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我的叔叔于勒》初二课堂实录(步根海)

-EndFragment-->

《我的叔叔于勒》初二课堂实录(步根海)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初二年级)

执教者:特级教师步根海

老师:这个单元是外国短片小说阅读,这篇文章读过吗?

学生:读过

老师:读过多少遍?

学生:两遍

老师:在读的过程中是否产生过什么问题?

学生:为什么这篇文章是写于勒的,却对于勒的描写很少?

学生: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故事的主人公究竟是于勒还是约瑟夫?

老师:还有吗?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有点接近的,我们看看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我想知道,于勒究竟在船上有没有认出约瑟夫他们,如果认出为什么不打招呼?

学生:为什么要在开头和结尾写约瑟夫施舍给穷老头钱?

老师:你是指,为什么要写施舍的行为,对吗?那么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请大家告诉我,在读小说前要读什么,怎么读?

比如说,于勒写的这么少,而菲利普夫妇却写的很多,这篇文章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这是需要解决的,读这篇小说还需要或者说必须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外国短篇小说,要看背景,像这篇文章中,有法国人的生活方式,有法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法国的文化背景,但是我们读的语言是汉语,我们通过母语来读出了法国的背景,也许中间并不完全一致,但读小说总有些基本要素需要掌握,如哪些是读的时候一定要解决的问题?社会环境,人物特点,作者的经历,那是了解创作的背景。

我自己读的时候,我对情节要有梳理,既然是故事,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故事是怎样发生、发展的。当然,这不一定是我们这堂课的重点,但作为你们在读小说时是需要做的。当你们在读到发生、发展的时候,是否产生过疑惑?第二段说,这个人使我想起了……

学生:一段往事。

老师:一段往事,而且这段往事是念念不忘。这段往事,从这个故事来说,这里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我或者说我的家庭与叔叔于勒分别12年,有一次在去泽西岛旅游时终于遇到了他。这是A。B是指我们在去泽西岛的船上遇到了我的叔叔于勒。

那么这段往事指的是A还是B 。

(学生在猜测)

老师:不要猜,要读,文中是否能找到的。你在读的过程总发现过这样的问题,但是这问题必须解决。先给点范围,否则范围太大了。从三十段以后读起。找到没有?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33节,如果书信不算是32节。33节怎么说的?

学生:这一切我现在想起来就如同昨天的事情一样。

老师:这一切我现在想起来就如同昨天的事情一样。这一段他能忘怀吗,因此这一段往事主要指的是B。

1--3节是指故事的由来,那么从4到32节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这些内容呢,我只要把这段往事写清楚就好了,有一次我们去泽西岛,遇到了我的叔叔于勒。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呢?回答这个问题,我不要听大家的答案,而是思考为什么我要提这样的问题,与你们所提的问题有关吗?看看,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第一个思考点:4到32节真的与我的叔叔于勒无关吗?这故事是围绕谁展开的?

学生:于勒

老师:我们暂且不定义主人公,但他一定是核心人物,4到32节有没有写到于勒?

学生:有!

老师:不仅写到,而且……怎么样,这个填空你们来把它完成,

学生:不仅写到,而且围绕他来写。

老师:读小说总归要读出作者他的感情倾向或者说他要表达的,用一个词语来说,主旨,或者是他在这个小说中所追求的理想,或者说他对所写的人物、事件以及所处的社会的基本评价。所以这篇文章不仅围绕于勒展开,而且与我在这篇小说中所表达的情感倾向,所追求的理想有关。这也是为什么要思考4到32节。可以看得出这是完全有关的。那么关系在哪儿呢?除了作为核心人物之外,怎么来表现?我们现在又要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篇小说中有三个“我”,哪三个“我”?A作者莫泊桑,B约瑟夫,C约瑟夫的朋友,听这个故事的人。

那么这三个“我”在文中是统一的吗?我还是这样,我现在提的许多问题不是追究你们的结论,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大家思考,这三个“我”在文中究竟是如何表现的?作为约瑟夫的我,没问题,讲故事者,这里面所讲的一切,包括我对叔叔于勒的感情,我对自己父母的感情,我对这个社会的感情以及我对如同于勒叔叔一样的那一类人的感情。

那么第二个“我”,听故事的人,也是与约瑟夫完全吻合的吗?这个“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见证人。

老师:不仅是见证人,而且他还是如同一般的虽然也怀有一定悲悯之心,然而没有像约瑟夫那样对穷人有如此深切的感受,是不是。实际上他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约瑟夫竟然给了一个白胡子穷老头五个法郎,他用一个“竟”,也就是对约瑟夫的行为产生疑惑,产生不解,也就代表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作者把他们统一起来,约瑟夫的情感也就是作者的情感。那么,听故事者的疑惑是作者代表一部分人说出来的。

那么我们看,作者眼中或者说约瑟夫眼中的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仍然不需要大家用一个词两个词来概括。要从文章中读出来。你可以不给我结论,但你要告诉我你从哪里读出来?

读这个小说要关注什么?要关注细微的地方。有的地方非常直接,比如说,母亲对于于勒的各种称呼,很明显,但你要读出其中表达或凝聚的作者的情感。

学生:虽然对菲利普夫妇来说,于勒就如同是贼骨头一样,但在约瑟夫心中,他仍然是自己的叔叔,自己的亲人。

老师:首先找到这句话很好,但在找到之后你应该再去找,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他心中会想这样的话?把前因后果体现出来。

学生:我注意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注意他的脸,那是一张衰老艰辛的脸,满脸愁容,疲惫不堪。 我看到于勒叔叔的脸和手,感觉到他现在的生活是十分艰辛困难的,看到他这个样子我也很难过,想说一些温暖安慰他的话。

老师:首先,你是正确的,从对于勒的外貌或者说是肖像的关注来表达,这是正确的。但光靠这一点是不够的。他心中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的。首先从这段往事当中去寻找,然后从这段往事的背景中去寻找。我之所以这样想,乃至于想最后到他身边去说几句安慰他的话,这是进一步的发展,那前面呢?这句话的基础在哪里?

