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出汗与健康

河南濮阳路氏中医药研究所 路晓康

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如穿衣过厚、天气炎热、过饮热汤、劳动奔走或者服发汗药等均可汗出,其量不多,体无不适,均属正常。故中医有:“汗血同源”之说,汗为心之液,精气所化,不可过泄,太多则伤正气而为病......日常养生不可忽视.

出汗与健康

《素问. 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多汗有的人时常出汗,即使在严寒隆冬,手脚也总是湿漉漉的,这是一种“多汗证”中医为“肝脾不活。注意:辩寒热、分虚实、调和肝脾。

自汗不问朝夕,醒时汗出名为自汗。动则甚,常伴有:“精神疲倦、四肢无力、气短怕风”等,此多为:“体胖气虚之人,气虚体表不固所致。注意:调和脾胃、益气固表。

盗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故《丹溪心法》:“盗汗者,谓睡而汗出也,不睡则不汗出。尤为熟睡也,凑凑然出焉,觉醒则止而不复出”。常伴有五心烦热、两颊潮红、口干咽燥,女子月事不调、男子梦遗,属阴虚内热、阴津外泄而为汗。中医应补血养心、滋阴降火之法。

黏汗汗出黏腻、发稠不爽,属重感冒高热或体内有湿热不清。应加以辩证、利湿清热、以善其后

黄汗汗色发黄而染衣为其特点、是一种特殊黄色汗证,多因大汗后而复受雨淋或冷水沐浴,湿邪阻于肌表,蕴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随汗外渍于肤而汗出色黄,染衣着色为之黄汗。中医当“清热利湿、固表和营”之法,中药以“茵陈五苓散”或“黄芪茵陈汤”治之。

血汗汗出淡红、临床较为少见,中医认为凡气血、阴阳偏盛或偏衰,肝火亢盛、阳衰不能固表可致汗液变红。为妄血亡阳之证。现代医学认为与内分泌紊乱有一定的关系。

鼻汗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工作劳累、讲话过多时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两侧渗出,缓缓淌下、汗珠晶莹可见。中医称:“肺开窍于鼻”此为肺气宣泄失司,肺气虚之证,当辩证“补脾益肺”治之。

额汗汗出局限于头额部,甚至汗出热气如蒸笼,此为脏腑内伤之兆,应详加诊辩。

半边头汗整个头部以鼻为中心分为两半,一半汗出、一半汗无、此系大病或久病后夫妻同房、扰动真阳、阴阳双亏而寒阻经络“百会穴”所致。治疗以中医“补真阳、滋肝肾、活经络、醒脾升清。

半边身汗指半边身体多汗、而另一边无汗或汗出甚微。此多为气血不足内阻经络所致,多见于青壮年高血压颅脑损伤病人,肾性高血压、中风瘫痪患者。

劳心汗指心窝部及两乳中间部位汗出,而其他部位无汗或汗出甚微之证。此中医为情志所伤,忧、思、惊、恐过分而伤及心脾,以致心脾主统血失司而胸汗津津。常见于劳心过度之人。治疗以:“劳逸结合、合理膳食”中药以“人参归脾汤”治之。

手足汗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凡脾胃湿热内蒸不宣、血虚、阳亏、中阳不足、均可导致手足多汗,重者不分寒暑,手足均有汗出。

会阴汗汗出局限于会阴或外生殖器部位。此属中医湿热下注、肾阳虚衰之证。中医以补肾阳、清湿热之法,肾阳复、湿热清而汗自止。

此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汗证的表现,它与五脏六腑、气血盈亏、七情六欲、生活起居、息息相关,及时发现辨证治疗尤为重要,注重健康,关注养生使我们追求目标!汗证的治疗更是中医药辩证的特长,愿朋友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青春永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