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五气解读:一气周流说

五行解读:一气周流说
清代名医黄元御先生通过对《伤寒论》、《黄帝内经》、《道德经》、《周易》等历史文化经典的研究,揭示出了“天道”对于人的作用规律,以宇宙自然之理为基础,以太极、阴阳、五行为运筹原理,把气候、地理、医术各学科统一为一个整体,从而把人体生命本源的研究和天地之源联系起来,发现“太极”是宇宙的本和源,“天人相应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用易学的哲理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皮肉、筋骨、毛发、孔窍、精神等都赋以阴阳的属性,阐发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气周流理论,把病理、医理、药理的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曾被后人称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黄元御先生1750年被乾隆帝恩赐御医,曾伴君南巡,行医暇余并将其对医学、道学、易学的心得著述出十三部堪称经典的传世大著。

黄元御先生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气周流说”,历世已经二百余年,期间几次几近失传,真理的传播很是不易。近十几年以来对黄元御医学思想的研究正逐渐形成一股潮流,我们借着这文化思想开放的东风,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一下“一气周流”的学术价值,和其在养生康复和修炼方面的应用。

了解黄元御先生的医学思想内涵,就得站到他的时代背景中去,就得需用传统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基础,才能够解读他的学术体系,领悟他的思想精髓。下面我们先抛开经络、穴位、药理、病理等具体内容,只基于“一气周流”这一核心内容作以探讨。

在阐述一气周流核心理论的《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中,黄先生重点提到了“清浊”,“升降”“左右”“阴阳”这几个主要内容。为了明白此中的真意,在黄先生“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的引导下,我们重新回到“天人合一论”,再重新看一下“河图”所示现的“天道”规律对于人体的影响。

在“天人合一论”中我们把河图标上了数字,并进行了序数连接,它就映现出了银河系的结构图.下面我们按西汉杨雄在《太玄经·玄数》中的五行定位,给“河图”标上阴阳、五行、脏腑、方位,就变成了黄元御先生所讲的:“中气为轴,四象轮旋”的“一气周流图”了,如图1。

这个图到底是“天图”还是“地图”还是“人图”呢?黄元御先生医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进行阐发病机、病理和医理的理论体系。在这里的“河图”就是银河系的“天道顺”的气场对地球表面的投射,上下左右是在地球上观察,由于地球逆转形成的“地道逆”,而产生的太阳角度变化的感官知觉。脏腑所属是“天道”的五行之气投射到地球后,所形成人体生命结构中脏腑的具体位置。(详见:天人解·藏府生成)有了这些认识以后,我再把人的形体置入这个图形里面,就更直观了,见图2。

我们让这个人面朝上,头南脚北平躺在大地上,再把太阳因地球逆转产生的相对运动轨迹,以及时辰地支对应的位置放上去呢?看看会发生什么?看图3。

这样就比较清楚了,由于地球的逆方向自转与太阳这颗恒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顺时针”的运动气场,这股能量气机随着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的改变,从子时开始生发,慢慢的从北方移向东方,从东方在卯时生发而出,再慢慢的移向南方,升入至阳,阳极生阴,从午时开始转为沉降,再移向西方,从西方在酉时沉没,然后,再运动到北方,从子时开始阴极升阳,开始又一次的“一气周流”。显而易见,“一气周流”讲的果然是天、地、人的三位一体,天道、地道、人道都处在这种“一气周流”的状态之下,往复循环,不停周流,静则化为五气,动则合为一气。

从图中太阳的相对运行轨迹来看,从北方→东方→南方,为气机的生发过程,从南方→西方→北方,为气机的沉降过程,一天中气机的阴阳变化就这样分开了,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了“阴阳”。

那么,“左右”“升降”呢?我们继续看图中这个仰面朝上躺着的人,在他的身体右侧对应的是东方,对应的是木气,也对应着解剖位置的肝脏所在,这里的“左升”指的是古人在方位定位时,“面南背北,左东右西”的传统说法,如果也把这个人当做前面视图的一个部分,那么他的右侧,就是在“面南背北,左东右西”这个角度上的左侧,所谓的“左升”也就是指的人体右侧气机的上升轨迹,这里讲的“左右”是所处视角位置的不同来定论的,两者并无矛盾。

