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许多医生一辈子按教科书来开方,效果平平常常,认为中医就这么回事,给病人解释时,就一句话:中药起效慢,慢慢来。事实上中药起效并不慢,慢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病机,凭感觉下药,所以就慢了。辨明病机的过程就如同穿过一个原始森林,需要我们细心地辨析,才能走出去,如果走不出这一段路,就会迷失在中医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到达目的地了。
今天,就先带大家了解最为基础的“五脏病机”——
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肢、身体其他部位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从西医学角度来看,就是“脑血管痉挛”,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唇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这些情况你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是否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肠蠕动亢进与肝也有关系?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西医学所说的肠蠕动过快,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肠蠕动亢进,也是动的一种,也是风的表现形式。
2.呃逆证:呃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采用活血、扩张脑血管治疗。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的药物?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
内生之寒,即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内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人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即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另一个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人常常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诸寒收引”,言筒意赅地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诵,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云:“诸气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云:“膹者,喘急上逆;郁者,痞塞不通,肺主气,气有余者,本经自伏之火,气不足者,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极易淆误,所当精辨。”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如果肺气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肺之敛降对峙,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现“郁”。
“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肿满指浮肿胀满之意。
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脾主运化,主四肢,如果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滞留于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所致。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病机十九条”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邪为水,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的肿满虽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
比如:腹型肥胖的患者(俗称“啤酒肚”),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医的辨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的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不是属于“风”吗?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密切!“心主血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无论是“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瘀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温经散寒治疗寒性收引所致的疼痛是否相惇?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映,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常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久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气血(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再看看《内经》原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这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我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附疑难杂症,多取奇经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除了阴阳跷与阴阳维外,任、督、冲、带的腧穴并不发于四肢。金元窦汉卿氏得 “少室隐者”传书 ,提出“八脉交会穴”,这是定在四肢的八个常用穴 。其主要意义在于:八个腧穴通过所属经脉上会于八脉,而不同于其他数经相交的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实际是人体十二经脉通于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其名称和通会关系如下:
