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斜,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西医相当于急性脑血管病范围,包括脑梗死、脑出血等。
一、诊断
参照第六版《中医内科学》以及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版)》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1、应急处理
(1)急性期出现神志不清,属痰火闭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鼻饲;也可灌服安脑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鼻饲。
(2)神志不清属痰湿蒙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2-3次,鼻饲。
(3)神志不清,口噤不开用开关散(乌梅、冰片、生南星),擦于齿龈。
(4)呕血、便血者予云南白药0.5-1.0克或加用大黄粉3克每日3-4次口服或鼻饲。
(5)高热者予清开灵口服液30ml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静点清开灵注射液30ml,每日一次;复方麝香注射液10-20ml,每日一次;意识障碍者予醒脑静注射液20ml每日一次。高热痰多者予痰热清注射液20-30ml每日一次静点。高热不退者,予紫雪丹口服或鼻饲,每次1.5-3克,每日2次。
(6) 腑气不通、大结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或麻仁滋脾丸1丸,每日2次口服或鼻饲,番泻叶代茶饮。
2、辩证论治
中成药:可选用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醒脑静注射液20毫升每日一次静点等。
(1)中经络
①风痰阻络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拘急,口舌?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象:舌红,苔白腻。
脉象:弦滑。
分析:素体痰湿内盛,或嗜食肥甘厚味,致中焦失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热极生风,终致风痰搏结而发病。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气血不通,故见半身不遂,手足拘急,口舌?斜,言语不利;痰阻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经络不畅,气血不濡经脉,故见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湿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熄风通络。
方药:中风ⅰ号。
全蝎10克、地龙10克、胆星15克、半夏15克、鸡血藤25克、钩藤2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陈皮20克、石决明20克、天麻20克、牛膝20克、丹参30克、当归20克、忍冬藤25克、炙甘草15克
方中半夏、茯苓、白术健脾燥湿;胆南星、天竺黄清热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活血化瘀;大黄通腑泄泻。诸药合用有化痰熄风通络之功。若眩晕甚者,可酌加全蝎、钩藤、菊花以平肝熄风;若舌紫暗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以活血化瘀;若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泻火。
自制中成药:蝮龙抗栓丸5克日三次口服;通栓宝脑胶囊5粒每日三次口服;通脉胶囊6粒每日三次口服。
②痰热腑实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斜。
兼症:腹胀,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
舌象:舌红,苔黄腻或黄燥。
脉象:弦滑大数。
分析:素体气弱痰盛之人,加之饮食不节,更伤中气,致痰浊壅滞,郁而化热,痰热互结而生风,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言语不利,口舌?斜;中焦失运,痰湿内停,气不化津,则见口黏痰多;痰热熏灼肠道,大肠燥热,传化失司,腑气不通而腹胀;阳明实热则见午后潮热,心烦面赤等。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大数,为痰热壅盛、阳明腑实之征象。
治法:通腑泄热化痰。
方药:中风ⅲ号。
地龙15克、大黄10克、芒硝5克、瓜蒌20克、胆星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丹参30克