明白了人体右侧气机运动的“左升”,也就容易理解《难经▪三十六难》说的:「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元气之所系也。」这就是说人体左侧的肾脏是发挥生理功能利尿作用的,右侧的肾呢?则为先天之本的命门,主要功能是储备水性的“元气”,更大的作用是向上生发去生化肝木,这也许就是“右肾非肾”的真意所在。就这样,肾水的五行之性本来是润下的,却由于所处位置的不同,就成了一升一降,右肾的气化作用就是所谓的“肾水宜升”。

上升的“肾水”去不断的去滋生“肝木”,“肝木”就会发挥出“生发”的本性,去生“心火”,火的五行之性主“上炎”,但由于其解剖位置在人体的左侧,也就是在天人相合的这个大气场的右侧,右侧属阴主降,所以,“心火宜降”,下降的“心火”之气,最先触及的就是“脾胃土”,这就是火生土。然后,脾土近生肺金,这就是土生金,肺金本性主收敛、肃降,会自然下行去生肾水,肾水又再生肝木,就这样人体的气机就进入了往复不停的,顺时针相生助的循环之中,这种人体气机的运动模式就是天地人合一的“一气周流”。(在这里先不要考虑经络,至于经络对人的养生康复有多大作用,我会另文专述。)五气分属到五脏为五行之气,相互生助,周流运动,浑然一体时而成先天一气。

在人体一气周流的过程中,水木主左升,火金主右降,脾胃扮演了什么角色呢?黄元御先生将其称之为“中轴”,脾升胃降,在这里是脏腑合论的,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中轴”呢?脾胃为后天之本,是生命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获得五谷所含的五行能量,需要通过脾胃才能纳入体内消化吸收,所以脾胃好的人身体就强壮,免疫力抗病能力就强,这就是通过“轴”而带动了四维的轮。这也许就是黄元御先生在治疗上,有时不论升降,只调脾胃也可以使得疾病康复的原因。

明白了天道的运行规律,也就明白了人体气机的一气周流,也就是“识了天道,就知人理”。有了这些认识以后,我们就可以进行思维发散,把这些规律应用到养生康复中了。我们从2012年开始把这些认识创编成了,能够调动人体整体气机,快速实现一气周流的“五行归元手”这个康复手法。到2015年进一步完善为,可以直接调动某个脏腑气机的“五行按摩法”,在对一些疑难病的康复调养中获得了良好效果。

其实,一气周流就是天道气场在人这个生命体上的投影,在黄元御先生发现以前,修炼界的“卯酉周天”,养生界的“神仙起居法”都有“一气周流”的影子,可见人类生命是在不断的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中,通过灵性思维和对自然界认知的升华而一路成长过来的。

一个健康的人体生命,五行之气是在不断的运动中的,木升金降,各不相扰,火降水升,心肾相交,胃降脾升,消化吸收,这是一片多么和谐的自然景观啊,天道、地道、人道本是同道,万物生命本我一体,生理、病理、医理、药理都是大道自然之理!

