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工业和农业的复杂关系

工业和农业的复杂关系 原创 2022-03-29 08:30 ·

工业和农业的复杂关系

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工业农业之间的复杂关系。

01

现代农业,在很多方面依赖工业。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不过到底是怎么依赖的,依赖到什么程度,大家就不见得清楚了。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农业对机械化的依赖。现代农业,需要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最出名的就是联合收割机,也叫康拜因。那个大家伙是地地道道的工业产物,也是农业现代化最广为人知的标志。此外还有诸如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灌溉设备等等各种各样的农业机械。

如果没有工业给农业提供的这些农业机械,就不可能有现代化农业。不过,这是农业依赖工业最外在、最明显的表现。不过,并不是最重要的。

第二层次:工业产品更深一层对农业的支持,则大多表现在农田之外,比如现代化的农产品仓库。强大的仓储能力,可以帮助农业克服季节、产量方面的波动,大幅减小农业生产的风险。而且,现代化的仓储设备,可不是古代那些粮仓能比的。现代化仓库,技术含量很高,投资很大,同时,作用也很大。

此外,卡车、公路、包装等等,也是农田之外的“农业机械”。和仓库类似,这些工业产品的共同作用都是帮助农业在不同时间、空间内优化配置、调剂数量,从而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如果没有这些来自工业的支持,农业的规模很难做大,也很难增加品种。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第三层次。

02

这个第三层次,说起来平淡无奇,那就是化肥和种子。不过,正是在这个层次,充分表现出工业对农业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先说说化肥。

用了化肥,农田产量会增加。这事儿看上去很简单,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其实,这里面的门道很多很深。

农业生产的过程,是人们从农田里持续“拿走”东西的过程。具体来说,人们收获农作物,“拿走”的主要是氮元素。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的关键元素,人类须臾不可缺。

空气中78%是氮气。氮气资源很丰富,但收集起来为人所用,很难。把空气中的氮气固化下来,大自然有两个途径。一是打雷闪电时,会固化一部分,但比例不高,只有10%,固化到硝酸盐等矿物中。另一个则是豆科植物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这占了90%。

虽然豆科植物能从空气中提取出氮,但人把豆子给吃了。这些氮元素还是没有留在土地中。至于其他作物,更是只从农田中索取氮,而不补充。人收获了这些农作物以后,农田中的氮元素就减少了。显然,如果这样只拿走,不补充,金山银山也有消失的那一天。

当然,人们一直都懂得“补充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庄稼一枝花,全凭粪当家”。在工业化之前,把人和动物的粪便施放到农田,就是为了补充土壤肥力。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人和动物的粪便,说到底还是来自农田的农作物,并且,只是残渣剩余。从氮元素流动的角度看,农田还是入不敷出。

所以,农业的可持续生产,一直是农民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地方只能采取轮作制。一块农田,种一年歇一年,甚至种一年歇两三年;也有几种作物轮换种植的。虽然如此,由于农田整体上的“入不敷出”,传统农业的产量很低。

就我们中国来说,在化肥普及以前,种植小麦,正常的产量,只有一亩几十斤。即使是比较好的耕地,水土具备,产量也只有一两百斤。

03

20世纪初,一位德国化学家发明了工业化制氮的技术。人类第一次有了闪电-豆科以外的大规模生产氮元素的能力,也就是有了工业化生产氮肥的能力。

有了氮肥,农田氮元素“入不敷出”的大难题终于解决了。人们可以向农田中施放大量氮元素,要多少有多少。农田的可持续生产也就此解决。农作物的产量,因此大幅度增加。现在,一般情况下,小麦亩产量可以达到800-1000斤,甚至亩产超过千斤。

亩产几十斤、一二百斤和千八百斤之间的区别,可不是产量多少那么简单。这种差别意味着,人们是否可以从农业生产中释放出劳动力,用于其他领域,比如工业化。吃饭最重要,所以,亩产很低的情况下,大量劳动力必然被束缚在土地上,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吃上饭——不见得吃饱——而终日劳作。

