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秉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故头象天,足象地,眼象口月,声音象雷霆,血脉象江河,骨节象金石,鼻额象山岳,毫发象草木。天欲高远,地欲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霆欲震响,江河欲润,金石欲坚,山岳欲峻,草木欲秀,此皆大概也。”
在我从医的时候总有一些医师和保健场所的养生人士跟我提起酸碱体质理论,甚至有很多人邀请我去做酸碱体质调养的事情,跟我谈论了很多酸碱体质保健的理论常识,仿佛西方学说就很科学,应该信奉,何况很多科学家或专家都是高资历的也都在从事,我一个小小的中医又有什么理由回绝?每次我都婉言拒绝,还记得当初一个朋友邀请我去河北帮忙开展中医门诊,在他的心里一直对我很尊崇,因为我曾经调治好他的疑难病症,所以才斥资开办中医门诊服务他的乡邻,那个时候还邀请了一个很痴迷于酸碱体质的养生的医师,长期为一些保健品和保健器材做演讲,朋友特意安排我和她见面交流,我一听一个中医开口闭口就是要把身体调理成碱性体质,要用这个过滤器过滤水质变成碱性水才有益于身体,要吃什么食物或保健品身体才能保持碱性状态,才不会生病.....我的头就大,打心底里腻歪这些,这与我这个传统的中医成长起来的医者大相径庭,自然不相融合。当时也不好驳斥她的爱好,只是觉得酸碱体质养生误人不浅,连中医师都会撇下中医基础而满口酸碱理论!今年11月2日,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酸碱体质理论创始人罗伯特欧阳( O. Young)赔偿一名癌症患者 1,0500,0000 美元才使酸碱体质理论让更多人开始质疑。早在2年前的一次非法行医指控中,罗伯特欧阳就已经当庭承认自己并不是什么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也没有受过任何科学训练,没有行医资质,连文凭也是买来的假货。可是目前国内,打着调节酸碱体质做养生保健的还是蔚然成风,直到目前许多权威的媒体披露,很多对于酸碱体质理论痴迷的人还在执迷不悟。我在想,为什么作为传统浅显易懂的中医经历千年岁月的锤炼,拯救了无数生灵,虽然语言有所变化,但是只要用心去了解应该很容易就明白的,却一再被诋毁,不得不叹息!
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一些黑心逐利的商家反而不断大肆推崇伪科学的概念。特别是今年许多名人因为癌症离世,一些别有用心的机构就打着治疗或调养“癌症”的幌子招徕患者,有些并非肿瘤的患者优势也被恐吓到他们那里接受调养,可是大家也不想一下,如果都像他们吹嘘的那样,正规的医疗机构为什么不让他们主导救治这些“垂危”的患者呢?有些人会说民间一些偏方确实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其实现在的中医师都不再嫌弃民方和偏方,遇到这些疑难病情也是会尝试使用这些“险招”(超常规的处方或药物)的,中医历来都秉承兼收并蓄的理念,“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有的中医理论不都是起源于民间的实践经验吗?
中医对于肿瘤癌症的论述也有很多书籍可供参考,也有一些成功的医案值得我们去借鉴,中医不是万能的,但是中医一直有这么认为“是以,有其疾,必有其药。有其病,当有其方。言不治者,法不适也。言不已者,则不功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中医人一直都在努力地寻找抗病之法,然而“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癌症患者在中医药的调治下获得一些痊愈的成效,但是因为有效率并不是太高,所以虽然“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但是面对肿瘤癌症中医的优势逐渐被大家认可,比如半枝莲、半边莲、七叶一枝花(重楼)、藤梨根、蜀羊泉、龙葵、守宫、蟾酥、白花蛇舌草、墓头回、三棱、莪术、南沙参、北沙参、补骨脂、铁树叶、薏苡仁、穿山甲、山慈菇、夏枯草、山豆根、灵芝、槐耳、斑蝥、阿魏、蜂房、威灵仙、冬凌草、急性子、仙鹤草、紫草、海藻、昆布、郁金、玉竹、蛇六谷、胆南星、半夏、浙贝母、岗梅根、蛇莓、乌骨藤、猫抓草等皆有一定抗癌作用。对于常见的肿瘤癌症也有一些名医经验良方,近年来也有中医学者在整理总结,相信以后抗癌中医药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坤痒宁(外阴白斑):丹参、蛇床子、白鲜皮、补骨脂、仙灵脾各15克。
外阴白斑内服方:制何首乌15克,枸杞子15克,当归12克,白芍药12克,仙灵脾10克,苦参15克,紫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外坐浴方:制何首乌15克,苦参20克,鹿衔草15克,蛇床子20克,黄柏10克,补骨脂10克,半枝莲15克,仙灵脾10克,紫草15克,地肤子15克,防风10克,水煎煮,取药汁坐浴。针灸:蠡沟(Lì gōu)穴,艾灸每次15分钟,或者针刺,留针半小时。《灵枢. 经脉》说:“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蠡沟”(属足厥阴肝经,足厥阴之络穴,别名交仪)在中医院的针灸科一贯是用于治疗阴道瘙痒的要穴,阴道瘙痒的内因是源于肝胆湿热,最好再加上去湿要穴“曲泉”与“阴陵泉”。蠡沟穴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带的作用。