方中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生大黄、芒硝荡涤肠胃,通腑泄热。本方使用大黄、芒硝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泄,痰热积滞涤除为度,适时减量或停药,以免过量伤正。腑气通后,应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午后热甚者加黄芩、石膏、栀子;痰盛者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兼见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者,为热动肝风之象,可加天麻、钩藤、菊花、珍珠母、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潜阳;若口干舌燥,苔燥或少苔,,为热盛伤津,可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以滋阴液。
自制中成药:蝮龙抗栓丸5克日三次口服。
③肝阳暴亢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斜,言语不利。
兼症: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尿黄。
舌象:舌质红或绛,苔黄或黄燥。
脉象:弦或弦数。
分析:素体肝旺,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或过食辛辣酒醪刺激之品,致肝阳骤亢,阳化风动,夹痰横窜经络,致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斜,言语不利;风阳上扰清窍,则见头晕头胀痛,面红目赤;肝经郁热,则见口苦咽干,易怒,尿黄;肝火扰心,则心中烦热;舌红或绛,苔黄或黄燥,脉弦或弦数,均为肝阳上亢、肝经实火之征。
治法:平肝熄风潜阳。
方药:中风ⅱ号。
天麻20克、钩藤20克、杜仲10克、丹参30克、菊花30克、茯苓15克、坤草20克、牛膝20克、地龙15克、全蝎5克、远志20克、蜈蚣2条 夏枯草15克、夜交藤20克、石决明20克、山桅子15克、生龙牡各40克
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川牛膝引血下行;黄芩、山栀子清肝泻火;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以清泻肝火;若舌绛苔燥,口干,五心烦热,属热盛伤津,可酌加女贞子、玄参、生地黄、白芍以滋阴柔肝;心中烦热甚者,加生石膏、龙齿以清热安神;痰多,言语不利较重者,为痰阻清窍,可加胆南星、竹沥、石菖蒲等以清热化痰;若舌苔黄燥,大结不通,腹胀满,为热盛腑实,宜加大黄、芒硝、枳实等以通腑泄热。
自制中成药:蝮龙抗栓丸5克日三次口服。
疗效评估:
①以上三种证型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常见的证候,我院总结近20年临床经验制订出中风ⅰ号—中风ⅴ号,根据患者不同证型、不同的用药时机,掌握的适应证及时的应用相适应的中风ⅰ号—中风ⅴ号,取得比较好的疗效,并连续两年在全院招标课题的临床观察中获得奖励,并证实了在缺血性中风治疗中的疗效。我院2006年专科住院患者为4284人,缺血性中风中医治疗率为59%,平均住院日为15.2天,治愈显效率为96.3%。2007年住院患者为5196人,其治愈显效率为96.5%。
②蝮龙抗栓丸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恢复期乃至后遗症期临床应用的主要药品,于1988年获得国家专利,多次获国内、国际奖项。该药根据痰阻血瘀的发病机理,提出在应用不同证型汤剂的同时辅以该药进而祛痰通络、活血通经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但临床应注意到辩证施治配合各相应的中药汤剂。
(2)中脏腑
中成药:可选用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清开灵注射液20-40毫升加入氯化钠注射液中日一次静点等。
①风火闭窍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斜。
兼症:两目斜视或直视,面红目赤,口噤项强,两手握固拘急,甚则抽搐。
舌象:舌红或绛,苔黄燥或焦黑。
脉象:弦数。
分析:此属阳闭。患者素体肝旺,加之暴怒伤肝,或烦劳过度,肝阳暴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清窍闭塞,故见突然昏仆不知,半身不遂,面红目赤,口舌?斜;内风扰动,故两目直视或斜视;肝主筋,风火相扇则筋脉拘急,肢强口噤,两手握固,甚者可见抽搐;舌红绛,苔黄燥,脉弦数,为里热之象,邪热炽盛伤津则可见舌苔焦黑。
治法:清热熄风,醒神开窍。
方药:天麻钩藤饮配合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潜阳,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清热凉血,解毒开窍,合而用之有清热熄风、醒神开窍之功。肝火盛者,加龙胆草、黄连、夏枯草以清肝泻火;抽搐者,加僵蚕、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夹痰热者,加竹沥、天竺黄、石菖蒲以清热涤痰;热甚迫血妄行,症见鼻衄、呕血者,加生地黄、丹皮、大黄、水牛角以清热凉血止血;腹胀者,合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
