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年底离职的辞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星标并回复『福利』送你一套成长资源包

文丨小云 来源丨云说职场

全文约3600字,建议阅读时间6分钟

你好,我是小云。
年底是打工人选择换平台的好时机,前几天,甚至有话题上了热搜,“年底了,我到底要不要裸辞?”
为什么大家都选择在年底辞职?
因为很多人都是攒着一口气拼到年底拿到绩效或奖金再选择离开。
正因为如此,年底就成为了企业职工流动的一个黄金期,跳槽离职的,还有招聘应聘的,非常繁忙。


1 主动离职VS被动离职
我有两个朋友最近也有离职的打算。
一个朋友,是因为自己换了新的直接领导,这位领导不断给自己穿小鞋。
先是剥离自己的职权,将一部分选人用人权进行上收管理。
再是重新划定业务区域,将效益好的片区从他的名下划走。
这导致他工作陷入被动,业绩也从前三掉入了后三,明显受到排挤的他,很无奈,在公司里已经待不下去了,只有选择跳槽。
还有一位朋友,是因为自己在行业里做了很久,很疲惫,发现自己的志向并不在此,想要重新换一个行业。
再深聊才发现,其实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在行业已经没有什么发展前景,而自己还处于人生的发展期,如果不早做转型,过了40岁,就很难有魄力再重新选择赛道。
这两位朋友,都是有好些年工作经验的人,要换工作,内心也是挣扎了很久,看起来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实则都是被公司和行业进行倒逼的结果。


2 到底为什么离职
工作这几年,见过周边太多的人调换工作,我自己也换过一次。
如果稍作分析,大家离职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跟公司直接领导无法相融,工作处处被动。
上边那位朋友是一种情况。
有的人,是因为不习惯领导的风格,尤其是直接领导,如果彼此风格相差太大,在一起磨合起来会非常痛苦,每一天都会在痛苦中煎熬。
有的人是能力太强,又不太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经常被领导否定,当职场PUA出现时,如果无法有效改善,其实也会非常痛苦。
二是发展到了瓶颈期,再继续做下去没有成长性。
上面第二位朋友就是这种情况。
还有的人是因为虽然行业也还好,但是在公司里没有晋升的希望和空间,如果做下去,可能几十年都会是现在的职级。
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在业务上没有学习精进成长,也是打击很大的事情。
三是工作岗位与性格差异太大。
如果一个人不喜欢和人打交道,却偏偏安排他去做销售,那大概率上,他会干不长久。
如果一个人不擅长和数字打交道,却偏偏安排他去做财务,那大概率上,他也会干不长久。
那为什么他们应聘了这样的岗位?
那是因为他们对自己认知不够,很多人看到公司的薪酬待遇,办公楼的体面气派,就会被这些因素蒙蔽,进而选择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工作,以为自己总有一天会适应,但没想到,现实很快就会来打肿自己的脸。
四是无法与企业文化进行融合。
这往往是工作不久的人的离职原因。
如果你喜欢自由松散的工作环境,个性又很强,却进入了体制内这样的单位,那就会很难受。 如果你喜欢公开透明公平的工作,却又选择了一家创业公司,那也会比较难受。
而且企业也会按照业绩和文化适配性筛查员工,当你无法适应企业文化时,很可能被裁员。
综合这些问题来看,有的问题是在一开始选择时就注定的,还有一些是随着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变化浮现出来的。
那么,我们如何在一开始就做出正确的决定,又如何在过程中得到自己真正要想的东西呢?