后溪→手太阳→督脉
列缺→手太阴→任脉
外关→手少阳→阳维
内关→手厥阴→阴维
申脉→足太阳→阳跷
照海→足少阴→阴跷
临泣→足少阳→带脉
公孙→足太阴→冲脉
如果阳维脉病则取外关 ,阴维脉病取内关, 阳晓脉病取申脉,阴晓脉病取照海,带脉病取足临泣穴 ,冲脉病取公孙穴,任脉病取列缺 ,督脉病取后溪穴 。
八脉交会穴的治疗范围 ,窦汉卿《针经指南》记载共能治二百一十三症;徐凤《针灸大全》记载了八穴能治二百三十四症 。以每穴所治的病证来看,至少涉及内 、外、妇、儿、骨 、皮肤、五官各科及传染病 、急救等方面 。八脉交会穴之所以能治许多疾病 ,主要机理在于八穴与奇经八脉存在着特殊的交会关系 。
在运用八脉交会穴时 ,根据针灸临床的辨证规律和八脉交会穴与奇经八脉的特殊关系 , 一般以脏腑 、经络辨证为基础 ,以奇经八脉为特点。单纯性内脏疾患可用脏腑辨证;如属多经合病 ,症情复杂 ,以一脏一经难以概括者,或一些精神、神经系统疾患 ,则可多用奇经八脉辨证。对一些疑难杂症顽症,从奇经八脉论治可以独辟蹊径 。
现代临床应用八穴除了配伍应用外 ,单取八穴亦可取得佳效 。如内关穴,广泛地运用在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疾病 ,涉及到呼吸 、消化、循环 、神经等系统 。其功能之多 、主治范围之广 ,非一般穴位所及 。
由于奇经八脉的特殊作用,因此,从奇经八脉辨治疾病 ,可以执简驭繁,提纲契领抓住主要矛盾 。如窦氏的八脉交会穴 ,每穴各通一条正经和一条奇经 ,两穴相配 ,可疏通四经经气 ,因此治疗范围极大,达到穴少效宏的目的。
除任督二脉的腧穴所主治范围外,其他六条脉 ,则可选择其同各条经脉的交会穴来治疗, 这样,就扩大了奇经的治疗取穴范围 。
交会穴,绝大部分都在躯干部,一般随其部位的邻近,通过经络分支或曲折循行,阳经与阳经交会 ,阴经与阴经交会 ,阳经又以督脉为主,阴经则以任脉为主 。
从交会穴中可以看出如下的一些关系 :
1、手足阳经之间脉气相通 ;
2、三阳之间脉气相通;
3、阳经以督脉为主,阳维联络阳经“起于诸阳会”的头部 ,与督脉会于项部的风府 、哑门, 足三阳与督脉会于头项部的大椎 、陶道、百会 ;
4、阴经的外经不上头部 ,所以其会穴较少 ;
5、阴经以任脉为主:阴维联络阴经“起于诸阴交”的腹部 ,与任脉会于颈部的天突 、廉泉 ;足三阴与任脉会于下腹部的中极 、关元 。
交会穴的意义 ,就是说明经与经之间的作用相通及其主治的重点所在 。以足三阴经穴而论均主腹部病症。在下腹部的要穴 ,有小肠募关元 、膀胧募中极,再下近阴部为曲骨,三穴都属于任脉 ,主“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足三阴经的下肢部腧穴能主治关于生殖、泌尿方面的病症,所以均会于关元 、中极,足厥阴与阴部疝气等症关系尤切,所以又交会于曲骨和腹股沟部足太阴经的府舍 、冲门 。因此,相关治疗,临床取穴少而效果往往较佳 。
在谈奇经八脉的重要性
奇经八脉中以任脉、督脉的穴位运用最广,但这并不是表示其它6条奇经就不重要。
由于奇经八脉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彼此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于某些疑难杂症或是妇科疾病,更与奇经八脉的病变息息相关。
因此,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十二经脉是学习针灸的入门,奇经八脉则是学习针灸的进阶。
01
阳跷脉
当体内的阳气偏盛时,容易引起阳跷脉的经气壅塞不畅通,因而导致双目张开而难以入睡。
当邪气侵犯阳跷脉时,也会使内眼角出现疼痛。阳跷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的前部左右弹指。
阳跷脉发病的症状,表现为内踝以上弛缓,而外踝以上拘急;腰背疼痛、癫痫、突然仆倒、半身不遂、痹症,四肢强直而不灵活。
02
阴跷脉
当体内的阴气偏盛时,容易引起阴跷脉的经气壅塞不畅通,因而导致双目闭合而嗜睡。阴跷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的后部左右弹指。
阴跷脉发病的症状,表现为外踝以上弛缓,而内踝以上拘急;癫痫,患寒热证,皮肤痹证,少腹疼痛,腹内拘急,腰及髋部疼痛牵引阴器,男子患阴疝病,女子则患崩漏症。
如果眼内角发红疼痛,应取阴跷脉治疗;小便不通时,取阴跷脉,或取足大趾三毛上之穴,或取血络明显处刺之出血。
张洁古曰:跷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跷之络;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故名为阴跷之络。
阴跷为病,阴急则阴厥胫直,五络不通,表和里病;阳跷为病,阳急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阴病则热,可灸照海、阳陵泉,(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足少阳之合也,筋病治此)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太阳、阳维之会也)。
王叔和《脉经》云:水流夜疾有声者,土休故也,人亦应之。人夜卧则脾不动摇,脉为之数疾也。一云脾之候在睑,睑动则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则睑涩嗜卧矣。数说皆论目闭目不瞑,虽不言及二跷,盖亦不离乎阴阳营卫虚实之理。可互考者也。
03
阳维脉
阳维脉维系人体的所有阳经,如果经气失调,就容易失志惆怅,全身无力,并且动作不能自主。阳维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浮脉,新经络公众号提示如果阳维脉发病,表现为恶寒发热,目眩,如果阳邪偏盛,则表现为喘息抬肩,全身壮热而如寒栗之状。
04
阴维脉
阴维脉维系人体的所有阴经,如果经气失调,就容易失志惆怅,全身无力,并且动作不能自主。阴维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沉大而实的浮脉.小编新经络.
