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实施近一年来取得了重要的、决定性的阶段性成效。 由于“双减”工作是一项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挑战性的教育民生工程,在推进实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新的困难,出现新的矛盾,存在新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问题”。
1.学校作业管理不够科学精细。目前中小学生作业管理改革在“控总量、提质量”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学生的校内外作业量明显压减,毕业年级学生作业量减幅不明显,有的学校反而有所增大。中小学生作业设计的多类型、多形式体现不够,不少学校对作业管理制度虽然健全,但指导、监管不够精细精准。
2.学生身心压力负担出现新反弹。前多年国家出台政策文件,要求严控中小学生上学早、在校时间长的问题,取得了一定效果。实施“双减”政策,开展课后服务以后,中小学普遍存在学生在校时间明显延长的现象,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表现较为突出。在校延长两个多小时,对中小学高段年级学生来说,应该不是什么大问题,而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而言,这就值得关注重视了。加之,一些学校对延长时段内学生的学习、作业、活动安排不够合理、科学、多样,这样实际上造成了学生身心压力的增大,负担的加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教师负担明显加重。尽管从国家到地方已先后制定出台了有关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政策文件,也引起了多方的重视,但是“双减”及课后服务实施后中小学教师负担不断加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较为突出和普遍的表现是,学校教师编制较紧,教师工作时间加长,教学管理任务增多,各种负担明显加重,给教师的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4.学校教研工作开展受到一定影响。如何经常化、规范化地开展教研教改工作,一直是不少中小学校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难题课题。落实“双减”、开展课后服务后,原本需要加强的中小学教研教改工作又处于“两难”的困境。上级教育、教研、培训部门安排开展的多项教研教改、专业培训工作任务及活动,学校欲组织开展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活动,均因教师人数有限,精力不足,时间矛盾,教学管理任务较重等各种条件因素限制,难以保证正常进行。
5.课后服务经费较为紧缺。从目前各地开展课后服务的现实来看,真正实行由政府财政买单提供中小学课后服务所需经费的地方并不多,大多采取的是政府规定收费标准,由中小学收取服务费的形式。由于各地政府在规定课后服务收费标准时,考虑当地经济发展及家长承受能力等因素,中小学生按每生每月100~180元之间的标准执行,政府一般没有专项经费补助。这样导致学校所收取的费用在实际运用中出现较为紧缺现象。一些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所需的设备、材料购买及欲外聘特色项目活动教师等难以保障。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经费就更是捉襟见肘了。
6.课后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学校开展率、家长认同率均令人欣喜。但同时,在实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区域内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不够均衡,质量效果存在差异;一些学校内非毕业年级与毕业年级的课后服务也不够一致,存有差别。非毕业年级课后服务形式、内容、效果明显要好于毕业年级;一些学校课后服务形式单一化、内容作业化较为突出,学生家长有意见。
7.校外培训隐形变异现象依然存在。经过近一年来大规模、高强度治理整顿,中小学校外教育培训机构疯狂式、野蛮式的肆意违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成为“双减”政策实行后治理速度最快、收效最大的显性成果。但在各地随之又出现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新的违规现象。表现为:培训地点由固定变为流动,形式由集中变成分散,行为由公开变为隐蔽、模式由单一集体培训变为“1对1”等多种变异形态。一些非学科类培训名不副实,收费偏高,不仅使治理整顿工作难度加大,而且又激增家长新的焦虑和负担。
8.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在实施“双减”、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取得重要成效的情况下,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中也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家长的教育观、成才观等等依然存在偏差和误区,对“双减”政策能否长期坚持、可能对自己孩子的升学产生影响心有顾虑,焦虑也未完全消除。一些家长对学校减负提质等做法担忧且不太认同,学校减负、家长加负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积极主动作为不够,与家长联系沟通交流形式单一且不经常、不规范,存在空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及场馆、基地、中心等为学校学生服务的热情不高,工作被动,协作不够,适应满足学校及学生发展成长的良好教育生态有待强化营建。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