什么是一气周流?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先生在著作《四圣心源》中提出的“一气周流”理论体系,简洁而完美地阐释了天人合一理念的精髓,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中医大家。 先生提出的“左升右降,中气斡旋,一气周流”的理论模型,并非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模型,它是一种真实的境界,是一气周流的真实写照,是天人合一的真实描述。 人体一气周流是如环无端的,是一气,这一气像太极一样,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四象生八卦,重重叠叠,无穷无尽。一气也是这样,如果分成五段,就是五脏之气,如果分成十二段,就是十二经脉之气。一气可以分到无穷无尽,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合起来不过是一气而已。打开以后可以分得很多很细,什么营卫气血,上中下三焦,十二经脉,,左升右降,中焦斡旋,可以分成很多种,但都是一气的变化,都是一气的不同形式。 大家可能觉得很抽象,那就用"大自然"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更加容易理解些。 首先,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大自然”,按照传统中医的思想,大地(土壤)对应脾胃,地底下对应肾,树木对应肝胆,天空对应肺和心。 当大地(对应肾)回暖时,升高,阳光普照,树木(对应肝)吸收土(对应脾)中的水分和营养茁壮成长。其中,树叶在中释放了大量的水蒸汽(阳载阴升),当水蒸汽不断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散发热量(对应心),将热量散布在天空,随着水蒸汽不断升高,形成云(对应肺),在这个过程中,树木生长了枝叶,创造了生命体存活的基础,整个大自然一片生机;当遇到冷空气,天上的云降而为雨(阴覆阳降),雨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对应胃),最终流入地下(对应肾),如此循环反复。这个不停循环的升、降过程就可以认为是“一气周流”。古人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认知世界,发现人体与大自然有很多类同的地方,完全可以类比。在大自然循环中,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引起,类比于人体,就可以认为是一种突发病,而沙漠化等环境问题可以认为是慢性病。 如:1)水蒸汽升不上去(左升),肯定就没有雨降下来(右降),水蒸汽升上去对应“生发”,降雨对应“收藏”,自然界的这种主次关系对应着的“阳主阴从”,所以,治病的时候要非常重视“生发”和“阳”。当体能不行,需要补阴的时候,首先要保证“生发”顺畅,否则,阴是补不进去的。2)当夏天持续高温时,水蒸气持续升腾,无法生成云,造成干旱,可以类比是左边“生发太过”的病,其本质是:右降不足;这个时候需要冷空气,对应中药“生脉饮”,冷空气来了,云逐步成形,最终形成降雨,干旱就解决了,同样,“生脉饮”用了后,“生发太过”的病就解决了。对于体育爱好者特别要一般的,当运动量过大的时候,就会发生“生发太过”,不仅不能形成收敛,同时,还将土壤里的水分都蒸发掉了,造成干旱,对应人体的就是阴虚,体能下降,因此,运动量一定要适度,人体生发不能太过,体能才能提高。3)冬天低的时候,地下水冰冻,形成了对水的收藏,对应“冬藏”。如果地下持续低温,土壤无法升温,树木就无法发芽,无法“左升”,大自然也无法显现生机,这种状况对应着现在比较普遍的肾阳虚。古人认为地下的温度升上来了,冰冻就解除了。针对这种问题,推出了,其中,附子这味药就是专门负责驱除肾中的寒气又补水。同样,对于体育爱好者,如果肾阳虚肯定在体内缺少“生机”,自然竞技状态无法保持了。4)树木被破坏,则太阳直接蒸腾土壤中的水分,形成水土流失,最终风沙就来了,这就对应人体“木郁生风”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植树造林,形成水土保持。从中医角度就是,生木气,补肝血,对应方剂是当归四逆熟附理中汤。如果还没有到水土流失的地步,就可以用桂枝汤,形成正常的生态循环。 其中,水蒸汽、树木的生长能力、太阳等都属于阳的范畴,雨、水属于阴的范畴。 “左升”对应生发,对应水蒸气的上升,对应着动脉血的运行,中医认为脾、肝、心是在人体左边发挥主要作用的;“右降”对应收敛,对应降雨,对应静脉血的回流,中医认为肺、胃、胆是在人体右边发挥主要作用的。

一气周流详解

●人体气机升降调节中,心肾相交为一对,脾胃枢纽为一对,肝升肺降为一对,此配偶之功,如此,各显其功,各得其衡,人体气机升降之圆运动自能相谐而旋。

●《黄帝内经》有脏气法时观,再深化一步就是人体的升降法时。古人之论,多喜以年之春、夏、秋、冬,而临床之证,未必都经四季,故变之为昼、夜、晨、昏应更具实操性。'p#z2b;R1^
中医学本为体道之学,作为本原之道,中医学倾向于以“气”为道;作为规律之道,中医学更多的是参照阴阳、五行规律与法则。故由本原之道所演,天人合一、道-理相贯之气在人体的运作,所循规律亦不离阴阳、五行法则,并主要体现在脏腑气机的升降上。)S2B;?4b&_ Z5u3Y)W%s
)f"{3t6c1W7a+G
  气机圆转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而气的升降出入过程主要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来体现,并常以圆转之升降而显。太极左阳右阴,左主升而右主降,中间为升降之枢轴。应于人体脏腑,脾胃居中,一升一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肝应春木,主疏泄,从左而升;肺应秋金,主肃降,从右而降,为气机升降之圆的外翼。心火宜降,肾水宜升,水升火降,相互为用,即为既济。既济者,水火之轮运转,升降由此启动。然此论尚简,个中义蕴对临证思路之启迪处,意犹未尽,仍可深论。


