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导读
脑梗,属中医学“中风”范畴。中风虽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分,临床表现不同,但中医处方用药,有一个必须要考虑的共通点。今天的文章中,为大家带来粤西名医黎治荣的两则中风医案,从中你会找到答案。
林某,男,68岁。
主诉: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3天。
现病史:3天前患者突然出现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不利,口眼歪斜,语言尚清,并逐渐加重,故来诊。现神志清,左侧肢体肌力Ⅳ级,伴头痛、头晕,大便3天未解,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
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
西医诊断:脑梗死。
治则:通腑化痰,祛瘀通络。
处方:通腑化痰汤。
生大黄10g,枳实10g,厚朴10g,全瓜蒌30g,制半夏10g,玄明粉(冲)6g,钩藤20g,桃仁10g,竹茹10g,怀牛膝10g。
二诊:患者服药2剂后,大便已通畅,头晕头痛明显减轻,肢体仍麻木、乏力,活动不便,且觉胀痛。上方去大黄、玄明粉,加红花10g,川芎10g,地龙10g。
服药3剂,肢体胀痛缓解,麻木乏力减轻,其他诸症好转。
按:中风病,邪中经络者,常半身不遂、活动不便、口眼歪斜,伴大便秘结不通、口臭等阳明痰热结滞,腑气不通之证。张仲景云:“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后世医家又提出邪中于经,必归于腑。因此,本案治应通其阳明腑气,使大便通畅,热毒外出,方用大黄、枳实、厚朴通腑泄热;同时,本案还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血脉不通,故又需用半夏、瓜蒌、竹茹等化痰通络;桃仁、牛膝能活血祛瘀,润燥通络;钩藤平肝息风,舒筋活络;玄明粉通腑泄热,软坚。二诊用川芎加强活血通窍作用,地龙、红花祛风通络,以缓解肢体胀痛、麻木、乏力的症状,用药3剂后,诸症好转。
中风(中脏腑)黄某,男,60岁。
主诉:突发不省人事,右侧肢体抽动1天。
现病史:患者1天前突发不省人事,右侧肢体抽动,伴喉中痰鸣,尿失禁,大便秘结未解,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血压高至206/120mmHg,平素嗜酒。
中医诊断:中风——中脏腑(闭实之重症)。
西医诊断:脑梗死。
治则:清热通腑,活血化瘀,涤痰泄浊。
处方:桃仁温胆汤。
大黄10g,芒硝10g,桃仁10g,制半夏10g,陈皮6g,钩藤(后下)12g,茯苓12g,竹茹12g,枳实10g,甘草3g,石菖蒲10g,炙远志6g。
服药1剂后,大便未通,但见肠鸣矢气频频。根据“下之不通,是下证也”的观点,续以原方加怀牛膝10g,药后排出结粪而神清语楚,血压下降,肢体抽动缓解,胃纳渐好,但仍右侧肢体偏瘫、言语謇涩、咳嗽痰多,予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月余,患者右侧肢体可活动,扶拐杖可行走,言语渐清。
按:中风闭证,邪入于腑,痰火结于阳明,上蒙神机,可致神志昏迷。而腹部胀满,按之皱眉,似有所苦,大便不行,或泻下臭秽黏垢焦黄粪便,口噤、口臭,喉中痰鸣有声,舌苔厚腻,脉滑数,往往开之不应,必须通利腑道,泻其痰火,兼以涤化,临床上常应用经验方桃仁温胆汤活血化瘀,清热通腑,涤痰泄浊,可获良效。该方主要是取桃核承气汤下其瘀热,温胆汤清化痰热,药用桃仁、大黄破血通瘀,芒硝、枳实下其痰火;辅以半夏、陈皮、茯苓、竹茹等清热化痰;甘草安中并调和诸药。瘀行络通则不致郁而生热,热清火平则不致蒸液成痰,既能阻断产生内风的病理环节,又能使上逆之瘀热痰浊从下而泄,神机遂得复苏。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