第204条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呕者,热在上焦,未全入腑,故不可下。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伤寒三阳多有呕证,以其风寒之表未除,胸中阳气为寒所郁,故皆不可攻下也。其干呕而恶寒发热者,属太阳也。喜呕而寒热往来者,属少阳也。今虽祗有恶寒、不恶寒、大便之阳明证,而呕多亦不可攻之,其气逆在上而未敛,为实也。
[集注]
沈明宗曰:恶寒发热之呕属太阳,寒热往来之呕属少阳,但恶热不恶寒之呕属阳明。然呕多则气已上逆,邪气偏侵上脘,或带少阳,故虽有阳明证,慎不可攻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呕多是水气在上焦,虽有胃实证,只宜小柴胡以通液,攻之恐有利遂不止之祸。要知阳明病津液未亡者,慎不可攻。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胃实胃虚,是阳明太阴分别处。胃家实,虽变证百出,不失为生阳;下利不止,参、附不能挽回,便是死阴矣。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伤寒经腑郁迫,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虽有阳明里证,不可攻之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此上湿下燥之证,必当先治其呕,而后可行攻下。盖即《金匮》:「病人欲吐不可下之」之说也。胃中郁热上泛,湿痰壅于上膈,便当用瓜蒂散以吐之。胃中虚气上逆而胸满者,则吴茱萸汤以降之。否则无论何药,入咽即吐,虽欲攻之,乌得而攻之,故必先杀其上逆之势,然后可行攻下。予每遇此证,或先用一味吴萸汤,间亦有肝胆郁热而用萸连汤者,呕吐既止,然后以大承气汤继之,阳明实热乃得一下而尽。须知「有阳明证」四字,即隐示人以可攻。若不于无字处求之,但狃于胃气之虚,视芒硝、大黄如蛇蝎,真磕睡汉耳。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本条同205条同讲。
这两条论述了阳明病禁下证,以及误下的变证和预后。
病是从伤寒来的,呕多,多呕,也可以说喜呕,往往属于胃气不和、胃气上逆。呕是上逆,偏于胃而未及于肠,这时候,虽有阳明证,虽有阳明不大便、肚子疼,像是可下之证,不可攻之,不能用承气汤攻下。为什么?因为呕是胃气上逆,在胃而到肠,你攻下是泻下大肠,针对性不强。后世的注家说,呕多属于少阳之气不利,少阳病喜呕,所以虽然是阳明病,但见了少阳证喜呕这个症状,怎么可以用阳明之法?总之,胃气逆也好,夹有少阳证也好,胃气上逆用泻下之法是不对的。这是阳明的禁下之证,阳明证见了呕多的要禁用承气汤泻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而腹不硬满的,不可攻之。心下硬满,就是心下痞,有蒸蒸潮热、不大便等阳明症状,但是腹不满,肚子不胀满。从病位来看,心下硬满是邪气在高位,在胃,是胃的升降之气不和,还没有完全到肠,所以肚子没胀满。不可攻之,不可攻了,应当调和脾胃。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误用攻下,就伤脾胃了,所以说利遂不止者,死。遂就是继续,就是随着泻下之后,这个人继续泄得很厉害,止不住了,脾气不能升,下焦不能固,是脾胃衰败的现象。这样预后不良,很是危险。利止者愈,大便虽然拉了几次,拉完就停止了。这是说明脾胃之气还能够恢复,邪气去掉了,正气恢复,这病也就好了。
从这两条来看,第205条有一个预后的问题,一个是死,一个是愈。第204条没提出预后的问题,但是可以想象,阳明病呕多者,也有泻下的问题,一攻就泻下了,也有一个伤脾胃之气的问题,预后也是不良的。所以张仲景在这两条中,叫人用下法的时候要加以注意,从病情上来说,从病位上来说,多呕者不可攻之,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如果误攻,会预后不良,造成利下不止,脾胃衰败的这样的一个证候。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呕多是少阳证,少阳病不可汗,亦不可下,少阳阳明还是常常带呕的。如果仅是微呕,也有攻的时候;不过如果呕多,说明少阳病还存在,虽有阳明证,也不过是少阳阳明并病而已,应从少阳治,不可以攻下,这里的攻之,指的是用大承气汤来泻下。
王付[释疑解惑]
怎样理解“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答:㈠辨识“伤寒呕多”的临床意义有二,一是外邪侵袭直入阳明胃而引起呕吐;二是辨阳明胃的症状表现以呕吐为主。㈡辨识“虽有阳明证”的辨证精神有二,一是辨阳明胃呕吐本来就是阳明病;二是辨病是阳明胃与阳明大肠相兼。㈡张仲景论“不可攻之”而强调病变部位以阳明胃为主,治从阳明胃,而不能先用攻下治阳明大肠。
[临证选方] 从临证选方角度考虑本条方证对应辨治关系,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①根据呕多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是胃热气逆证,其治当泻热降逆,宜用大黄甘草汤。
②根据呕多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不是胃热气逆证而是胃寒气逆证,其治当温胃理气降逆,宜用橘皮汤。
③根据呕多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是胃虚热气逆证,其治宜用橘皮竹茹汤。
④根据呕多病变证机与病证表现不是胃虚热气逆证而是胃虚寒气逆证,其治宜用理中丸与橘皮汤合方。
仲景辨阳明胃气上逆证,提示审明病变证机,或是胃寒证,或是胃热证,临证必须辨识病变证机,以法选用治疗方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