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工作的原因,与许多教师进行了教育科研成果报告写作方面的深入交流,在此过程中发现,在教师们的课题成果报告的文本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然是“老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成果提炼和梳理的逻辑主线问题
报告文本中多头并举,多线齐开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成果报告中,执笔人常常是想把所有有关联的工作措施都纳入到成果报告中,造成了报告主逻辑的杂与乱。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停留在面上的“呈现”
成果报告把研究过程中相关的工作都呈现了,而缺少有“研究价值的细节的“深度探索”,使得成果缺少特色和亮点,工作讲了很多,却找不到创新点,导致研究缺少应有的深度。
三、成果的表述缺乏研究的意识
成果报告的文本往往是只讲了怎么做,对于为什么这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教育规律的、心理规律的依据)缺少或是几乎没有分析,使得成果报告变成了工作汇报,而不是“研究性”的成果。
存在以上三个问题的教育科研成果报告,只能算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汇报”,称它为“经验总结”都有些勉强。这样的文本不能算是“研究成果”的。所以,这些问题是必须改进的。
改进的对策建议(原则性的):
一、一项研究最好是聚焦于一个问题,理清楚这个问题解决的一条主线,以这条主线为逻辑依据架构研究报告的整体框架。在报告中需要特别注意,要有一条贯穿研究始终的“逻辑主线”。
二、要梳理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最成功的做法,要对这些做法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等方面的系统追问,给出有条理的回答。不能只讲做了什么,那样的研究其实是“缺研究”的。
三、对研究中提炼出来的每一个观点,每一项操作,都应该进行教育规律、心理规律方面的思考和回应
,让研究成为有“研究”的探索过程。研究的理性分析可以用已有的理论来解读自己的实践,也可以基于自己的实践生成自己的“理论性言说”,即形成自己对“为什么”的系统的思考。这种“自己的”思考肯定是有理论基础的,但是不是现成理论的套用,而是一种认识上的创新。一旦有了这样的创新,成果的学术价值就会增加了。总之,一个好的研究成果报告,一定要有主线、有主逻辑;要聚焦;要说理;最好能提炼出属于自己的“做法”和“说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