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相信很多刚学中医的人就会有,只不过老是这么问太没意思,因为也不见得哪位大师能好好解释一下。当然,有肯定有,但不一定在题目中的方子中去讲。
所以很多时候往往一直带着这个问题在学习,又百思不得其解,到底各个药方中的量是如何定下来的呢?它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就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为例,再一次讨论一下“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的问题
其实,关于组方的剂量问题,是一个十分讲究又十分精妙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有趣而简单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医生与药方看成是一个部队的战斗班,那么这个量的问题就好理解很多了。
医生是班长,药方就是他的战斗班,班长负责指挥和管理这个班,管理这个药方,而药方的药就是这个班的士兵,由班长组建并给进行分组分工,进行战斗。敌人就是疾病。
班长要知道敌人是什么人,多少人,有什么装备,有什么规律,在哪里,然后才能知道组建一个班需要什么士兵,需要多少士兵,需要什么装备,如何分工,各组多少人,分别攻打什么方向。
同样,医生要知道这是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有什么症状,病位在哪里,然后才能知道组合一个药方需要什么药,需要多少药,它们如何分工,如何确保它们攻打正确的方向。就好像上面这个的葛根黄芩黄连汤,用这种思路一套,那么就好理解它里面的剂量问题了。
把这些问题简单列举出来:这是什么病:得了桂枝汤证这种小感冒的人被医生用攻下的方法误治造成的病。
病到什么程度:表证还未解,但伤到阳明(肠胃)里去了。
有什么症状:利遂不止(拉个不停),脉促,喘而出汗
病位在哪里:表(太阳)为主,里(阳明)也有。
需要用什么药:能解阳明与太阳问题的药,又与表为主的,当然是葛根了。机枪手就是它,主力就是它了。这货既然把阳明和太阳的敌人攻出去,又能顺带把下利造成的津液流失补充一下,主力非它莫属。另外能解决因为攻下造成下利的当然是黄芩黄连这两个战士了,这两货清热解毒,止泻消炎。
用什么保证它们分工明确各不干涉,但又互相协调:当然是甘草了,甘草就是个“和事佬”。
如何分配他们的火力(药量):主力当然要配多点,另一个攻打方向的当然要配少点,甘草这个和事佬最好比他们少,省得甘草弹药多了乱作为,给它配少点让它老老实实的当和事佬。
于是就出现了一剂的量:葛根42克(约45克) 黄芩15克 黄连15克 甘草10克
那么这个药方的战斗力比例就出来了,大约是这么分配的比例:3:1:1:0.6,这个就是战斗的弹药基数了。从这个比例看出,解表为主,止泻其次,和药为辅。这么说来,与那个所谓的君臣佐使似乎没有毛点关系了。没办法,古代是个封建社会,抓个药方也不忘记用君臣等级来打比方,看来君臣佐使不是仲景所拟,是后人杜撰,套上去而已。
最后,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个葛根42克的量是怎么定下来的呢,这个下回分解。
关注中医研习馆,将继续进入神奇的中医药世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