②痰火闭窍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斜。
兼症:鼻鼾痰鸣,面红目赤,或见抽搐,两目直视,项背身热,躁扰不宁,大结。
舌象:舌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厚干。
脉象:滑数有力。
分析:此属阳闭。患者素体,痰湿内盛,日久痰湿郁而化热,复因劳累,饮食偏嗜,情感过极等致心火炽盛,痰随火升,上逆闭阻清窍而发病。痰火闭窍,故见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口舌?斜,面红目赤,两目直视,甚则抽搐;痰火上扰,气道受阻,故鼻鼾痰鸣;痰火扰心则躁扰不宁;痰火内结阳明,腑气不通,故项背身热,大结;舌红苔黄腻或黄厚干,脉滑数有力,为痰火内盛之象。
治法:清热涤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配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鼻饲。方中羚羊角为主药,配合菊花、夏枯草、蝉衣以清肝熄风;石决明、龟板、白芍滋阴潜阳;生地黄、丹皮清热凉血;白芍敛阴柔肝;柴胡、薄荷舒肝解郁;至宝丹、安宫牛黄丸有辛凉开窍醒脑之效。合而用之有清热熄风、育阴潜阳、开窍醒神之功。痰热盛者,加鲜竹沥汁、胆南星以清热化痰;火盛者,加黄芩、山栀子、石膏以清热泻火;烦扰不宁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珍珠母以化痰开窍,镇心安神;大结,,腹胀满,日晡潮热者,合大承气汤以通腑泄热。
③痰湿蒙窍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肢体松懈,口舌?斜。
兼症:痰涎涌盛,面白唇暗,四肢不温,甚则逆冷。
舌象:舌暗淡,苔白腻。
脉象:沉滑或缓。
分析:此属阴闭。患者素体气弱痰盛,或年老体衰,气不化津,致痰湿内生,复因劳累、过食辛辣肥甘及情志不调而引动痰湿,痰湿上犯,蒙蔽清窍,故见昏仆,不省人事;痰湿流窜经络而见半身不遂,口舌?斜;湿性黏滞重着,故见肢体松懈;痰湿之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阳气受郁,故见四肢不温,甚则逆冷;卫阳之气不充肌肤,故面白唇暗。舌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为阳气闭阻,湿痰内盛之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配合苏合香丸鼻饲。方中半夏、橘红、茯苓、竹茹化痰燥湿;胆星、菖蒲豁痰开窍;枳实降气和中消痰;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杜绝生痰之源。苏合香丸则有辛香解郁开窍之功。合而用之有燥湿化痰、醒神开窍之效。舌暗瘀斑,脉涩者,加桃仁、红花、丹参以活血化瘀;四肢厥冷者,加制附子、桂枝、细辛以温阳散寒。
④元气败脱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汗出如珠,目合口张,肢体瘫软,手撤肢厥。
兼症:气息微弱,面色苍白,瞳神散大,二便失禁。
舌象:舌淡紫,或舌体卷缩,苔白腻。
脉象:脉微欲绝。
分析:久病脏腑精气已衰,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诱因,突致阳浮于上,阴竭于下,阴阳离决。元气已脱,神志失守,故见神昏;五脏精气藏于内而开窍于外,五脏真气脱,四肢百骸皆无真气充养而失用,故见气息微弱,瞳神散大,手撒肢厥,汗出如油,舌卷缩,面色苍白,二便失禁等诸症;舌淡紫为真阳外脱,阴寒凝滞之征;阳气大虚,脉道鼓动乏力,故见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温壮元阳,二者合用有益气、回阳、固脱之功。汗出不止者,加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以敛汗固脱;兼有瘀滞者,加丹参、赤芍;真阴不足,阴不敛阳致虚阳外越,或上证使用参附汤后见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虚弱或突现脉大无根者,是阳气稍复而真阴不足,此为阴虚阳脱之证,当以地黄饮子以填补真阴,温壮肾阳。
3、针灸治疗
中风病人,只要病情稳定,应尽早实施针刺治疗。
急性期:针对患者神昏、偏瘫、失语、吞咽困难为主症。施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头皮针法或以“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眼针针法(用于开颅术后中风病人)
(1)醒脑开窍针刺法:
主穴:内关—手厥阴心包经
人中—督脉
三阴交—足太阴脾经
辅穴:极泉—手少阴心经
委中—足太阳膀胱经
尺泽—手太阴肺经
配穴:呛咳吞咽障碍:风池,医风,完骨。
语言不利:上廉泉,金津,玉液。
手指握固:合谷。
足内翻:丘虚透照海
肩周炎:局部痛点刺血拨罐
:丰隆,左侧水道归来,外水道,处归来
尿失禁、尿潴留:中极,曲骨,关元,三阴交,上星透百会,局部施灸,亦可按摩或热敷。
睡眠倒错:上星,百会,四神聪,三阴交,神门。
血管痴呆:内关,人中,百会,四神聪,风池,三阴交,太冲。
:人中、大陵、鸠尾、内关、风池。
颅高压、脑膜刺激症状:至阴穴刺络放血。
复视:风池、天柱、睛明、球后。
