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金匮要略》方肺癌胸胁痛

《金匮要略》温通胸阳散寒止痛方治疗肺癌胸胁痛之阴寒凝滞型。

1 、阴寒也可导致肺癌胸胁痛的发生。
《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对此型的论述有类似内容的专门记载,并提出了“ 阳微阴弦” 的说法。原文有云:“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则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 阳微” 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 阴弦” ,是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征。“ 阳微” 与“ 阴弦” 同时并见,说明病机乃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胸阳痹阻。徐彬《金匮要略论注》说:“ 最虚之处,即是容邪之处也。” 由于上焦阳虚,水气痰饮等阴邪便乘虚而居于阳位,所以原文说“ 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历代医家对此有过很多论述,如徐彬《金匮要略论注》:“ 此言治病当知虚之所在,故欲知病脉先审脉中太过不及之形。谓最虚之处,即是容邪之处也。假令关前为阳,阳脉主阳,阳而微虚也。关后为阴,阴脉主阴,阴而弦虚邪也。” 周扬俊《金匮玉函经二注》:“ 痹者,痞闷而不通也。经日:通则不痛,故惟痛为痹。而所以为痹者,邪入之,其所以为邪入者,一先虚也,故日:脉取太过不及。不及为阳微,太过即阴弦,阳虚故邪痹于胸,阴盛故心痛,仲景自己申说甚明。乃知此症总因阳虚,故阴得以乘之,设或不弦,则阳虽虚而阴不上千可知也。然胸痹有微甚之不同,则为治吲办异,微者但通上焦不足之阳,甚者且祛其下焦有余之阴。” 尤在泾《余匮要略心典》:“ 阳微,阳不足也;阴弦,阴太过也。阳主丌,阴主闭,阳虚而阴干之,即胸痹而痛。痹者,闭也。夫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日责其极虚。以虚阳而受阴邪之击,故为心痛。” 吴谦《医宗会鉴》:“ 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前文已述,罹患肺癌后,痰涎水饮之类病邪停聚体内,寒邪困遏而阳气不运,痰涎水饮等阴邪,乘着上焦阳虚,上踞胸膈间,阻遏气机的升降,气机受阻,胸阳不展,故胸胁疼痛,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背为胸之府,邪浊闭塞胸中,导致胸背前后之气不能相互贯通,所以可能出现胸痛彻背。而内停寒饮随气上升,则发生咳嗽,阴邪盘踞,阻遏气机升降出入,则出现喘息,上下升降之气不能连续,可见呼吸短促。


2、临证以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为主治之方。
此型患者出现的特征疼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急,心悸喘息,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治疗时应以温痛胸阳,散寒止痛为要,《金匮要略》书中薏苡附子敞、乌头赤石脂丸为其代表方,而临证之时,亦可与栝楼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合用。
1) 、薏苡附子散治以温里祛湿、散寒止痛。《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有云:“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方中薏苡仁十五两,大附子十枚。功可温里祛湿,散寒通阳止痛。由于人体阳气与寒湿交争,若寒气胜则阳气被郁,因此,病势急而疼痛剧烈:如果阳气行,则气血奔集,与寒邪调和,疼痛便可缓解。这一缓一急,反映出寒湿邪气时聚时散,呈现发作性,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薏苡附子散。本方薏苡仁、附子均能逐痹。薏苡仁除湿宣痹,可逐风湿之痹。附子温阳逐寒湿之痹痛。薏苡甘淡,性清凉,有助寒之痹,故用附子之温性以制薏苡之寒性,两药合用,温凉相和,辛甘合化,共成扶阳通痹、祛寒逐湿止痛的功效。痛势急迫,用散剂,取其药力厚而收效迅速。实验证实,薏苡仁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水醇法提取物对小鼠实体瘤S180和肝癌H22有明显抑瘤活性,薏苡仁具有抗肿瘤增效作用。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集中体现在镇静、镇痛、抑制多突触反射、降温与解热上 。而附子,则被证实对小鼠腺癌75.Lew is肿癌和大鼠W256癌均具有活性。对中枢神经系统,附子具有显著的提高痛阈与镇痛作用。

2) 、乌头赤石脂丸治以逐寒止痛,峻逐阴邪。《金匮要略· 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云:“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方中蜀椒一两,乌头一分,附子半两,干姜一两t赤石脂一两。功可逐寒止痛,收敛阳气。
“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是心窝、胸胁部疼痛牵引到背,背部疼痛又牵引到心窝,形成心背互相牵引的疼痛症状。《素问· 举痛论》曾说:“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血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则相引而痛。” 寒胜则痛,阴寒弥漫,痼结在心背前后,那就不但心痛彻背,而且背痛彻心。《心典》以为这是阴寒之气逼满阳位所致。再以药测证,本证尚有四肢厥冷、脉象沉紧等。显然,本病是阴寒痼结,寒气攻冲之证,治宜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方用乌头赤石脂丸。
本方以乌头、附子、川椒、干姜一派大辛大热之品,峻逐阴寒而定痛,乌头、附子同用者,因乌头长于起沉寒痼冷,温经去风;附子则长于治在脏寒湿,使之温化。由于阴寒邪气侵袭心背内外脏腑经络,故同用之以振奋衰微之阳气,驱散寒邪。然恐辛散太过,反耗正气,故于温热药中,伍以一味赤石脂,实寓深义:其性甘、酸、涩、温,一则可固涩心阳、收敛阳气。与乌头等品同用,使辛之走散驱邪而不耗正,使辛热药散寒而不伤阴。” 。盖《神农本草经》谓能“ 补髓益气” ,《本草纲目》谓能“ 补心血” ,《长沙药解》日:“ 护心主而主痛楚。” 二则填塞胃肠,镇纳中气,使大剂量辛温药液留恋胃中,气血疆界之乱得正,寒去而正不伤。以蜜为丸,一可缓药力之峻猛,延长药效,再则解乌头、附子之毒。“ 先食服” 之服法是取胃中空虚,便于吸收,效力更专。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