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周仲瑛辨治外感热病五大证要领

国医大师周仲瑛回顾多年来中医应对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对病毒感染性疾病提出“病理中心在气营,重点在营血”的新观点,为中医内科急症学科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结合中医应对非典、重症流感等的辨治体会,发表《热病辨治勾要》一文,提出“热、痉、厥、闭、脱为外感热病五大证”,并总结出“热辨证型,痉察虚实,厥分寒热,闭为热痰瘀,脱为气阴竭”的辨治热病五大要领,对中医应对急性外感热病具有重要学术意义。首先,明确将热、痉、厥、闭、脱并列为外感热病五大证,其意义强调了五者在外感热病证治过程中的地位,若治疗不及时或误治,往往导致疾病的进一步加重,愈后不良。处理及时得当,则可有效阻止病情进展,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时机。其次,对外感热病五大证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细致分析,深化了对其病机的认识,为进一步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外感热病五大证因内容过于简练,未经深入阐述,不易理解其内涵。本文拟从外感热病五大证的内涵及辨治思路进行具体分析和阐释,以飨读者。

外感热病五大证

热作为五大证之首是外感热病的必有表现,尤其以高热为多见。发热是外感热病的一般见症;痉、厥、闭、脱则为外感热病的变症。同时发热往往贯穿疾病的始终,发热的程度和特点提示疾病的病因及相应病机。热象不解、持续缠绵,往往意味着病因、病机更加复杂,为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寒热往来、日晡潮热、身热不扬、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等发热类型,均对辨证具有特指作用。

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发痉多为肝风内动所致,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情危重的标志。在外感热病中,痉证多分为热盛动风、阴虚生风两种类型。热极生风之热,常源于心火、肺火、肝火、胃火等;阴虚生风则为热伤阴津,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

厥也是外感热病病程过程中的重症,为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四肢厥冷、清冷不温的阶段,重者昏愦、不省人事。前者为肢厥,后者为昏厥。其病机多为外邪内犯,郁闭气机,可使气机逆乱,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发为昏厥,也可因病程过长导致津伤气耗,阳气亏损而出现四肢清冷。另外,大汗亡阳亦可致厥,不可不察。

闭为邪气壅盛,蒙蔽心神所致。外感热病由外感六淫、疫气侵袭人体而致病。无论伤寒、温病,闭证的发生,多由热盛所致。然而单纯热闭心包不多见,往往为热伤阴津,炼液为痰,或热灼阴血,化而为瘀,热、痰、瘀互结为患,终致蒙蔽心包。

若邪气旺盛,正气持续损耗,一旦正气衰竭,气不内守,可致由闭转脱,汗出不止,神志不清,面色苍白,气息衰微,而成脱证。脱证是疾病发展的最终阶段,救治不及时,预后凶险。

周仲瑛把热、痉、厥、闭、脱作为外感热病的五大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病情危重。痉证、厥证、闭证、脱证均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重阶段,或神明失主,或机能衰竭,提示预后不良。虽然发热不能等同于病情危重,但是发热的某些情况,如高热或发热持续不退,也提示病情深重。第二,病情急骤。发热的出现往往没有先兆,痉证、厥证、闭证和脱证多为突发,常扰乱已定诊疗方案,对病情演变带来不确定性。第三,诊疗不当,预后不良。五大证本身属于危重症,治疗必须及时准确,一旦诊疗不当,一方面不能快速控制病情发展,另一方面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

可见五大证的出现往往代表疾病的发生、加重,以致病机进一步复杂化,同时对治疗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这五大证,尤其是痉、厥、闭、脱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急重证,必须加以重视。深入探讨其发生演变规律,对进一步提高相关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

辨治要领

对于热、痉、厥、闭、脱五大证,周仲瑛分别提出了五个辨治要点。

热辨证型

发热往往是邪正交争的结果。诊治发热首先要辨证型,即从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判断。患者体质不同,辨证也会有所差异,若素体阴虚,热病伤阴的程度更重,阴虚火旺,更易导致肝阳上亢,因此要时时顾护阴液,如使用加减葳蕤汤;素体气虚,治疗时稍佐益气,可达扶正祛邪之目的,使用如人参败毒饮、参苏饮;素体阳虚,在治疗时则注意适当应用温少阳开太阳之法,使用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方药的应用亦需要结合辨证。如银翘散作为“辛凉平剂”治疗风温客表;三黄石膏汤治疗里热外寒证;五虎汤、宣白承气汤治疗痰热闭肺证;清营汤、清瘟败毒饮治疗热入心营证;甘露消毒丹治疗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之证;连朴饮治疗湿热郁阻证等。

痉察虚实

周仲瑛认为痉察虚实,实为热盛动风,虚为阴伤,虚风内动。除了外感风寒,瘟病的痉证更为常见。温邪致痉亦分虚实。所谓实,多为热邪炽盛,心火、肺火、胃火引动肝风,或肝火生风。所谓火性急速,实证之痉往往发病急,多在病程的中期和极期,表现为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抽搐频繁有力等,可谓一派实像,当清肝泻火,息风止痉,代表方为羚角钩藤汤;若邪热久羁,真阴亏耗,多表现为手足瘛疭或蠕动,时作时止,神疲脉弱,当养阴柔肝,息风止痉,代表方为大定风珠。

厥分寒热

厥首分寒热,也是辨治过程中容易混淆之处。寒厥为气阴耗竭,气脱阳亡,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神疲气弱,手足逆冷,舌淡脉微等一派虚像,代表方可根据气虚和阳虚的偏重选择生脉饮、参附汤和四逆类。热毒内陷,阳气被遏,不能透达四末,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热深厥深。从病势而言,热厥为闭之兆,寒厥为脱之像。