共济失调:颈椎夹脊穴,风府,哑门。
(2)头皮针法:
常用穴位: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颞前线、枕上正中线、枕上旁线、枕下旁线。
定穴及主治:
①顶颞前斜线:位头部侧面,自前神聪穴起至悬厘穴的连线,治疗对侧身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可将全线分成五等份,上1/5治下肢瘫,中2/5治上肢瘫。下2/5治面瘫及运动性失语。
②顶颞后斜线:位头部侧面顶颞前斜线之后约一寸,即起自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主治对侧身体感觉障碍;亦可将全线分成5等分,上1/5治下肢感觉障碍,中2/5治上肢感觉障碍,下2/5治面部感觉障碍。
③颞前线:位头颞部,自颔厌穴至悬厘穴的连线,主治运动性失语,一般情况取左侧,左利手患者取右侧。
④枕上正中线:位枕外粗隆上方的垂直线,即强间穴至脑户穴的连线,治皮层性视力障碍。
⑤枕上旁线:与枕上正中线平行,并与之相距0.5寸的两条直线,治疗皮层性视力障碍。
⑥枕下旁线:位枕外粗隆下方两侧2寸长的直线,即玉枕穴至天柱穴,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失调。
操作手法:患者采取坐位或卧位,常规消毒后选0.3-0.35mm,1.5-2寸毫针,与皮肤呈30度角,用夹指进针法,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其后缓缓推进至相应长度,用捻转手法,200次/分。亦可用滞针手法,使患者头部有紧胀感。
(3)眼针法:
常用穴: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心区、脾区、胃区。
配穴方法:
中经络:
①阴虚风动: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
②肝阳暴亢:同阴虚风动。
③风痰阻络:脾区、肝区、上焦区、下焦区。
④气虚血淤:心区、脾区、上焦区、下焦区。
⑤痰热腑实:脾区、胃区、上焦区、下焦区。
中脏腑:
①风火蔽窍:心区、肝区、上焦区、下焦区。
②痰火蔽窍:心区、脾区、上焦区、下焦区。
③痰湿蒙窍:脾区、上焦区、下焦区。
④元气衰败:肾区、心区、脾区。
针具及刺发:要求针身细,针体直,针尖利。以0.25毫米,0.5寸针为直,最好一次性使用。针刺的要求稳、准、轻、快。针刺位置皮下,不使用手法,而依眼针双向调节作用来达到补泻目的。
4、护理
(1)体位
急性期患者头部抬高15~30°,不宜无枕仰卧;有意识障碍的病人采用侧卧位,使呼吸道通畅和避免呕吐时造成窒息;有肢体瘫痪的,注意其良肢位的保持,病情稳定后即可辅助病人被动活动,而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
意思障碍的患者,禁食1-2天,通过静脉输液维持所需营养和热量,如有呕吐或消化道出血的给予胃肠减压,3日后如仍有意思障碍,给予鼻饲流食。发病后有明确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的给予鼻饲,既保证营养摄入又避免误吸致吸入性。
拔除胃管后注意喂食方法,体位应为45°半卧位,以糊状食物为好,逐渐增加食物品种和性状。如无进食障碍,指导其低盐、低脂肪饮食,有的指导其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3)口腔护理
对有意思障碍或带有胃管的病人行口腔护理,用镊子夹棉球蘸生理盐水为病人清洗口腔,还可用小纱布蘸湿水后敷盖口腔。有假牙的病人,睡前和饭后将假牙取下清洗,如有意思障碍则取下假牙。
(4)会阴护理
对带有导尿管或卧床时间长的病人给予会阴护理,用镊子夹棉球蘸生理盐水为病人清洗会阴,每天两次。
(5)呼吸道护理
对卧床的患者给予勤翻身多扣背,咳嗽困难或痰多的应用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咽部分泌物。
(6)皮肤护理
为避免出现褥疮,卧床的患者,每2-3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后对受压皮肤进行按摩。可用气垫床。发现有皮肤发红现象,应翻身更频繁,增加按摩次数,并使受压区悬空。定期擦洗身体,及时更换床单。
5、康复
中风病人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率、体温)稳定,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开始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治疗包括早期病室内康复护理和早期治疗两部分。
●早期康复护理
(1)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
①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前伸,使肩部向前,手指张开,掌心向上。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身后的枕头上。健侧下肢在前置于枕上,患侧下肢在后,即患侧髋关节微后伸,膝关节略屈曲。
