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恰当把握用药剂量,常常对于方剂作用的发挥具有关键意义。教授对药量变化的运用十分灵活,如薄荷用6g以疏肝行气,用15g以清热解毒,清半夏用15g以燥湿化痰,用30g以治顽固性失眠等,其用药经验值得学习。
教授对药物剂型使用和药量变化的运用十分灵活。根据“汤者,荡也;丸者,缓也”,陆教授治疗疾病经常前期用汤剂,后期继以丸剂巩固疗效。教授熟读《伤寒论》,对其中经方的药量使用非常熟悉,十分重视药物剂量的选择配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均由桂枝、芍药、生 姜、大枣、甘草五味药组成,但使用药量不同,起到的作用也有区别。教授根据其配伍比例,桂枝、芍药1:1使用,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芍 药5 : 3使用,功效为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治疗奔豚气;桂枝、芍药1 : 2使 用,则具有温中缓急作用。
教授经过长期探索,对药量使用有其独特经验,如:
使用代赭石30g治疗肝阳上亢,取其质重平肝潜阳之效,用量较大;而用于胃气上逆之呃逆时,仅用 6-10g,取和胃降逆之功,用量较小。
薄荷用6g以疏肝行气,而清热解毒时用15g。教授善用柴胡,用柴胡升举阳气及疏肝解郁时,治气陷证和肝气郁结证时用10g;用柴胡和解表里,取其退热之功时用至20g。
又如半夏一药,因其有毒性,教授常用清半夏,且用量相对较大,用于燥湿化痰时用15g,用治顽固性失眠则用至30g。教授常说,药物用量不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要根据患 者的个人体质、病证轻重等进行加减,灵活变化,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疗效。现把教授常用中药剂量的变化列举如下。
半夏
常用量:15g。特殊用量:30g,治失眠。
半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为历代医家所熟知且习用,然其镇静安神治疗失眠之效却多为人所忽视。教授常重用半夏治疗失眠。凡阴阳不交、脾胃失和、痰结湿滞、气郁血瘀等所致失眠,无论虚实寒热均据证以重剂半夏治之。只要配伍得当,效果良佳。
早在《灵枢》中即有重用半夏治疗不寐之论述。书中所载之半夏秫米汤可谓重用半夏治失眠之第一方,半夏剂量达到5合(约今65g)。现代研究表明,半夏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兴奋迷走神经的作用。叶天士云:“阳气不交于阴……令人寤不成寐。”半夏辛润沉降,通阳交阴,安眠作用颇佳。张锡纯论半夏曰:“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半夏功擅除痰化湿,降逆开郁,乃太阴脾经、阳明胃经之要药。
《本草分经》谓半夏:“体滑性燥,和胃健脾, 兼行胆经,发表开郁,下气止呕,除湿痰……燥和胃气而通阴阳,治一切脾湿之症。”配伍其他清热药,共奏镇静安眠之效。《名医别录》有“胃不和,夜不得眠”之谓,而肝胆气郁亦可扰乱神志,令人烦闷不安,睡卧不宁。半夏长于和胃,为调治脾胃之要药,又有降逆开郁、平疏肝胆之功。久病不寐之人多有肝(胆)胃不和者,半夏开郁散滞而安眠。教授以半夏镇静安眠之功治一切失眠 症,且重剂效宏,而量小则功弱。
制川乌
常用量:10g。特殊用量:20-30g,治疗风寒湿痹痛。
川乌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有大毒,可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常用治风寒湿痹。《医学启源》曰:“川乌,疗风痹半身不遂,引经药也。”又云 “其用有六:除寒一也;去心下坚痞二也;温养脏腑三也……”可见,在治疗风寒湿痹痛中,川乌具有重要的止痛作用。教授常以川乌止痛之功治疗各种风寒湿痹痛,收效显著。川乌有大毒,教授常用炮制品,虽疗效稍欠,但较安全。
根据疼痛程度,一般剂量为10g,随药煎煮即可;用到20g,需先煎半小时;用到30g,需先煎1小时。如用生川乌10g,需先煎半小时;用20g,先煎1小 时;用30g,先煎两小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时一定要从常用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加,并随时观察病情变化,以防中毒。且见效即止,不可久服。
葛根
常用量:15g。特殊用量:30g。可开窍,治疗耳鸣、耳聋、脑鸣。
葛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功效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渴,用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斑疹不透等。除此以外,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元素提到:“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知葛根非太阳药,即阳明药……若头颅痛者可服之。”现代研究发现,葛根能改善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脑循环,作用温和。葛根黄酮及葛根酒浸膏均能使冠状血管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因此,对高血压导致的耳鸣、脑鸣,葛根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