1.心肾相交启升降
心五行属火,配离卦 ,居太极之上而属阳;肾五行属水,配坎卦 ,居太极之下而属阴。两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阴阳、水火、升降间的互制互用与平衡协调。从阴阳交感观念看,位于下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者,以下降为和。所以,心火当下降于肾,肾水须上济于心,这样心肾之间的生理功能才能协调,心与肾功能间若能建立这种良性联系,称为“心肾相交”,亦《易》所云水火既济卦 。此卦坎 水居离 火之上,上水能制约下火,下火能蒸腾上水,相互为用,故云“既济”,如图2。“既济”于人体言,喻心火能降于下而温肾水,故离火居于下;肾阳得心火之助则蒸水上腾以制心火,故坎水居上。如是则水火既济,心肾相交而相和谐。#J*b$Q,o/A.K

心属火,本居上,火性又炎上;肾属水,本居下,水性又润下,两者易分不易合。则水升当需上达的动力,火降亦需下行之引子。即“既济”是需要条件的,然条件在哪?八卦本有卦主之说,《易纂言外翼·卷一》云:“小成之卦八,震巽下为主,坎离中为主,艮兑上为主,此因乾坤交易而定也。”具体到坎、离两卦,则卦主为坎 中之阳爻与离 中之阴爻,此即“坎离中为主”。坎配肾,坎中之阳,即肾中之阳,火处水中、则易蒸津而使肾水上济,此自然界“地气上为云”之象;水既上济,即补离中之阴,离阴既足,其性降,仿若“天气下为雨”,引领离火下温坎阳,坎阳得离火之助,其力更充,蒸水化气之功愈强,水复腾上,更助离阴带动离火下降……如是不断坎离互转,水火既济,呈良性的功能循环。
上家园&e-l-F&Y)B9W(^-`1W
  值得注意的是:心肾相交的意义并不局限在两脏间的功能协调,更是全身气机升降的动力,即朱丹溪《格致余论》所言的“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故生意存也”。然心肾两者何为原动力?基于火性炎上原理,当阳居下位,其气温升自能煦暖其上之脏腑,且阳性主动,故坎中之阳(肾阳、命火、龙火)当为人体升降的原动力,下降的离火则为其最大助力。如此,和木得煦则肝升,阴土得暖则脾升,启动人体太极左半圆之温升。此理置之临床,如中气下陷之证以补中益气丸治之,若效不甚著,可加肾气丸少火生气以助温升;若不用丸而用补中益气汤,笔者常以李可先生之肾四味(补骨脂、淫羊藿、菟丝子、枸杞子)益之。若阳虚无力助肝升之证,同样可以在疏肝、升肝基础上以肾气丸为助。阳升至极则阴降,离中之阴(心阴)滋洒,燥金得润,肺能顺降;阳土受霖,胃自和降,旋转人体右半圆之凉降。古方麦冬之用颇值玩味,麦冬一味能滋心、润肺、益胃,故滋阴或兼滋阴的名方如麦门冬汤、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益胃汤、一贯煎、生脉饮、竹叶石膏汤、玉女煎中其身影屡现,道理或在右半圆之凉降自心而降,方能甘霖遍洒。
)c$[%U
  2.脾升胃降枢轴转
脾胃共居中焦,脾主升清,运精微与津液上达;胃主降浊,降食糜与糟粕下行。《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对于人体全身气机的调节起的是中轴枢转作用。黄元御于《四圣心源》中谓:“四维之病,悉因于中气,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承此意进一步论证:“中气左旋则木火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右降,转者由上而下,旋者由下而上。中气为轴,四维为轮。”即中土脾升胃降为一身太极的枢纽,在此枢纽的升降带动下,肝木、肺金、心火、肾水四维均绕其周而旋转,共同完成人体生命的气化圆运动,其理仍可参图1。
枢纽不是空谈,临证可法。譬如心肾不交的失眠,清心益肾同时,亦可旋转脾胃枢机,以促水火既济。南方人阳热易偏于上、外,而亏于下、内,因此心火旺、肾阳虚之心肾不交失眠者不在少数,笔者在临床上常以交泰丸加龙骨、牡蛎、白术、茯苓治之,疗效颇佳。方中黄连清心火,味苦能降,不仅降心火,亦可降胃浊;肉桂温肾阳,引火归源,肾阳暖则脾土得温而自能升。《医宗金鉴》云:“脾阳苟不运,心肾必不交。”南方不仅热,而且湿,湿易伤脾,则白术、茯苓一燥一渗,燥者温化而升清,渗者利湿而降浊;黄连、肉桂、白术、茯苓合而斡旋中州,运转枢轴,使水升火降,交相既济;龙骨、牡蛎镇心安神,引浮阳下潜,则心肾益交。