②健侧卧位:头部枕头不宜过高。患侧上肢下垫一个枕头上,使患侧肩部前伸,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患侧骨盆旋前,髋、膝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置于枕上。患足与小腿尽量保持垂直位,注意足不能内翻悬在枕头边缘。健侧下肢平放在床上,轻度伸髋、稍屈膝。身后可放置一枕头支撑,有利于身体放松。
③仰卧位:头下置一枕头,但不宜过高,面部朝向患侧。患侧肩后部垫一个比躯干略高的枕头,将伸展的上肢置于枕上,防止肩胛骨后缩。前臂旋后,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张开。在患侧臂部及大腿下垫枕,以防止骨盆后缩。枕头外缘卷起,可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枕头下缘可使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
(2)早期康复知识宣教:用我院编写的《我帮你 你自立 偏瘫患者肢体康复方法》一书进行康复知识宣教。
●早期治疗
(1)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2)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
翻身动作训练
被动翻身动作(包括向健侧翻身和向侧患侧翻身)和主动翻身动作
(3)下肢的控制训练
“桥式”运动和下肢屈曲动作的训练
(4)上肢的训练
肩关节活动训练、上肢主动辅助运动、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等
(5)床边坐起训练
(6)坐位平衡的训练
躯干伸展训练、身体重心向患侧转移训练及身体重心前后移动训练等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
如更衣、进食、洗漱、转移等日常活动的训练
(二)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1、辨证论治
中成药可选用一种具有活血化淤功效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40毫升加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点等。
①阴虚风动
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
兼症: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
舌象:舌红或暗红,苔少或光剥无苔。
脉象:弦细或弦细数。
分析: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赖肾水以濡养。若房劳过度,精血暗耗,或久病失养,耗伤真阴,皆令阴不足而阳有余,阴不制阳,相火妄动,虚风内生。虚风上扰横窜经络,故见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语不利;阴血不足,经脉失养,则肢体麻木;阴虚则生内热,虚热内扰,则心烦不寐,五心烦热;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则头晕耳鸣。舌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舌暗为夹瘀血之征。
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方药:中风ⅳ号
白芍20克、玄参20克、麦冬15克、龟板15克、山药15克、黄芪20克、丹参30克、牛膝20克、地龙15克、黄精10克、生龙牡各40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15克、知母10克、天花粉10克、五味子15克。
方中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白芍、天冬、玄参、龟板滋阴潜阳;重用牛膝并辅以川楝子以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茵陈、麦芽清肝舒郁;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之功。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者,加黄柏、知母、地骨皮以清相火;腰膝酸软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杜仲、何首乌等以补益肝肾;兼痰热者,加天竺黄、瓜蒌、胆南星以清热化痰;心烦失眠者,可加珍珠母、夜交藤以镇心安神。
自制中成药:蝮龙抗栓丸5克日三次口服。
②气虚血瘀
主症: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斜。
兼症:面色胱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
舌象:舌暗淡或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细缓,或细涩。
分析:年老体衰,元气已虚,或久病久卧伤气,致气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乏力,脉络不畅而成气虚血瘀之证。瘀阻脑脉,则见半身不遂,肢体瘫软,口舌?斜,言语不利;血行不畅,经脉失养,故见肢体麻木;瘀血内停,气虚血不上荣故面色胱白,心脉失养故心自悸动,气虚不摄则自汗,短气乏力。舌暗或瘀斑,脉细缓或细涩,为气虚瘀血之象。