中国传统农业,一向以精耕细作著称。但精耕细作的另一面,是农业生产占用、消耗了大量劳动力。氮肥等化肥的最大作用,就是降低了农业生产占用劳动力的比例,让国家有条件发展工业化。

对于化肥和工业化之间的这种重要作用,我国原来认识并不清楚。新中国建立以来,一段时间里,仍然依靠精耕细作和合作化来提升农业产量。显然,这方面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突破。后来,有关部门认识到了化肥的决定性作用,于是下决心引进大型化肥生产线,这就是1970年代著名的“四三方案”。国家花了43亿美元,引进了包括化肥在内的大型工业生产线,中国农业从此进入化肥时代。这是中国工业化得以深入展开的决定性条件之一。

说到“四三方案”,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情节。

04

43亿美元,放到今天也是一笔巨款。1970年代前期的中国,财政很紧张,哪里来的这样一大笔外汇呢?

这就要说到党内的一位奇人。他名叫李强。早年在特科工作。建国后在广播、邮电等系统工作过。1973年被任命为外贸部部长。在外贸部工作期间,李强带领一帮人在国际市场炒期货,赚了不少钱。当时外贸部的财务统归财政部管理,到底赚了多少钱,他们也不知道。

有一次李强遇到中央主管财政的李先念。李先念告诉他说:你们干得不错,赚了30多亿美元。

看到这个材料时,我大吃一惊。那可是1970年代的30亿美元啊。而且,30亿美元放到今天,对哪个行业来说,也是巨额盈利啊。1970年中国一帮月收入顶多上百人民币的干部,居然这么能干!

本来我想专门写篇文章说说李强这个奇人。后来发现网上已经有人写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去网上找找看。我就不重复劳动了。

“四三方案”让中国农业进入化肥时代以后,虽然当时没有很快摆脱贫穷落后,但后来才看清楚,从那时起,中国已经闯过了最困难的关口。这个关口就是工业-农业互相促进而又互相牵扯的复杂关系。

05

前文讲到了化肥对农业现代化,对从农业中释放劳动力的决定性作用,种子的作用与之类似。这充分体现了农业对工业的依赖性。

除此以外,这里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化肥生产和优良育种,都必须是大工业大科研才能满足要求。作坊式的小工厂、小研究所,也能生产出化肥和种子,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农业所需。所以,“四三方案”决定从国外引进大生产线,而不是继续发展国内当时的小化肥厂。

也就是说,要想农业现代化,要想真正解放农民,就必须要工业化,而且还是那种现代的、大型的工业化。没有这种大型工业化,农业就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大量人口就只能继续被束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

但是,发展工业化,又需要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对中国来说,只能来自农业。也就是说,农业领域必须先付出,让工业化发展起来,然后农业才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以工业现代化为前提。工业现代化,又依靠农业提供的资源。工业和农业,就是这样复杂地交错在一起。

因为工农业之间这种复杂的关系,对于国家来说,就要努力保持工农业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方面必须要从农业中汲取资源发展工业化,同时,工业化发展起来以后,必须及时支持农业,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继续获得发展工业的资源,工农业才能携手并进,共同走向现代化。

很多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很丰富,但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工农业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很慢。这其中常见的错误包括这几种:

一、国家无力从农业中提取资源支持工业化。工业化发展不起来。

二、因为缺乏资源,工业化发展不起来,农业就只好停留在镰刀锄头大粪老牛的低水平阶段。

三、工业发展没有攻克最难的重工业,而是以轻工业、简单加工业为主。这种工业,可以称之为“殖民地工业”,是很难用于支持农业的。比如,很多发展中国家,没有重化工业,也就没有大规模的化肥生产能力,而化肥是现代化农业绕不过去的一环。没有大量化肥供应,即使土壤肥沃水热充足,农业产量也难以根本性提高。

四、上述闭环,形成恶性循环。农业的落后,让工业发展更是得不到必须的资源。

正确的做法,是必须保持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平衡和协作,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不可片面牺牲一方,要抓住时机及时调整,确保工业农业的互相支持和协同发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一部新中国的历史,正是对这个大难题的高分答卷。

参考资料:

张笑宇:《技术与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5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