3.肝肺升降外翼旋4t6Y%e!Q4d6E7E5h
中医向有左肝右肺之说,常遭垢病,这是以解剖学视角,对中医观点断章取义的一例。上说非言肝、肺的解剖位置分列人体左右,而是依太极之圆,以左右为路径,肝从左升、肺从右降,协合为人体升降之外翼。;y+R8D)v8l%U4w+o

太极左升右降之说主要源于中国东南西北不同的地理阴阳环境。中国南方阳气旺,日照时间长,《周易·说卦》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南面、向明即面向阳,古谓主吉,于建筑物则利于采光。所以,自古以来从帝王到普通老百姓住的房子都以坐北向南为习惯。此时,南在前,北在后,东在左,西在右。而东方(左)是太阳升起的方位,西边(右)是太阳下山的方位,左阳右阴、左升右降的观念由此产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中医藏象学有着明显的重功能轻结构倾向。肝主疏泄,以木气之升发、条达、舒畅为生理特性,故应四季之春,一日之晨,方位之东,为少阳之处,故从于左;肺主肃降,以金气之肃降、收敛为生理特性,故应四季之秋,一日之夕,方位之西,为少阴之处,故从于右。左肝右肺之说由是产生。至于肝肺的解剖位置古人早有明述,并无错位。0J,A1a9z,P&V6Y#G8I
$X$I+I8N"{
  在这里,我们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中医所言的气机升降并非垂直升降,而是太极圆转的升降。圆,才有可能于旋转之中升极而降,降极而升,升降相因,相反相成,相互协调。如果是垂直升降,则降将有碍升,升将有碍降了。是以肺气肃降与肝气升发升降相因,相反相成,成人体气机升降之外翼,协调人体气机保持升降平衡状态。,]2R/w"Q)c!"U8W6I
5A3A q#m%~9|6L*c)C P
  肝气郁结证一般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治之,多能奏效。偶若未果,则喜加一味前胡,于大队疏肝、升肝之品中,略降肺气,以使肝升肺降,相因相成,太极旋转,一身之气自转,每能增效。柴胡与前胡之协,《本经疏证》有谓:“柴胡主肠胃中结气,前胡主心腹结气;柴胡主饮食积聚,前胡主痰满胸胁中痞。足以见柴胡之阻在下,前胡之阻在上,在下则有碍于升,在上则有碍于降,去其阻而气之欲升者得升,欲降者得降。”
既为外翼,则肝升、肺降就不纯粹是两脏间的关系,它脏它腑亦可一借其力。如补中益气汤以黄芪、升麻升中土之脾气,然脾居太极之中,恐其升力有未逮,顾肝位太极之左,肝从左升,力矩较长,易于带动力矩短的脾升,是以加一柴胡,从肝、从木、从少阳之升以助脾升。《雷公炮制药性解》谓柴胡:“补中益气汤用之,亦以其能提肝气之陷者,由左而升也。” 肝升助脾升的药有了,然则降肺以助降胃的药有没有?有,枇杷叶、竹茹可降肺亦可降胃,是一举两得之药。
参考力矩作用,再考究力量,肝气、肝阳易亢不易虚,肺之肃降有赖呼吸,而呼吸是可自调的,若善于利用,两翼升降之力不比中轴之转为弱。故左半圆之升常依肝木生升,右半圆之降需赖肺金顺降。6S.~'{1a9T&Y"E+P

综合而论,在人体气机升降调节的功能配合中,心肾相交为一对,脾胃枢纽为一对,肝升肺降为一对,此配偶之功。肾、肝、脾,从左从阳而升,为一组;心、肺、胃,从右从阴而降,为另一组,此同心之力。肾、肝在下,在下者宜升;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脾胃在中间,则一升一降,此交感之道。如此,各显其功,各得其衡,人体气机升降之圆运动自能相谐而旋。2e(T'i-w4{9Z-Y3r
9D&Q8_&f7y2m*A
  若轮失其转,多为配偶失谐,或同组离心,或交感不再,当察而调之。