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方药:中风ⅴ号
黄芪50克、地龙2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桃仁20克、红花15克、赤芍20克、党参20克、牛膝25克、水蛭15克、全虫5克。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川芎、归尾、赤芍、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本方亦适用于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或人参;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远志以化痰宣窍;心悸,喘息,失眠者,为心气不足,加炙甘草、桂枝、酸枣仁、龙眼肉以温经通阳,养心安神;小便频数或失禁者,为气虚不摄,加桑螵蛸、金樱子、益智仁以温肾固摄;肢软无力,麻木者,可加桑寄生、杜仲、牛膝、稀莶草以补肝肾,强筋骨。
自制中成药:蝮龙抗栓丸5克日三次口服。
2、并发症治疗
(1)口眼歪斜者可口服牵正散。
(2)假性球麻痹者可予饮通康滴液。滴舌根,每日3-4次,每次3滴。
(3)吞咽障碍的治疗包括有①改善口面部肌群运动训练②增强舌运动的训练③增强吞咽反射的训练④声带内收训练⑤增强喉上抬能力⑥咽收缩训练⑦吸吮及喉抬高训练⑧摄食训练⑨中药治疗:自制中药饮通康滴液。滴舌根,每日3-4次,每次3滴⑩电刺激治疗:选用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日1-2次等。
(4)言语障碍的治疗:
失语症的治疗包括①教会言语表达技能②自动性言语③命名训练④看图说话⑤描述训练
构音障碍的治疗包括①松弛疗法②呼吸训练③发音训练④发音器官运动训练⑤言语清晰度的训练⑥节奏
(5)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
采用①局部中频脉冲电治疗②佩带肩关节半脱位复位带治疗(此带已申请国家专利)
(6)踝关节趾曲内翻的治疗
佩带踝关节矫形器治疗。
3、针灸治疗
恢复期:病久正气耗伤益甚,依患者具体证候加用中脘、上脘、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肾关、地黄、人黄以调中焦,补下焦。使脾胃运化正常,气血得补。肝肾功能正常,阴精得养。进而正气得充,邪气易解。
4、康复训练
此阶段以康复训练为主,配合针灸等治疗
5、外治法
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末梢神经性血肿可予川军散外敷等。
(三)后遗症期(发病六个月以上)
1、半身不遂
主症:偏身瘫软不用,伴肢体麻木,甚则感觉完全丧失,口舌歪斜。
兼症:少气懒言,纳差,自汗,面色萎黄,或偏侧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或见患侧肢体浮肿。
舌象:舌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
脉象:弦涩或脉细无力。
分析:中风后期,气血已伤,气虚尤甚。气虚血行乏力,血脉痹阻而致半身不遂,日久难复。因气虚气不能行,血瘀血不濡筋,故见偏身瘫软、麻木;若阴亏血少,风阳内动,则见肢体强痉,屈伸不利;络道空虚,痰瘀内阻,故见口舌?斜;气虚则少气懒言,纳差,自汗;气血不能上荣则面色萎黄;舌淡紫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为血瘀之象,脉细无力为气虚之征。
治法: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中风ⅴ号”合 “补阳还五汤”加减。
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配归尾、赤芍、桃仁、红花、川芎、地龙等养血活血、化瘀通络,诸药合用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若口舌?斜明显,加白附子、全蝎、僵蚕以祛风通络;患侧肢体浮肿者,可加茯苓、泽泻、防己等淡渗利湿;上肢偏废甚者,加桂枝、桑枝以通络;若下肢瘫软无力甚,兼见筋脉拘急,腰膝酸软者,为肝肾亏虚,可加桑寄生、川牛膝、川续断、鹿筋、杜仲等补益肝肾;若患侧肢体强痉拘挛,屈伸不利,兼见头晕头痛,目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者,为肝阳上亢,当用镇肝熄风汤加减以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2、言语不利
主症:言语謇涩或失语。
兼症:舌强,口舌歪斜,口角流涎,偏身麻木,半身不遂。
舌象:舌暗,苔腻。
脉象:滑。
分析:中风后期,风痰瘀血阻滞舌本、脉络而遗留本症。舌脉受阻,故舌强,言语不利,甚则失语;痰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偏身麻木,半身不遂;舌暗苔腻,脉滑,为痰瘀之征。
治法:祛风化痰,宣窍通络。
方药:解语丹。
