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22)内家拳拾遗:(一一六)内家拳实验室之

学习传统武术,不同人有不同的目的:为了养生、为了修行亦或是为了防身健体。内家三拳:太极、形意、八卦。推广最好的是太极拳,原因主要在其动作缓慢,不尚发劲(炮捶本属少林拳)。形意拳颇刚猛,发劲流畅猛烈,爱好者众,训练者少,下苦功者鲜矣。

传统武术早期的拳种(清代以前),主要以少林为主的外家拳为主,套路都很短,一路拳只有四五个招式,反复演练纯熟。与人交手,得机就一路打下去,一直到打倒对手。此时的招式,招招发劲,式式对拔。姑父本是三皇炮捶的传人,年轻时便出了功夫,后加入警队于捉拿贼人之时,一降三,后升为所长,保一方平安。年少之时,仰慕久矣,于是从学:三路拳,合起来不过十来招,不管进退,皆发劲,劲随步到。可惜年少贪玩,并未下功夫学习,算不得得了三皇炮捶功夫的人。

坚持练习数个发劲招式,做到随心所欲,实战绝对有奇效。现代自由搏击的训练也大抵如此,而且更加科学。外家拳的实战效果没有人质疑,散打就是从许多外家拳套路中,选择最有实战意义的,简洁明了的动作,去除套路训练,转而强化实战对抗、力量、速度训练而成。

(22)内家拳拾遗:(一一六)内家拳实验室之

李尧臣

从现存的武术史中考证,以太极拳为首的内家拳,确是由外家拳演变而来,这是传统武术发展的规律。但是发展到现在,外家拳本身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许多由少林拳体系中的拳,现在也称认为自己内家拳。甚至咏春拳修习者,也认为:咏春拳,修内的才算是正路子。这是为何?是因为这些传统武术的这些发展是由传统文化主导的,只要拳种不消亡,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并不是代表内家拳会取代外家拳。

史料的记载中,内外家高手几次有记载的交手,并未从实战效果上分出明显的高低。大家发展得都很好,不管是铁桥硬马的硬功,还是绵里裹铁的内功都必须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优势。而得机得势,只能靠实战去不断锤炼,丢开实战的训练,实战水平等同于普通人。

剥离了发劲的太极拳,练习的是什么?

陈拳中尚保留了数个发劲的动作,杨拳之中只有发劲的形态,发展到吴拳练发劲的形态都弱化了。这种去发劲的发展,是因为时代变化不再需要技击的缘故,还是太极拳本该如此?前文我们多次谈到,太极拳的套路的目的有二:其一,掌握以下带上,以内带外的运动体系;其二,十方(四正四隅、上下)劲。

十几年前本人学拳走的就是刚猛的路子,劈砖开石那是每周必修课。根本瞧不上杨式、吴式这些软绵绵的太极拳,促使我转学内家拳的是内家拳授业恩师的一番话:目前(你)这个硬路子,如果功夫下到位,体质能承受,最终也能将劲练出来,但是如果你稍减一下刚,加入一些柔,掌握劲的路线会更短一些。世人偏爱捷径,我当然也不例外,于是从学,随说是捷径,也花费数年。

(22)内家拳拾遗:(一一六)内家拳实验室之

硬打硬练

从学内家拳的起因,并不是师父发出了多么大威力的拳劲,而是折服在师父对劲的掌控上,所以一番话就(让我)死心塌地的开始从学内家拳。这些年我所追求与传播的也正是内家拳内劲的训练方法。内家拳在套路中剥离发劲是一种进步,它的目的在于专心练劲,而不是为了去技击化。

如何练劲?

建议大家不要急于学习拳架套路,它对于初学者实在是难于掌握,即使短时间学会了动作要领,与内劲的训练也没有明显的帮助。在学习套路之前,有两个必修的功课:其一,身形守正(见前篇《内家拳实验室:守正的第一课》及其后篇);其二,前后、左右、上下的劲纯熟(见官方视频课程)。

在《内家拳实验室:明劲易得,暗劲难寻》中将明劲的原理为大家剖析出来了,即是身体骨骼的支撑链。初级的练劲,就需要能善于调整这条支撑链始终能支撑在自己需要劲的方向上。下面分享给大家一个明劲的实验:

找一位朋友辅助,双方弓步面对面站立,(你)双手推在对方上半身,对方可用手从左右(或下方)托住你的手臂。根据《内家拳实验室:明劲的训练障碍与解决办法》中的训练,先调整好骨骼支撑链,让从脚底到手掌的劲串联起来。调整好以后,让朋友随意调整(可前进、后腿、左右移动),避开你的劲,看看自己能否跟随对方的变化,始终让劲“看”住对手。

(22)内家拳拾遗:(一一六)内家拳实验室之

交手

训练中要始终保持身形中正,手上出劲,不要将自己身形带偏;对方变化之时,切记先调整下盘,以下带上的调整身体的关节支撑链,不要只调整与对方接触的手的位置。这里有个方法,也正是本篇的主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加在对方身上的劲,只能由一个方向,才便于自己的调整。自己的心神、劲都要往一处去用,才能一动周身相随。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