搞懂“一气周流”,你也可以推拿穴位治大病

X


清代出了个名医叫黄元御,这位名医了不得啊,他整出了一个“一气周流”理论,用这个理论对付一般的病足够用了,这个理论的原文在他的名著《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篇的《阴阳变化》中,这个我们会附在文章的最后,大家有兴趣的研读一下。
一气周流的具体化是:脾胃之气为中轴,肝心之气为升,肺肾之气为降。治病的话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让该升的肝心升起来,该降的肺肾降下来,该中轴的脾胃去中和,这个中轴就是压场子的,要想控制升降,必须先定中轴,也就是说,必须先定脾胃,先定脾胃的话,那必须先定“胆”,胆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之为“中正之官”那不是白叫的,它的作用很特殊,先定它就好定脾胃了。
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不少各经络的要穴,大家可以根据这个一气周流原则来运用,但要注意一下,这个运用并非是说要逐个按揉各经络的要穴,道家讲人身无处不丹田,其实在一条单个的经络里已经有中有升有降了,大家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只按揉这些就能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中轴经络里的升降,中轴经络非常重要,必须掌握。
胆经的敲打法,我们介绍过,这里介绍一下胆经的中升降妙用。主要介绍胆经的三个穴位:一个是“日月穴”,此穴是胆经募穴,就是说胆经的气血都在这募集,你按揉这个穴就容易把胆经调动起来,还有一个穴叫“京门穴”,此穴是胆经上的补肾大穴,因为它是肾的募穴!此穴真可谓是身在胆营心在肾啊!第三个穴位叫“天冲穴”,这个穴可以调身调心!你看看你看看,一个胆经其实就把升啊降啊中轴啊都包含进去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注重胆经的妙用!黄帝内经里讲的“凡十一藏皆取于胆”不是闹着玩的。
脾经的敲打法,我们也介绍过,一般来说,调脏之前调调腑,这样会比较容易把气血调动起来,比如脾胃,咱们先调动胃,胃部的穴位,抓住一个就行,它就是足三里穴,先按揉这个,然后按揉脾经的原穴“太白穴”,这个原穴就是激发脾经的根本动力的,按揉了这两个就基本把脾胃给激活了,激活了之后让它再活一活,那就按揉“公孙穴”,一按揉这个,全身的气血就动了,“公孙”就是脾经的劳模,调动气血一流。按揉了这三个穴位,那一气周流中的中轴我

黄元御之一气周流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医学的源头,则要从《黄帝内经》算起。黄帝与岐伯君臣问答,探究医理,著成《黄帝内经》,如同为我们留下了一颗万能的种子,一化而为百千,中医便在中华大地上蓬蓬勃勃地发展了起来。历朝历代,名医辈出,医学著述,汗牛充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有我们都比较熟悉的扁鹊和张仲景。

