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腧穴图表歌诀 ——附图

五腧穴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

阳经五腧穴表

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针刺、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总称“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这是因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阳明胃经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六腑下合穴是“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临床上治疗“腑症”有显著作用。其他荥、输等穴则以治疗各经的外部病症(外经病)为主。

五俞穴 — 井荥输经合

什么是五俞穴?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每条经络各有五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分别被称为井、荥、俞、经、合,故称其为五俞穴。(荥,音行,Xing 第二声,《说文解字》:绝少水也。)

古文中,腧、俞、输三个字通用,即通假字。在古中医经典中,有时称为五俞穴,也有时称为五腧穴,或五输穴。

五俞穴在临床上大多是此较常用和有效的穴位(《灵枢·本输》及《素问·气血论》)。

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意思是说,气血从四肢末端向上到达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经气初出,如水流之源头,所以称“井”;

经气稍盛,如水流之微流,所以称“荥”;

经气渐盛,如水流之灌注,所以称“输”;

经气充盛,如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

经气丰盛,如水流之汇合,所以称“合”。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

'荥:指小水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智昏迷、心下烦闷;

荥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可用于如肠胃等六腑病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思是说,荥穴和输穴主治经脉经过部位的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法。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按照《灵枢·本输》,五脏各有五个腧穴,而六腑除了五输穴以外,还专门有一个“原穴”。因此,又被称为:井、荥、输、原、经、合。这样算起来,五脏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有三十六个腧穴。总之,五输穴在经络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养生保健上也应当常按揉。以下是阴经和阳经各自的五腧穴为列表,供参考。表中注明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标注,当我们了解了五行的含义后,就会指导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选择穴位。

太极脉针蛰伏千年,期待与您携手功成!

太极脉针不同于传世的辨病辩证再辩病位的复杂辩证法,只需人迎寸口的大小对比即可完成辩证,对中医初学者来说克服了最难于入门的辩证观。

太极脉针源于内经,运用人迎寸口脉互比对六经进行精准辩证。结合五输穴穴性及补泻手法指导治疗,从而达到经气和合的目的。太极脉针易学、易用取穴精简,但效果宏大且立竿见影,治疗范围也十分广泛,适用于疼痛、三高、糖尿病、内科、妇科等常见病及疑难病,临床验证多年值得信赖。而且初学者学习之后可以阶段性提高针法水平,融入太极医学体系中的任何一个技术后可引起自身水平的质变。

太极医学体系“太极脉针”临床精英班

更多资讯请咨询:13101115188 吴老师


关注我们,每天阅读更多免费精彩文章!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