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脾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好比是人体的“腹地”,假如把五脏比作五岳,那么脾就是“中岳嵩山”,位于人体的“中部”,自然四通八达,沟通五脏。
脾在五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中医里的“中”,如补中气、理中,说的就是脾。脾和胃相表里,脾升清,胃降浊。中医常将脾胃作为相辅相成的一组,共同调理。
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为旺盛的季节,可由于冷饮空调等生活习惯的养成,
恰恰反而特容易让脾胃受凉,导致体内阳气被侵犯,湿气困脾,胃消化变差!
我们知道健脾的山药、白扁豆、芡实、茯苓,帮助祛除胃寒的生姜、干姜、高良姜,以及帮助脾胃消化的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中医里面还有一个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经典方——理中丸。我们一直提倡养生保健时,要以穴位为先,因为一旦辨证不准确,可能会用错药。所以首先推荐的还是穴位调理,毕竟穴位调理对于辨证的要求不高,而且更加绿色安全,今天就教大家几组穴位,堪称身体里的“理中丸”,我们在家不妨一试。
腹部:天枢、中脘、神阙
神阙穴
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肚脐眼,位于腹部正中,深层为肠,脐下又是元气所聚之处,可激发脐深部的元气。艾灸这里能温肾健脾、益气止泻、利水消肿。
女性如果有月经痛,伴有体寒,手足冰凉,可以艾灸这个穴位,能立竿见影!此外,诸如五更泻、寒性便秘、嗜食生冷等都可以艾灸神阙来改善症状。
天枢穴
在肚脐眼(神阙穴)旁边2寸。“枢”就是枢纽、中转的意思,能够升清降浊。营养的精微物质在这里变成血液被吸收了,精华的东西可以更好地输送给人体,而糟粕的东西也能向大肠排去,这个神奇的穴位也被誉为减肥大穴,我们平时经常按揉、艾灸,效果都不错,
说到天枢就不能不说中脘,中脘穴被誉为藏在人体的“健胃消食片”,在胸骨下端和肚脐之前1/2处。经常胃痛、胃酸、胃涨的人,这里一按会有痛感,建议多艾灸这个穴位。
背部:脾俞、胃俞
脾俞
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是脾脏的精气输注于背部的位置。
《针灸大成》云:可调理“善欠,不嗜食。”也就是说能改善老打呵欠、昏昏欲睡,饮食不佳等。脾俞的功效是健脾和胃,利湿升清,可按揉、可艾灸、可刮痧,配合刺激足三里穴还能够调理便秘。
胃俞
和脾俞一样,也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
后背的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通道,要时刻保持通畅,才能“无毒一身轻”。我们可以找一个类似擀面杖的东西放在背部,上下滚动以刺激相关俞穴,疏通经气,同时还能对整个背部的肌肉等软组织进行放松。
当然,很多人很熟悉拔罐,尤其在背部脊柱两旁的膀胱经走罐,这其实可以刺激很多脏腑的俞穴,并相应地回馈到五脏六腑,不仅能够养肝助眠,改善背部酸痛,并且能够帮助排毒,调理我们的脾胃……
四肢:
足三里、三阴交;
土水穴、三其穴、腑肠穴(董氏特效穴)
足三里:这是古今公认的“长寿第一穴”,是胃经的合穴,是一个强壮身体的大穴。
三阴交: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三条经络相交之处,所以这个穴位不仅能健脾胃,还能益肝肾,调经带。女性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手脚冰冷等都可以按揉或艾灸三阴交穴。
土水穴、三其穴、腑肠穴都是董氏特效穴中的穴位。
土水穴
穴性:理脾胃,调理中焦,清宣肺气,通经活络。
三其穴
三其穴指其门穴、其角穴、其正穴。
穴性:行气导滞、清泻下焦。
腑肠穴
穴性:调理肠胃、清热利湿。
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
手掌部还有一个四缝穴,属于经外奇穴,具有消宿食、化积滞的作用。四缝穴原本是调理小儿消化不良的,后来证实,成人使用该穴效果同样非常好。操作时可以用大拇指用力掐按,每次2到3分钟。
近期阅读: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