      扁鹊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有一天他路过虢国,碰见太子刚刚病亡,他上前一看,认为不过是暂时昏迷引起的"尸厥",并不是真的死亡,便针药并用,竟然很快就把太子救了过来。从此,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便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他的著作《难经》,就是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总结。
      汉代的张仲景,在学习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著成《伤寒杂病论》,他推崇辨证论治,开创了中医方药治病的先河。张仲景的《伤寒论》,因此被称为方书之祖,他本人也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时至今日,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位医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就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主角--黄元御。黄元御生于清朝康熙年间,他的老家是现在山东的昌邑县。黄元御自幼聪颖异常,他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为国家效力。然而在30岁那年,他不幸患上了眼病,又不幸被庸医误治,导致左目失明,身体也因此差点垮掉。五官不健全,按照当时的规定,仕途已经走不通了。黄元御便怀着满腔悲恨,转而学医,希望不为良相,历代医家的医学著述看了一下,发现中医从仲景以下,各家学说,分门别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黄元御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也不知该何去何从,可见中医学习之难。他感觉张仲景说的还是比较有道理,就集中精力来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历时三年,最后终于一朝而悟。他苦学三年之后,突然发现自己明白了,彻底地明白了中医的道理!原来中医并不像后人所说的那样,有各种门派之别,而是非常简单!并且这个道理从来也没有变过!历代名医的各家学说,不过是对中医的片面理解而已。大道至简,中医竟然是如此简洁易懂!当黄元御妙悟岐黄,领悟到中医的真谛之后,不禁对自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这绝不是自吹自擂,那么黄元御到底悟出了什么呢?
      他悟到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实际上都是一团气在不停地转,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升降回旋,如环无端。而人秉天地之气生,天人合一,所以人也是一团气,人这团气也在如环无端地不停周流着。
      从这个角度来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就简单多了。脾胃是人体的中焦,人体这团气就是从脾胃开始升降周流出来的。人体这一气往上升的时候,就是身体的肝气和心气,往下降的时候,就是人体的肺气和肾气。脾胃之气位居中焦,成为肝心肺肾升降的枢轴。
      人体的这一气,升不上去也会生病,降不下来也会生病,中焦脾胃之气转动不利也会生病。人所有的疾病,其实都是这样产生的。或者升不上去,或者降不下来,或者枢轴不利。治疗的时候,只要升不上去的帮他升,降不下来的帮他降,中焦不运的帮助他健运中焦,所有的疾病都可以很简单地治愈。
      中医真的有这么简单吗?黄元御用这套理论在临床上的实际疗效,证明了事实果真如此!从此他的医术日进千里,很快就闻名遐迩。连乾隆皇帝久病不愈,都要请他去诊治。黄元御也是药到病除,毫不含糊,并因此被乾隆皇帝赐题"妙悟岐黄"。
      黄元御把他这套一气周流,升降回环,如环无端的理论,系统地总结,著书留世,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圣心源》。
      古时距今虽远,然而天地还是这个天地,人身也还是这样的人身,天地之间的道理并没有改变。黄元御的这套理论,他并没有看作是自己的发明创造。这套理论在黄帝、岐伯、扁鹊、仲景那个时代,就已经很完备了,古圣皆知,惟后人不解而已。所以黄元御把自己的书名定为《四圣心源》,以表明自己传承古圣心法的志向。
      中医理论古今如一,并无二致。而自从张仲景以后,却只有黄元御一个人领悟透了这个道理。所以张琦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盛赞黄元御"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利用这套理论指导中医临床,用很普通的药物,作很简单的组合,来调节人体之气的升降,就可以达到效若桴鼓,覆杯而愈的疗效。
      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疗效,不仅黄元御自己体会到了,我在临床上也能经常碰到。理论高度决定临证水平,诚非虚言。这本书的内容,就是我个人在临床上应用黄元御一气周流的理论,进行辨证施治的初步总结。全书的内容安排,也是按照一气周流的顺序展开的,基本上就是沿着一气周流的路子讲了一圈。
      愿我的这些个人体会,能够引导大家轻松地体悟到黄元御一气周流的境界,到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医不再难学,而治病成竹在胸!
    【原创连载】《四圣心源》讲记(一)---河洛微蕴 3



    这个图的来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文化的起源?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观察的是什么?观察的是日月轮转,海水的潮汐,日出日落,月之盈亏,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切实真实的东西。而《河图》《洛书》呢,就是我们祖先居住在中国。北方地势高,南方沿海,然后天气下迫,地理位置比较低,处在这种环境下呢,产生出来的《河图》变化。
    中原地带,土气中和,温度比较适宜;南方偏于潮湿,湿热;北方寒冷;根据中国这个所处的地理位置,我们观察太阳运行的方式。太阳东升西落,然后由于地球转动、太阳转动、形成自转,然后产生出来太阳的一定的方向,我们不讨论地心说、日心说,如果以日心说的话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在转,以地球为中心的话看着就是太阳围绕着地球在转。我们中国天文学说呢,因我们在地球上,就是以地球为中心。因为宇宙是无限的,你可以以太阳为中心,也可以整个银河系为中心,中心点在外的话是无限的,因为世界是无边无际的,即使以整个银河系看宇宙来说,也是很局限的,只是在有知有觉的局限的范围内。既然外在事物无穷无尽的探求,如入海探沙不知终极,不如以当下立个根基,这是中国文化的高明之处。古时候伽利略、哥白尼非要以日心说而否定地心说,地心说是非常有道理的。如果以盲人摸象地科学探索精神来说,可以说是往外逐渐发展探索,如果以天人合一境界来看这个的话,还是以地心,象咱们中国的黄道赤道都是这样的,以当下我们观测点为宇宙的中心。
    这个时候我们看到,第一个,天地运转。“天道左旋”,什么叫左旋,左旋是从左边转,不是向左转,而是从左边开始旋转。所谓天道左旋,讲的就是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生木,然后紧跟着是东方:“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生火:“地二生火,天七成之”;火生土,紧跟着到中央了,中央戊己土;土生金,金又生水。其实大家看,这个元气不断地轮转,从中央戊己土化生的是什么?土生金,由金气的凝敛开始,一直到金生水,水生木,五行轮转,生气、天气不断地在回环;实际上,从中气生化,然后再回到中气。所以古人说,五行四象皆藉土。
    大家再来看,这一气运行呢,从水、木、火、土、金这五行顺生,产生不断的变化,行走不同的方位。但是这里边怎么变化,还是一元之气在变化,这一元之气凝缩起来呢,就变成肾气了,升达的时候又成肝气了,炎上的时候变成火气,敛凝的时候变成金气,居中运化万物是土气。一气盈缩不断在变化所以产生了五气,从这个角度讲,五行其实是一行,河图表现的意思就是:五行之气就是一行之气的不断变化,所以五行本是一行。至于具体用河图来对于黄道二十八星宿和五行来进行对应,然后是怎么产生的,有空的话和大家再讨论一下。