如果阴维脉发病,表现为胸中疼痛,胁肋满闷且疼痛。
《素问·腰痛论》曰: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与太阳合腨间,去地一尺。
王启玄曰:阳维起于阳,则太阳之所生,并行而上至,下复与太阳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锐腨之下,分肉间陷中,可刺七分。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则悲以恐。阴维之脉也,去内踝上五寸腨分中,并少阴经而上也,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一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筑宾穴也。《甲乙经》云,太阳之络,别走少阴者,名曰飞阳。
05
冲脉
当寒邪侵犯冲脉时,容易导致血脉凝滞不通,经气瘀阻于胸腹而喘息。冲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寸口脉中间坚实而直达关部。
冲脉的病证表现为气机上逆,腹内拘急。如果冲脉发病,表现为少腹疼痛且上抢于心,或患症瘕,不孕,大小便失禁,胁肋胀满而烦乱。
《素问·痿论》曰: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当各补其营而通其腧,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谓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气,法时月也)
06
带脉
带脉的病证为腹部胀满,腰部寒凉无力如坐水中之状。带脉病证的脉象,表现为口脉中部脉左右弹指。
如果带脉发病,表现为左右绕脐痛,腰脊、大腿内侧疼痛,少腹疼痛且牵引命门,在女子则月经闭塞,或断经后却重来不止,阴部寒凉,不孕;在男子则少腹拘挛筋急,遗精。
07
督脉
主要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神智异常等。督脉生疾,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女子为不孕、癃痔、遗溺、嗌干,治在骨上(谓腰横骨上毛际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脐下一寸,阴交穴也)。实则脊强反折,虚则头重高摇之,挟骨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张仲景《金匮》云:脊强者,五痓(zhi:痉挛)之总名。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诸药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督脉病候的脉象为尺寸俱浮,直上直下,脉来中央浮直,上下动者。
08
任脉
主要为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上气有音者,治其缺盆中(天突穴)。
动苦少腹绕脐,下引横骨,阴中切痛,取关元治之。苦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不得俯仰,拘急。任脉病候的脉象为寸口脉来,紧细实长至关者。
奇经八脉中除督脉、任脉外,冲脉、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并不拥有专属的穴位,因此必须借用十二经之穴位。
奇经八脉的概念和生理特点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挢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奇者,异也。因其异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它们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其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起着溢蓄、调节作用。
(二)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奇经八脉的生理特点有三点:
①奇经八脉与脏腑无直接络属关系。
②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③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分布遍及全身,人体的上肢无奇经八脉的分布。-其走向也与十二经脉不同,除带脉外,余者皆由下而上地循行。
奇经八脉的共同生理功能为:
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联系总任一身之阴经;带脉约束纵行诸脉。二骄脉主宰一身左右的阴阳;二维脉维络一身表里的阴阳。即奇经八脉进一步加强了机体各部分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十二经脉气有余时,则蓄藏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由奇经“溢出”及时给予补充。
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在生理、病理上均有一定的联系。
有网友台后咨询,腰痛怎么治?现在分享一篇文章供参考——手上有一个治疗“腰痛”的重要开关在人的手背上有一个治疗“腰痛”的开关,把这个开关打开了,腰痛立马好一半,这个治疗“腰痛”的开关在手背哪个位置呢?
请见下图:
这两个腰痛点就是治疗“腰痛”的开关,那么,如何打开这个开关呢?
刺激这两个腰痛点就可打开,如何刺激呢?
