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制作冬菜最忙碌的时期。位于南运河畔的陈官屯镇纪庄子村是有名的冬菜加工村,但是随着时代更迭和现代制作工艺的更新,冬菜制作老工艺被渐渐淡忘。如今,这门百年老工艺再现纪庄子村,让人们重尝老味道。
在寒冷的冬季,北方餐桌有三宝:白菜、土豆、大萝卜。白菜素有“百菜之王”的美誉。虽然品种单一,但营养却一点也不示弱,几乎涵盖了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元素。纵然在各种细菜齐全的今天,仍撼动不了白菜在人们心中的位置。白菜的吃法多种多样,但是其中能保存时间最长,而且让人回味无穷的做法就是把白菜制作成冬菜。
一提到冬菜,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纪庄子村,这里制作冬菜有百年的历史。38岁的纪执来是土生土长的纪庄子村人,小时候,他就在席场间玩耍冬菜的做法,看老一辈人制作冬菜。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技术的发展,冬菜制作这门老工艺慢慢走出了人们的生活。为了让这门百年老工艺重现世间,他从两年前就开始走访曾经制作过五香冬菜的老工人、老厂长们。纪执来的妻子徐艳说:“人们就教给他,毕竟老人们也想把这东西传承下来,都告诉他,无偿的,像那刀都是无偿给的,要把东西好好干下去,毕竟是纪庄子的文化。现在打刀的人都不在了,最小的那刀也得三十年以上了。”
通过老师傅们的口口相传,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纪执来掌握了制作冬菜的老工艺。“从开始精选青麻叶的大白菜,用大刀手工切,切完用席片凉,凉到应该是一抓成蛋儿,一撒手就开,到了这个程度之后挑拣,然后拌上咱本地四六瓣的大蒜,拌上熟盐,装坛,猪血封坛,然后自然发酵,顶明年的八月份就可以吃了。”
和现代工艺不同,用这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工艺制作出的冬菜,才能呈现出以前那种原汁原味的老口味。“咱这工艺做的冬菜是咸中带甜,回味是香的。因为菜有菜的甜味,一晾菜的糖分锁里了。现在新工艺是压榨的,一压把菜的营养都杀出去了,光剩纤维和菜皮了,出来的口感也塞牙,颜色也不行。”
传承贵在细节。老式制作冬菜工序里面的每一处小细节都是极为关键和讲究的,任何一处做不到位,就出不来冬菜的老味道。58岁的切菜老把式贾治河介绍说,制作冬菜必须用本地种植的青麻叶大白菜,因为这种白菜肉质多,纤维少,特别脆嫩,做出冬菜之后颜色金黄。而传统工艺中手工切制菜坯更是重要的一环,直接决定着菜坯的品质。“到现在切了二十多年。块不能大了,不能小了,正常来说,竖着一公分,宽着一点二公分,抽横不抽竖,这个菜坯没筋的往一块抽,有筋的不抽,晒得了都剩一公分。年轻时切的多,现在上年纪了,一天两千多斤。”
切完菜坯之后就是晾晒,晾晒是最繁琐、最重要的一步。纪执来介绍说,天气好的话需要晾晒两到三天,不好得话就得三四天。“一季出四千斤。现在立冬了,“立了冬单瓣蹦”冬菜的做法,菜瓣不能挨菜瓣,这一领席才出两斤菜,咱这是七百领席,一茬一千三四百斤菜。”
一百斤的白菜才能出十三四斤菜坯,但是自然晾晒的方式锁住了一百斤菜的营养成分,没有一点流失。在晾晒的过程中,中午和傍晚还要进行打个和叠龙。所谓的“打个”是需要三人合作的一个步骤,两个人在前面用扫帚把菜坯扫在一起,一个人在后面用簸箕把菜坯收起来再撒出去,要撒的分散,撒的均匀。而“叠龙”就是把席子折叠成S型,把菜坯保护起来。纪执来说:“早晨把它打开,中午十一点打一个,下午一点打一个,一天打两个,因为这个时间是受到太阳日光最多的,最暖和的时候,这时候打两个干的快,出来冬菜的颜色和味道都特别的好。现在这个气候爱挂北风,北边就叠三层,不爱冻。刮北风朝北叠,刮南风朝南叠,不容易冻,保温。”
为了保证制作出冬菜的口感和卫生,纪执来按照老传统,在晒场周围加装了风帐和风栏,这样可以有效的挡住风和尘土,而且工人们必须带上鞋套才能进入晒场,就连压席子的砖都拿布裹好,防止砖渣儿掉进菜坯里。纪执来说,用于晾晒的席子都是有讲究的。“用的是白洋淀的芦苇席,因为芦苇席底下透风,咱这菜在芦苇席晾跟塑料上晾不一样。芦苇席凉有尘土,一扫就掉下面去了,塑料不兜住了嘛,以后菜牙碜。”
菜坯晒好后对其进行挑拣,把里面的席米挑拣干净,再拌上本地四六瓣的红皮蒜和炒熟的海盐后进行装坛,装坛必须捣实,然后在坛子的最上面放上一片菜叶。纪执来说,可别小看这片菜叶,它的作用非常大。“里面有细小的土,咱装完坛之后,把他捣实了,赶到天热了,冬菜自己返卤,卤水在里面转,灰尘一沉淀就到菜叶上了,底下不会有土的。”
老工艺中的最后一步是封坛,现场我们发现传统冬菜的封坛手法非常奇特:要把新鲜的猪血是用石磨研磨一遍,之后按比例加入生石灰再上磨研磨,专门买来的毛头纸要裁成四方的小块,将研磨好的血料均匀涂抹到三层毛头纸上,再封到坛口,毛头纸一定要在坛口涂抹平整,既美观又保证了密封严实。纪执来说:“我听老人们说,过去在运河装船,也不捞,等到秋天河水少了,把菜捞上来不坏。”
纪执来说,每年可以制作春秋两季冬菜,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制作第一季,把剩余的大白菜储存好,来年的三月份制作第二季。而这两季所需要放的蒜和盐的比例也是非常讲究的。“秋后一百斤菜坯搁二十斤蒜,盐搁十八斤。春天是二十斤盐,十八斤蒜,正好反过来。因为春天菜的甜度大,本身菜的水分少了,糖分高,就得多搁盐,调整一下口味。”
第一季冬菜腌制十个月左右,第二季冬菜腌制五个月左右,最终可以同时发酵好。纪执来把今年春天腌制好的冬菜拿出来,一开坛的瞬间,浓浓的香味就弥漫开来。把一个冬菜瓣放到嘴里,菜、蒜、海盐三者经过混合、发酵后的独特味道顿时就在口腔里爆炸开来,然后四散开去,令人回味无穷,食欲大开。来自市区的群众黄钟说:“特别鲜美,真的太好吃了。吃完之后,就去砸莫吧,嘴里还有那个味道。我是一个不爱吃蒜的人,我觉得这个蒜味其实不是太多。这种老工艺、老手艺背后是老百姓的心血和智慧,急不得也糊弄不得的,我觉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国工匠,匠心传世。”
制作冬菜老工艺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门道,都是老一辈人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如今,一个个古老的手艺正在逐渐萎缩,渐渐逝去,说明社会在前进、技术在更新、人们的观念在不断变化,让我们欣喜,但是老手艺的逐渐消失也让我们生出无穷的感伤。恢复老工艺是件费时、费力、费钱、费人工的事情,纪执来觉得,老手艺需要传承,能让老工艺在自己手里重新焕发生机,即使再辛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