戒酒方:葛根20克,龙骨40克,牡蛎40克,赤芍药20克,白芍药20克,生黄芪40克,全蝎5克,天麻5克,牛膝15克,桂枝15克,钩藤5克,羌活15克,地龙1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水煎服,日一贴,早晚温服,一周有效。艾灸:蠡沟穴(双),每次15分钟。
台湾董氏奇穴创始人董公云:“病非人身素有之物能得亦能除,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五脏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泻脾土。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膀胱病宜清肺。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此合一之妙也。”《医学入门》
三阳经以太阳经为开,阳明经为合,少阳经为枢;三阴经以太阴经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枢即枢纽,人体的主要枢纽是足少阳胆经、少阴肾经。少阳胆为阳枢,少阴肾为阴枢,阳枢动则阴枢随,维持了人体的正常活动。
食管癌(董叔良秘验方——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鲜芦根500克,忍冬藤12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甘草1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精少症:川续断10克,盐杜仲10克,补骨脂10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车前子10克,女贞子10克,沙苑子10克,紫河车10克,酒黄精10克,肉苁蓉10克,鹿角胶10克,水煎服,两日一剂,早晚温服。
韭子(韭菜子、韭菜仁)味辛咸,性温无毒,入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壮元阳、暖腰膝、固精止遗之效。主治肾阳虚所致阳痿梦遗,腰膝酸软冷痛,少腹冷痛,泻痢,小便频数,遗尿,白带,白浊。烟熏剂治疗虫蛀牙痛。
韭子酒:韭菜子60克,白龙骨200克,酒1千克,密封,浸泡半月后饮用。
男子不育症也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常使用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滋水涵木等法进行调治,常用的药物有紫河车、海南子、海马、蜂房、金钗石斛、红参、水蛭、蜈蚣、淫羊藿、仙茅、鹿角霜、鹿角片、鹿茸、鹿角胶、龟甲、龟甲胶、菟丝子、覆盆子、蛇床子、枸杞子、沙苑子、白蒺藜、韭菜子、桑葚子、楮实子、车前子、补骨脂、山药、巴戟天、肉苁蓉、金樱子、五味子、黑蚂蚁、丁香、檀香、黑附子、制川乌、肉桂、九香虫、芡实、龙眼肉、红莲子等。
犀珀至宝丹(瘀塞心窍):白犀角五钱,羚羊角五钱,琥珀三钱,麝香(当门子)一钱,蟾酥五分,原桃仁三钱,藏红花二钱,血竭三钱,辰砂五钱,郁金三钱,石菖蒲三钱,穿山甲二钱,杜赤豆五钱,桂枝尖二钱,连翘心三钱,以猪心血糊丸(又方犀角、羚羊角、琥珀、炒山甲、连翘心、石菖蒲、蟾酥、飞辰砂、珍珠瑁、当门子、血竭、红花、桂枝尖、牡丹皮、猪心血)。
镇肝熄风汤加减(阴亏阳亢中风先兆期):川牛膝15克,白芍15克,天冬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玄参10克,龟甲15克(先煎),升龙骨30克(先煎),茵陈6克,生牡蛎30克(先煎),甘草3克,炒麦芽12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天葆采薇汤(反复呼吸道感染):藿香5克,厚朴6克,羌活3克,独活3克,柴胡5克,前胡5克,桔梗5克,枳壳5克,陈皮6克,半夏6克,升麻3克,葛根3克,川芎3克,赤芍3克,茯苓5克,神曲5克,甘草3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黄芪建中汤(反复外感、体虚外感):黄芪6克,白芍6克,桂枝3克,大枣3枚,生姜3片,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镇肝熄风汤(日久伤阴反复外感):生龙牡各15克,生龟板6克,白芍6克,天门冬6克,青蒿6克,代赭石10克,玄参5克,甘草5克,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温服。
常用平喘药:平喘银杏叶补骨(脂),白(豆)蔻山豆(根)芸香(草)胡(颓叶子),地龙(黄)芩洋(金花)葶(苈子)(川)椒目,蚤休藁本猪(胆汁)昆布。银杏叶、补骨脂、白豆蔻、山豆根、芸香草、胡颓叶子、地龙、黄芩、洋金花、葶苈子、川椒目、蚤休、藁本、猪胆汁、昆布。
止咳祛痰平喘满(山红),(紫)金牛草果麻(黄)车前(草),石(韦)虎(杖)艾(叶)秦(皮)竹(沥)贝(母)(枇)杷(叶),马兜(铃)灵(芝)商(陆)丝(瓜络)华山(参)。满山红、紫金牛、草果、麻黄、车前草、石韦、虎杖、艾叶、秦皮、竹沥、贝母、枇杷叶、马兜铃、灵芝、商陆、丝瓜络、华山参。
常用降血压中药:抗炎降压威(灵仙)(臭)梧桐,豨(莶草)(防)己(夏)枯(草)沙(苑子)淫(羊藿)(桑)寄生;镇痛降压(夏天)无鸡(血)藤,蔓荆(子)荜澄(茄)罗(布麻)徐(长)卿;解降葛根柴(胡)桑白(皮),玄参地骨(皮)茵陈行;止血降压槐(花)大蓟,祛痰天竺(黄)马兜(铃)杏仁;利尿降压泽(泻)玉(米须)萹(蓄),瞿麦商陆猪(苓)茯苓。威灵仙、臭梧桐、豨莶草、防己、夏枯草、沙苑子、淫羊藿、桑寄生、夏天无、鸡血藤、蔓荆子、荜澄茄、罗布麻、徐长卿、葛根、柴胡、桑白皮、玄参、地骨皮、茵陈、槐花、大蓟、天竺黄、马兜铃、杏仁、泽泻、玉米须、萹蓄、瞿麦、商陆、猪苓、茯苓。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