方中天麻、白附子、南星祛风化痰;全蝎、羌活搜风通络;远志、石菖蒲、木香行气化痰宣窍。可加丹参、红花、鸡血藤等活血通络。若言语不利兼见心悸气短,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者,为肾虚精气不能上承,可用地黄饮子加减。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风是中医四大难证之一,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其转归预后常发生在一瞬之间。中经络患者如失治误治,或虽经治疗病情未能控制向中脏腑转化,预后较差;中脏腑患者向中经络转变,预后多较好。中脏腑者若出现呃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仁大小不一,或出现脱证证候者,病情危笃,预后不良。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虽经救治,均终因脑髓受损,致病程迁延而成为中风后遗症。总之,中风患者的预后转归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诊治及时正确与否及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
应用现代技术彩超、tcd、ct灌注成像、cta等检查作为溶栓治疗的新标志,有可能拓宽脑梗死3小时的治疗时间窗。但是,有条件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因此,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可以接受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的研究已经从一方一药的研究发展到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其研究模式和研究成果与临床实际结合得更加紧密。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上具有一定优势,主要体现在降低病死率、减轻病残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
1、气道管理,当患者因为球麻痹痰液不能自行咳出,出现肺内感染,甚至因痰液阻塞气道引起呼吸骤停,因为没有条件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针对气道的治疗,这些患者往往会有生命危险。
2、脑梗死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如:脑水肿、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持续状态、肺水肿等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3、由于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防治中风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遵循西医的脑卒中防治指南,使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在此基础上服用中成药的患者居多,而这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尚缺乏科学的评价。
4、针对脑梗死造成的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采用单一的中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采用康复训练与中药、针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解决措施:
1.运用中医药方法积极预防卒中。
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使用中药的脑卒中一级、二级预防方案、开展中药益气化痰逐瘀方法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疾病的研究。对已发现的高危人群采用中医药进行干预,如对慢性脑供血不足、高脂血症、颈动脉硬化斑块病人,选用中药辨证治疗,以减轻症状,预防斑块增大、脱落而逆转病程,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并建立一种科学评价体系,以使结果具有循证医学证据。
2.优化中医诊疗方案
对于重症脑梗死出现气道阻塞及脑梗死的并发症,重视中医药的早期介入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早期介入,重视中西医结合治疗,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在综合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中风患者或群体,进一步深化辨证论治,采用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制定每个患者个体化的药物、针灸、推拿康复方案。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