闭为痰瘀

前已述及,闭证多为实证。病机为热、痰、瘀交互为患。痰、瘀多由热耗津液,炼而成痰,或热邪伤及营血,灼损血络,进而成瘀,热、痰、瘀蒙蔽心神,神明失主,而为闭证。周仲瑛对火的性质提炼为“火性急速”。治法用清热、豁痰、化瘀、开窍。具体而言,以热重窍闭,可选用清热开窍为胜的安宫牛黄丸;以痰昏谵,可选用化痰开窍为胜的至宝丹;若烦热昏狂,用紫雪丹;毒盛可用神犀丹,若瘀闭明显,可在上方基础上,加用凉血散瘀之品,酌情应用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

此外,闭证虽多为热证,但尚有寒闭证,不可不察,其病机可为寒邪直中,昏沉不语,而无发热症状,因此可为外感热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治以芳香开窍,行气豁痰,方用苏合香丸。

脱为气阴竭

气阴竭主要指阳脱和阴脱两证。阳脱、阴脱皆属危症,多由高热、痉、厥、闭等证转化而来。亡阴多为高热、急剧而大量的出汗、吐泻、失血或久病耗伤阴血所致。亡阳既可由阴竭阳无所附所致,也可因邪盛骤伤阳气而成。因此脱证的治法为益气养阴,收敛固摄。生脉饮、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参附汤、四逆汤、四逆回阳散等可以选用。必要时为争取抢救时间,可以选择相应的针剂注射,如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对于热、痉、厥、闭、脱五证,应高度重视对高热的及时诊治。高热若不能及时复常,痉、厥、闭、脱往往在所难免,而诸证之间又常交互并见,导致危重结局。因此,在治疗外感热病时不但需要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要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方法,方有挽救之机。

五证既独立又可兼夹

从外感热病五大证的病机来看,各证均有特定的病机,可单独出现。如在疾病的发展初期,多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疾病过程中,痉、厥、闭、脱也可单独出现,此时病情虽重,但病机相对明确突出,辨治往往相对专一有重点。

外感热病五大证更多是兼夹复合。发热是外感热病的一般见症,痉、厥、闭、脱则为外感热病的变症,是周仲瑛知常达变思维的具体体现。动风发痉,常伴有神志不清、肢体厥冷。发病时间上可先有痉,后伴厥,或厥后发痉,或痉厥并见,两者常常相伴而生,因此临床常以痉厥并称。厥为脱之因,脱为厥之果,厥证往往又常和脱证并见,称为厥脱。大汗是脱证的必有症状。大汗淋漓,持续不解,无论阴竭还是阳脱,均可阳随汗脱,终致亡阳。厥证不解,气血不畅,心失所养,神机失用,而导致脱证。因此,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后果。

五证中,痉、厥、闭、脱均有神志障碍,但病机不同。具体而言:痉证为肝火扰心,神无所主,故可称为神明失主;厥证为气血不畅,气滞络瘀,心神之用不达四末,故为神明失司;闭证为热、痰、瘀蒙蔽心窍,困阻心包,故称神明失用;脱证为气阴衰竭,心神不得所养,故称神明失养。四者既然均为心神功能障碍,因此四者均可兼夹复合。如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热、痰、瘀蒙蔽心包,同时机体气血运行不畅,便可出现神明失用、神明失司兼具的厥闭证。若各证兼具,则可出现热、痉、厥、闭、脱共现的极危重症。治疗上也当清热、息风、开窍、补益、调畅气机兼顾,方可达到应有疗效。

典型医案

患者某,在校大学生,因发热、咳嗽、胸痛于1998年8月26日于本地某医院住院治疗。西医诊断:重症肺炎,胸膜炎。先后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支持疗法,发热不减,进而出现呼吸困难。胸片显示:右侧气胸,双侧胸腔积液。血培养提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霉菌生长。9月30日出现中毒性休克及多脏器衰竭。遂延周仲瑛会诊。症见高热、神昏、痉厥、喘息等危重表现,病情极为凶险。中医诊断为闭证,辨为痰热壅盛、闭塞肺气、内陷心包、引动肝风、伤阴耗气,而致内闭外脱。治以扶正固脱、清化痰热、平肝息风、开窍醒神,数法并用,以期脱固、窍开、热清、风定、喘平。药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羚羊角粉、猴枣散等。

二诊:热毒仍盛,有正气外脱之势,加重清透之力,祛邪以防脱,加用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青蒿等药物。

三诊:鸱张之势得以遏制,外脱之正气得以顾护,峰回路转。继续予以清化、固脱、开窍、息风,危候得解,窍机渐开,脱象得固。

四诊:邪热之势渐缓,身热渐平,神志已清,痰热、肝风、气阴受损成为主要矛盾,遂在原方中减去大队清热之品,加重平肝息风、清化痰热、补益气阴之力。

按 本案是一则周仲瑛回顾病案,具体内容不够详细,但具体过程及理法方药均已具备。该案患者是一名在校学生,发病急骤,很快出现神昏、痉厥等危重证候,病情复杂。既有痰热为患,又有气机闭塞,累及心、肝、肺三脏,合并气阴耗伤。从治法来看,急则治标,以固脱、开闭为原则,加以清热、息风、平喘,主次分明,疗效显著,待内闭外脱之势得以遏制,则法随证变,再以平肝息风、清化痰热、补益气阴为主,进行善后。周仲瑛在谈急难症的救治体会时,强调越是急危重症,越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虽然并不排除西医疗法的作用,但不能轻视我们自身的优势。由此案可见一斑。(郑志攀 叶放 周学平)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