提醒大家,比如说,当他跟父亲到船长那去,他心中感觉怎么样?感到很激动,非常激动,那么激动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知道他是我的叔叔于勒。

老师:A是知道他是我的叔叔,往前走,背景介绍过没有?12节?在他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在叙述,接下来13、14节有没有这样的感情的意思在。自己读一下。

(学生朗读)

老师:读出点什么?跟我说的表达对于叔叔于勒的感情有关系吗?字面上读不出来,字面背后的是什么?一个穷人家的小伙子做了这样的事实大逆不道,但富家子弟做了也就是花花公子,那这样区别对待是不是有道理?作者认同这个道理吗?因此,作者对于勒年轻时的糊涂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也是后面他激动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驻扎在他心目中的形象以及对他行为的认识,这种激动A是由于这种认识,这种激动一定还有B。他在关注什么?于勒的生活状态,在这些细微处,这个老水手的手是…穿着是…脸上是…因此,这人即使不是于勒,而我对他仍然是怀有怜悯的,这个怜悯后看来升华,给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施舍,这当然是约瑟夫,然而,这何尝不是作者的基本的认识,基本的见解,基本的理想世界。作者希望改变的是这样的生活,而这个是我们必须要自己说的。

通过对于勒的肖像或者说是外貌的关注而升华为内心异常激动的,对亲叔叔难以言喻的感情,这是需要我们读的。这个包括后面省略号的东西,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写菲利普夫妇。那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也好,菲利普夫妇也好,对于于勒的基本感情是什么,然后来讨论他们对于于勒的态度。

学生:第九节。“我还记得我可怜的父母在这些星期日散步中的那种故作庄重的神态,他们正颜厉色,不苟言笑,走起路来腰杆和两腿都挺得笔直,好像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着一桩极其重大的事情一样。”表达了约瑟夫对于父母的虚荣表现感到可悲。

老师:好的,这里你用了虚荣。

学生:第22节“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本领的人。”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期待。

老师:称呼他是一个有本领的人,仅仅只是期待吗?没关系,回答不出来,心里知道就是了。

学生:第17节,“于勒,这个被人们认为毫无用处,一文不值的人,突然之间变成了一个正直的,有良心的男子汉,一个无愧于达弗朗舍家族的好子弟,像所有达弗朗舍家族成员一样诚实可靠了。”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势利。

老师,你用了一个词语,势利。

学生:第16节“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

老师:你找到的其实与前几位同学差不多。但这个是惯例不是特例,按照当地的惯例,他们不过是融入这个群体,所以有这样反应的不只是菲利普夫妇,而是菲利普夫妇们的。

学生:第21节,这封信成了我们全家的福音。表现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

老师:虚伪用的有些重了。

学生:第31节“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表现了这个年轻人的贪婪。

老师:贪婪重了,这里讲的不再是菲利普夫妇,而是准姐夫。

学生:第80节,在得知于勒的现况后母亲大为恼火,还称呼他为贼骨头,累赘。表现了他们的冷酷。

老师:也许我们前面还能找到一些词语,把于勒称作是讨饭的,无赖,这些情况恐怕是当时法国社会的共性,也许这种文化现在的我们无法理解,但当时都是这样的,刚刚我们讨论时,虚荣也好,冷酷也好,势利也好,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的呢,怎么会出现对于于勒的这种态度的呢,作者或约瑟夫对菲利普夫妇的基本感情倾向是什么?是批评对象还是同情的对象,是主旨表达的重要方面,到底作者的主要倾向在哪儿?对这些人包括准姐夫、同族的人,感情倾向到底怎么样?

我们看看,花了大量笔墨写当时我们家生活的拮据,拮据到怎样,具体的,吃的是什么?买的是什么?为什么而讨价还价?这样的家当然很需要钱,因此作者对菲利普夫妇首先不是批评,而是同情,尽管菲利普夫妇比于勒的生活境遇好多了,但他们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几乎是与所遇到的白胡子老头、与于勒已经接近。当然对他们遇到于勒之后的情感突转,作者不是一点批判都没有的,是有一点批判的,这个留待社会思考。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作者的情感,读的时候要关注语言、肖像,还有他们本来的生活状况。

于是,我们知道关于于勒的描写并不少,只是正面的不多,而侧面的、间接的几乎贯穿全篇。而菲利普夫妇的笔墨花的多,第一是表达了对这样人的感情倾向,而且通过他们来表达他们对于勒的感情,以及他们与于勒所构成的底层人的生活是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的。

于是,我们更理解了开头讲故事时讲到的是“我”与约瑟夫。我惊异于约瑟夫这种不可理解的慷慨施舍,这就把作者要表达的理想表达出来。所以读外国短篇小说也好,长篇小说也好,都需要关注作者通过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怎么样的理想,表达他对这个社会的基本认识;而这种理想也好,这种基本认识也好,都是通过故事和相关人物表现出来,这当然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但怎么来推敲,虽与故事的发生发展有关,但我更要关注的是作者在小说中所做的细微处的叙述与描写,就如大家读的13.14节,看似无关,然而不可能是无关的,这里就讲了贫与富的差距。所以,我们再读这类小说时恐怕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的。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