    这里面它关于疾病的克化与治疗,对于很多高血压、糖尿病,都可以从里面得到理论性的指导,但实践上的东西呢,你必须结合实践。可以得到启示,但不能完全依靠这个。这样大家看完一遍了以后你就会发现,《河图》是五行顺生,《洛书》是以阴制阳。就是说以阴气来压制阳气,这个阳气就会逐渐消伐的,这代表了后天生成,这个成啊,后天我们这个身体,逐渐在长逐渐成,阳气是逐渐在消退,这个形质逐渐在长成,然后随着这个形质逐渐长成,逐渐用坏掉,这就是人从生到死这个过程。

    这边是讲究五行顺生先天的道理,先天无为啊,后天有为呢,以已继承的东西来克伐先天的变化,以阴五行来克伐阳五行,逐渐地这个由生到灭的状态。先天无为生化,后天由生到灭。在这里面啊,关于《洛书》里面复杂的运用,我在这里面关于土跟水之间的道理讲,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讲一讲这个金木关系。大家看这里面就是阴金克伐的是阳木,在我们的脏腑里面,阴金配金,阳木是胆气胆火,所以说是少阳之气,少阳升达之气,这个阴金肃杀之气来制约少阳升腾之气,既然阴金克伐阳木,怎么样治疗呢?在我们这个临床之中呢,《内经》里面讲了一句话,就是说,乙庚合化为金。肝气受制约了以后,肝气不治,怎样使肝气来又回到升发这个道呢?这个时候一个方面就是说,从乙庚合化为金的角度,乙是乙木,庚是庚金,阳金,从这两个角度,来治疗的话,临床来指导这个,对于高血压,肝气不治,来指导,我们临床来治疗高血压很多人就是什么,养肝,养土木,比如说用一些归芍枸杞,山茱萸之类的药,然后再配合上阳金一些药,参芪啊,这些益肺气的,益阳明之气的几味药,来补庚金之气,这样乙庚合化为木来治疗高血压,在临床还是有一定的效果。这个事我在临床上体会到的一些,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下,至于说关于水土,己土外溃克伐壬水,这是一个关键点。

    这是慢性疾病很多虚损疾病的一个根,这点是一个必须要把握的,其它的变化在这之上,所以黄元御先生谆谆教导我们,暖水燥土,在治疗之中十有八九的病人的治疗,暖水燥土是根本。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的这个理论基础,一看就说:“阴阳不是各半嘛,为什么温阳占这么多,养阴占这么少,阴阳一定是各半。黄元御提出这样的理论肯定是错的。”所以例代对黄元御先生,评判和批判的人很多,但是大家仔细看哪,都不值一提。这是我今天从《河图洛书》一个讲生化,一个讲制化。


    所谓天道左旋,这个位置是怎么讲的呢?我们这个人啊,古人观象的时候,是利用什么方位呢,是面南背北,为什么要面南呢?因为我们所处的位置是北半球,是不是?然后沿着这个赤道的运行呢,我们是有角度的。所以说面南背北,然后是左东右西这样,我们观察的是什么?太阳是从左边升起,在右边落下,左升右降,周天28星宿随之运行,也会依次排列的现象,这个时候黄道产生了,根据太阳升降方向产生了由左向右,左旋就是讲的东升西落。这个方位要搞清楚,古人一旦讲方位,中医一旦讲方位,就是面南背北、东升西落,搞清楚了。这个要体会,这个方位要是分不清楚,“内经”里面很多关于左右前后的内容就无从谈起。左旋右转,这个右转呢,是讲我们地球的自转。
    黄道啊,是周天运行的这个角度,赤道啊,是我们在这个地球自转产生的一个角度,大家学地理就知道,地球运转的这个方向,自转的角度是有倾斜的,这个倾斜正好产生出来黄道跟赤道的夹角。

    后天八卦图


    先天八卦图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