3 如何在一开始就做出正确选择
正因为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存在的一些盲目性,导致后期的工作陷入被动, 如果能够结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选择,可能很多问题就能避免。
因此在选择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历史思维和长线思维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
历史思维是什么?
历史思维就是确定你现在的样子,你现在的状态和样貌。
你是谁?你擅长什么?你喜欢什么?你的性格如何?
明白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不能接受什么,显然非常重要。
你一定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之所以赢得了比赛,是因为他用自己的下等马去迎战别人的上等马,从而为自己的中等马和上等马赢得了机会,去分别迎战别人的下等马和中等马。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能够赢得比赛获得奖励,那是因为他们总是用自己的上等马去参与竞争。
因此,明白自己擅长什么,用自己最好的马去出战,是职场里的上上策。
首先做到某个梯队的第一,然后再去向外围拓展自己的业务,开创自己的第二曲线,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而一上来就选择自己喜欢,却又不擅长的业务,可能很快就就会被打的丧失信心。
同时,如果知道自己不能接受什么,就一定不要选择接受它,高估自己的容忍度可不是什么好事情。的
长线思维是什么?
就是确定你未来的样子,明白自己几十年之后想要的状态和样貌。
明白自己要长成的样子,再看哪些行业、企业、老板,能给足自己现在的自己到未来的自己成长发展的空间。
才不会被当下的高薪资、舒适的工作环境,或者其他群体性决策偏好带着节奏跑。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对未来的生活非常清楚,但当周围大多数人想挤进某个行业或某个公司的时候,这种清醒也未必不会产生动摇。
群体决策性偏好告诉我们,当周围大多数人选择了A的时候,你也有很有可能跟着选择A。
就像清华北大的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了进入体制和国企,你也会觉得体制和国企很香,是一样的道理。
但那条道路,未必适合你。
我有的朋友进入体制国企这样的单位之后,发现自己的性格很难适应里面错综复杂关系的维系,做人第一,做事情第二,而他是事情导向型人格。
但在外企、咨询公司等你就很少有这种顾虑,大家往往为了成事争的面红耳赤,第二天又勾肩搭背就像前一天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一样。
人生的很多选择,越是在前期越好。
到了后期,你会考虑自己的年龄、家庭的压力,还有自己在前面事业中取得的成绩投入的精力,这些都是很沉重的负担。
如果在一开始就可以做正确的事情,职场之路就会走得顺利很多。


4 如何在过程中保有对生涯的清醒认知
尽管我们在一开始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工作是会变动的,随着工作的变动,导致我们想要的东西,在当下的工作中无法获得,比如高薪资、个人成长、自我价值实现等等。
这种变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工作本身在变动;另一方面,我们自身在变动。
工作本身的变动,包括行业政策的变动、领导班子的换届等,都会让一份工作产生一些变动。
行业政策自不必说,比如教培行业去年的拦腰斩,新东方裁掉了6万员工,转型做农业和直播带货。
领导班子的换届,比如换届之后战略、组织、文化进行的变革,或可让企业更好,也或可让企业变差。
我们自身的变动,包括兴趣爱好变化、自我成长需求等,也会让自我和工作的匹配性产生变动。
原来做的软件行业,后来发现自己的志向在教育方面。
到了中层之后,再也没有晋升和成长的空间。
无论是工作本身的变动,还是我们自身的变化,最后都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我们与工作不匹配了。
不匹配之后,有人觉醒了就去寻求更匹配的自己工作,而有人会陷入温水煮青蛙效应。
温水煮青蛙效应说的是,把一个青蛙直接扔到开水里,它会立马蹦起来离开这摊开水。但如果把青蛙放入温水里,不断给水加热,最后青蛙就会被烫死。
换做个人,虽然知道自己当下的公司已经不是很好了,但是不肯放弃已有的安稳,过去的投入,以及目前的收入,结果等到一家公司不行了,自己也上了一定年纪,再出来找工作都很难了。
所以,要以自己的长期发展作为坐标系,以自己个人成长为重要指标,来考察自己的职业安排。
同时,要对自己所处的行业保持警醒。
叶老师说,去年上半年有位字节跳动的在线教育的员工到自己的公司面试,他就问为什么?因为字节在当时也是如日中天的公司,公司的待遇在平行行业里是非常可观的。
对方说,公司已经不再给研发资源了,所有的产研项目停滞,一味推动运营+销售,他觉得这不是一个成长性业务,倒是像在割一波韭菜后就撤出的局面。
正是这个细节,让他察觉到情况不对,因此导致他想要尽快转型,谋求更好的工作。
结果和他预期的一样,去年年中字节在线教育大量裁员,很多人虽然拿到了N+1,但因为跑的晚,市场竞争又激烈,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
而他因为一份觉醒和认知,提前跑路,也找到了相对满意的工作,对自己的职业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所以说, 要关注大趋势,关注行业,关注自我成长,不是把自己卖给一家工作一份工作,而是看看一家公司一份工作能为自己带来什么。
把自己当做公司,把公司当做业务,永远围绕自己这家公司的核心利益,保持警醒。


5 写在最后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不会考虑太多,只要能拿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可以了。
但是这份看似体面的工作,随着时间的增长,却成为了自己的枷锁。
也有很多人,以为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觉得可以干一辈子。
岂聊到行业会变,公司会垮,领导会不待见你,最后困于一隅无法脱身。
不如真正从自己内在出发, 结合“历史思维、长线思维”,为自己的职业规划,早做打算。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永远关注自己的个人成长和长期发展。
毕竟,工作是一辈子的修行啊。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