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四条腿的不如两条腿的,两条腿的不如没有腿的。”
这是一句老话,说的就是猪牛羊肉不如鸡鸭鹅肉,而鸡鸭鹅肉又不如鱼肉。鱼肉向来就被视为健康的肉,和红肉比起来,鱼肉作为白肉的一种还有帮助防癌的潜力,但是最近一项研究却颠覆了以往的常识,表明鱼肉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一、颠覆认知!美国最新研究:吃鱼肉或增加癌症风险
多吃鱼容易致癌?近期发表在《癌症原因和控制》上的一项研究让人惊讶,来自美国布朗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49.1万名美国人一年内吃鱼习惯,结果发现,与每天吃鱼3.2克的人相比,吃42.8克鱼(大概一两)的人恶性黑色素瘤风险增加22%,0期黑色素瘤风险增加28%,每天多吃金枪鱼和非油炸鱼使恶性黑色素瘤风险分别提高了20%和18%。
为啥吃鱼会和癌症风险相关?研究人员称,致癌的不是鱼,而是残留在鱼体内的污染物如二噁英、坤、汞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海洋污染物,也是明确的致癌物质,每天多吃鱼的人自然也就摄入了更多的有害物质。
如此,鱼肉究竟能不能吃?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此次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只能说明相关性,鱼肉和黑色素瘤之间的风险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
我国的水产环境是有法律保障的!中国水产学会曾经发文提到,我国水产品质量受法律体系保护,养殖、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只要是正规超市、市场选购分装好的,都是经过卫生监督、日常消毒,来源正规,消费者无需过于担心水体安全问题。
二、鱼肉是发物,癌症病人也不能吃?
癌症患者术后,在饮食方面都会有所注意。不少癌友担心鱼肉是发物,对身体康复不利。但其实,鱼肉属于高质量蛋白,并不是发物,适当摄入对术后恢复有所助益,只要在做鱼的时候以清淡方式,焖的软烂即可。再者,相对于其他肉类,鱼肉更适合癌症病人消化,加快蛋白质的吸收,盲目忌口反而容易造成营养不良。
鱼肉不仅蛋白质含量高(500克的小黄鱼所含蛋白质相当于450克的牛肉、700克猪肉),质量好(蛋白质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消化率可达97%。同时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包括镁、磷、铜、铁、硫,以及维生素A、D、B2、B12、PP等,是营养价值非常高的食材。
三、划重点:鱼肉虽好,有些建议你少吃
鱼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并不是所有鱼都适合食用。下面这几种鱼肉,进食后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反应。
1、大型肉食性鱼类
处于食物链中层级较高的鱼类,如鲨鱼、剑鱼等,含有金属汞等有害物质的风险更高,中毒的风险也更大。
2、来源不明的野生鱼
不少人认为野生的味道更鲜,而且野生鱼售价更贵生鱼片好吃吗,人们会觉得更有营养。但其实野生鱼贵主要是贵在打捞繁琐、销售噱头,对于不确定的食品来源,无法判断鱼肉中是否存在重金属超标、寄生虫污染等问题,还是不建议食用。
3、生鱼片,尤其是淡水生鱼片
无论是海鱼生鱼片,还是淡水生鱼片,都有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尤其是淡水生鱼片,能感染人的寄生虫更多,最常见的是肝吸虫,它可寄生在鲤鱼、青鱼、草鱼这样的常见鱼类中,严重的话,可导致食用者肝硬化、腹水、肝癌甚至致死。
4、咸鱼
中式咸鱼明确属于一级致癌物,即对人类致癌的证据明确。咸鱼的制作需要高浓度盐长时间腌制,而且中式咸鱼还有脱水步骤,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可转化成致癌性较强的亚硝胺,增加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四、如何挑到一条好鱼?
不少新手表示,市场上的鱼种类繁多,也不知道怎么下手生鱼片好吃吗,担心挑选到不新鲜的死鱼、坏鱼。其实挑鱼很简单,只要记住以下两点:
1、观察样子
新鲜的鱼可重点观察4个部位——鱼眼,呈澄清透明且完整,向外稍凸出;鱼皮,黏液较少,体表清洁,鱼鳞紧密完整有光亮;鱼尾,血丝完整;鱼鳃,颜色鲜红,粘液少呈透明状。符合以上4点,鱼就是新鲜的。
2、试试手感
新鲜的鱼肉很有弹性,购买时,可以用手按压一下鱼肉,一按就凹陷,没有回弹的鱼,建议不要购买。
鱼肉虽然营养丰富,但多度食用也容易引起食物过敏,加重肝脏的消化解毒能力,所以肝肾不好的人,建议控制用量。另外,鱼肉建议当天购买当天食用,反复解冻会加快鱼肉腐败变质,影响口感不说,也无法保证食品安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