方法很多,很多人选择用牙签或小棉签来刺激这两个腰痛点,这不,最近十多天,多个公众平台在推送这样的一篇文章《腰痛,用一把小牙签,就搞定啦》及《腰痛,用一根小棉签,就搞定啦》。
其实,这个方法在网上流行多年了,不过,通过新经络公众平台的几位专家多年验证,用牙签刺激,不但效果不理想,而且还有一些副作用。
因为:
1、由于牙签有一定的利刃度,牙签无法刺激深层,只能轻轻的刺激,但用力轻,如隔靴搔痒,因此效果极差。
2、如果用力重,会刺伤皮肤,伤到卫气。
3、无法立体的刺激到穴位,因为穴位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这里,顺便普及一下穴位知识,很多人都把穴位理解成一个平面的点,其实穴位是一个多维的立体空间,只不过这个空间很小,很多人都把当成一个实体的点,另外穴位在人体内存在的位置及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位于骨边,有的位于肉内,还有的位于两筋之间,有的以切面存在,有的以弧面存在等等,有的人之所以按摩穴位没有效果,就是没有找到穴位的准确位置与角度。
4、做不到穴位分层治疗,由于穴位具有空间属性,因此每个穴位都是有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其调理的范围也是不一样的,而且按摩的手法也不一样,例如这个腰痛点,如果是肌肉方面引起的腰痛,要用揉法揉这个腰痛点,如果是筋方面引起的腰痛,要拨法拨这个腰痛点,气血不通也会引起腰痛,这样的话,要用推得方法推这个腰痛点,另外这个腰腿点还具有强肾的功能,这是极少人知道的一个秘密,也是新经络公众号首次公开披露的,用那种手法按摩这个腰痛点可以强肾呢?用压法。
用棉签刺激腰痛点,虽然没有牙签副作用大,但效果也不明显,因为棉签做不到以硬克柔,大家都知道,太极拳讲究以柔克刚,但对于处理一些痛点及淤堵点,需要以以硬克柔,才能把痛点及淤堵点消除掉。
既然牙签、棉签效果不好,用什么方法效果,新经络公众号的小编推荐使用棍针去刺激这个腰痛点。
在这里新经络公众号平台建议大家用小木棍代替牙签或棉签,不仅效果更好,而且不会伤到皮肤。
建议大家在你当地找一个木工按照下面的模型制作小木棍,这个木棍模型,它源于南少林伤科,名叫棍针,大家不要小看这个棍针,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暗藏机巧,它集拨、压、点、刮、推、撬等12种手法于一身,因此它即可拨、压、点,又能刮、推、撬,而且还有一些针灸效果,如果把2种棍针结合使用,还能巧妙的起到复位的作用:
例如小关节错位,把2种棍针结合使用,轻轻一撬,通过一种独特的杠杆力就自动复位了。
那么,如何使用棍针刺激腰腿点,主要用棍针的脚部去操作,什么是棍针的脚部呢?棍针的上面为头部,下面为脚部,见上图,带把的就是脚部。
使用棍针脚部按摩时,要压住肌肉,然后轻轻的上下晃动,这样可以形成杠杆力,不需要用多大的力量,就能力透深层,在使用棍针治疗腰痛时,同时要让患者配合腰部活动,例如做前后左右旋腰、前后弯腰,左右侧弯腰等,如果是两边腰痛,可以做左右侧弯腰,如果是前弯腰痛,可以做后弯腰的动作,向后弯腰的痛的,可以做向前弯腰的动作,整个要都痛,可以做前后左右旋腰的动作...
最近有网友向我处求购南少林棍针,在此说明一下,我处没有多余的南少林棍针,也不生产南少林棍针,其实这个南少林棍针很好制作,在你当地找一个木工,基本上半小时内就可制作好,也可自己手工制作,我们的南少林棍针,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
如何制作棍针呢?
请看下面棍针模型图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