《药品化义》言葛根“因其性味甘凉,能鼓舞胃气……治胃虚热渴,酒毒呕吐,胃中郁火,牙疼口臭”。过度饮酒会导致耳聋、耳鸣甚至脑鸣,胃中郁火上扰会蒙蔽耳窍,导致耳鸣。此时重用葛根,因其性味甘凉,能够急清胃火,解酒毒,故可使耳目聪明,头脑清晰。教授常以葛根能升清阳、清降火热酒毒之功,治耳聋、耳鸣、脑鸣,且剂量较大,随症加减,效果显著。常与石菖蒲相须为用。
代赭石
常用量:6-10g,降肺胃之气。特殊用量:30g,降肝气。
代赭石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可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常用治噫气呕逆、噎膈反胃、哮喘等肺胃气上逆之证,代表方剂如《伤寒论》中的旋覆代赭汤,其代赭石用量为6g。因本药主入肝经,故可降肝气,以镇肝降逆, 如建瓴汤中代赭石的用量24g,镇肝熄风汤中则用到30g。可见,用于降肝气时用量明显大于降肺胃之气。
教授认为,本药源于矿石,药性苦寒沉降,易伤脾胃之气。肺胃位于中上焦,肺又为娇脏,所以不能攻伐太过。肝为刚脏,其气主升主动,易亢易逆,可耐攻伐,因此,降其气需大剂量使用,这样方可收效显著。
桑叶
常用量:15g。特殊用量:60g,降脂减肥。
桑叶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味苦、甘,性寒,可清肺润燥,散风热,平肝阳,清肝明目。传统用于肺热咳嗽、燥热干咳、风热感冒及肝阳上亢等。现代研究证实,桑叶还具有降脂的功效。桑叶煎剂可明显降脂,减少高血脂的发生,这可能与其能平肝阳有关。临床上,教授常用大剂量桑叶配伍荷叶,为肥胖者减脂,减重效果明显。
荷叶
常用量:10g。特殊用量:30g,降脂减肥。
荷叶苦、涩、平。入肝、脾、胃经。有清暑化湿、升发清阳、散瘀止血之功,为夏天解暑的常用药。《医林纂要》载:“荷叶,功略同于藕及莲心,而多入肝分,平热去湿,以行清气,以青入肝也。然苦涩之味,实以泻心肝而清金固水,故能去瘀、保精、除妄热、平气血也。”荷叶有祛湿、行清气而化浊的功效,与桑叶降脂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荷叶碱有明显的减肥作用。教授常用荷叶配伍桑叶治疗肥胖。治疗肥胖时用量很大,三倍于正常量,量大而效优。
薄荷
常用量:6g,疏肝。特殊用量:15 g,解毒。
薄荷性凉,辛。入肺、肝经。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用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肝郁气滞、胸闷胁痛、麻疹瘾疹等。陆教授使用薄荷与传统用量不一样,用于疏肝(如逍遥散)时,用量较少; 而用于解毒时(如银翘散)则达到18g。现代研究证实,薄荷有杀菌和抗病毒作用,故教授临床用小剂量疏肝,大剂量解毒。根据患者的热毒程度而控制薄荷的剂量。
柴胡
常用量:10g,疏肝升阳。特殊用量:20g,退热。
柴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疏肝解郁、升阳止泻、解表退热之功,多用于疏肝解郁,如小柴胡汤、柴胡舒肝丸、逍遥散之类。柴胡又可退热,如少阳证之小柴胡汤、张介宾的正柴胡饮都是用柴胡治疗外感或少阳之热病。教授对比两类方发现,柴胡虽同为主药,但用量明显不一样,疏肝用量少,退热用量大。陆教授经验,临床用到20g可起到很好的退热效果。
土茯苓
常用量:30g,治疗皮肤病。特殊用量:60g,治疗痛风。
土茯苓性甘,淡平。甘能补,淡能渗,故其能利湿分消,舒筋定痛,清热解毒。今人多用治杨梅恶疮、毒窜筋骨、肌肉溃烂等,亦用治淋浊带下、湿疹瘙痒。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治疗痛风效佳。教授认为,痛风属湿邪为病,湿浊瘀阻,停滞经髓而致骨节肿痛,用大剂量土茯苓治疗痛风,可利湿分消,舒筋定痛,清热解毒,效果明显。
玉米须
特殊用量:100g,代茶饮,治疗糖尿病。
玉米须甘淡而平,功能利水渗湿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使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出;利疸退黄,用治湿热黄疸。现代研究证实,玉米须含有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谷固醇、豆固醇和一种挥发性生物碱,具有利尿、降压、降血糖、止血、利胆等作用,可用于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因鲜品浸泡后,水有淡淡清香且微甜,故特别适合长期泡水喝,用治糖尿病。
鲜白果
特殊用量:7粒,微波炉高火打1分钟,治疗夜尿频。
鲜白果又名银杏果,味甘苦而平,性涩而收。可定痰哮,敛喘嗽,缩小便, 止带浊。夜尿频多为肾气虚、膀胱不能固摄所致,白果能够固下焦,酸涩收敛, 固摄膀胱。教授常让患者睡前两小时将7粒鲜白果用微波炉高火打1分钟, 待白果开口,剥皮吃仁。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