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陈士择远公 述义
媾精受妊篇第十
雷公問曰:男女媾精而受妊者,何也?
岐伯曰:腎為作強之官,故受妊而生人也。
雷公曰:作強而何以生人也?
岐伯曰:生人者,即腎之技巧也。
雷公曰:技巧屬腎之水乎,火乎?
岐伯曰:水火無技巧也。
雷公曰:離水火又何以出技巧乎?
岐伯曰:技巧成於水火之氣也。
雷公曰:同是水火之氣,何生人有男女之別乎?
岐伯曰:水火氣弱則生女,水火氣強則生男。
雷公曰:古雲:女先泄精則成男,男先泄精則成女。
今曰:水火氣弱則生女,水火氣強則生男。何也?
岐伯曰:男女俱有水火之氣也,氣同至則技巧出焉,一有先後不成胎矣。
男泄精,女洩氣,女子泄精則氣脫矣,男子洩氣則精脫矣,烏能成胎?!
雷公曰:女不泄精,男不洩氣,何以受妊乎?
岐伯曰:女氣中有精,男精中有氣,女洩氣而交男子之精,男泄精而合女子之氣,
此技巧之所以出也。
雷公曰:所生男女,有強有弱,自分于父母之氣矣。但有清濁壽夭之異,何也?
岐伯曰:氣清則清,氣濁則濁,氣長則壽,氣促則夭。皆本子父母之氣也。
雷公曰:生育本於腎中之氣,餘已知之矣。但此氣也,豫於五臟七腑之氣乎?
岐伯曰:五臟七腑之氣,一經不至皆不成胎。
雷公曰:媾精者,動腎中之氣也。與五臟七腑何豫乎?
岐伯曰:腎藏精,亦藏氣。藏精者,藏五臟七腑之精也。藏氣者,藏五臟七腑之氣也。
藏則俱藏,泄則俱泄。
雷公曰:洩氣者,亦泄血乎?
岐伯曰:精即血也。氣無形?血有形,無形化有形,有形不能化無形也。
雷公曰:精非有形乎?
岐伯曰:精雖有形,而精中之氣正無形也。無形隱於有形,故能靜能動。
動則化耳,化則技巧出矣。
雷公曰:微哉言乎,請傳之奕祀,以彰化育焉。
陳士鐸曰:男女不媾精,斷不成胎。胎成於水火之氣,此氣即男女之氣也。
氣藏於精中,精雖有形而實無形也。形非氣乎,故成胎即成氣之謂。
社生篇第十一
少師問曰:人生而白頭,何也?
岐伯曰:社日生人,皮毛皆、白,非止髩發之白也。
少師曰:何故乎?
岐伯曰:社日者,金日也。皮毛須髩皆白者,得金之氣也。
少師曰:社日非金也,天師謂之金日,此餘之未明也。
岐伯曰:社本土也,氣屬金,社日生人犯金之氣。金氣者,殺氣也。
少師曰:人犯殺氣,宜天矣,何又長年乎?
岐伯曰:金中有土,土乃生氣也。
人肺屬金,皮毛亦屬金,金之殺氣得土則生,逢金則鬥。
社之金氣伐人皮毛,不入人臟腑,故得長年耳。
少師曰:社日生人皮毛髩發不盡白者,又何故歟?
岐伯曰:生時不同也。
少師曰:何時乎?
岐伯曰:非己午時,必辰戌醜未時也。
少師曰:巳午火也,火能制金之氣,宜矣。辰戌醜未土也,不助金之氣乎?
岐伯曰:社本土也,喜生惡泄,得土則生,生則不克矣。
少師曰:同是日也,何社日之凶如是乎?
岐伯曰:歲月日時俱有神司之,社日之神與人最親,其性最喜潔也,生產則穢矣。
兩氣相感,兒身受之,非其煞之暴也。
少師曰:人生有記,赤如朱,青如靛,黑如鍋,白如雪,終身不散,何也?
豈亦社日之故乎?
岐伯曰:父母交媾,偶犯遊神,為神所指,志父母之,過也。
少師曰:色不同者,何歟?
岐伯曰:隨神之氣異也。
少師曰:記無黃色者,何也?
岐伯曰:黃乃正色,人犯正神,不相校也,故亦不相指,不相指,故罔所記耳。
陳遠公曰:社日生人,說來有源有委,非孟浪成文者可比。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
容成問曰:世有天生男子音聲如女子,外勢如嬰兒,此何故歟?
岐伯曰:天厭之也。
容成曰:天何以厭之乎?
岐伯曰:天地有缺陷,安得人盡皆全乎?
容成曰:天未嘗厭人,奈何以天厭名之。
岐伯曰:天不厭而人必厭也,天人一道,人厭即天厭矣。
容成曰:人何不幸成天厭也了?
岐伯曰:父母之咎也。人道交感,先火動而後水濟之,火盛者生子必強,
火衰者生子必弱,水盛者生子必肥,水衰者生子必瘦。
天厭之人,乃先天之火微也。
容成曰:水火衰盛分強弱肥瘦,宜也,不宜外陽之細小。
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之火,無形之火也。腎中之水,先天之水,無形之水也。
火得水而生,水得火而長,言腎內之陰陽也。水長火,則水為火之母;
火生水,則火為水之母也。人得水火之氣以生身,則水火即人之父母也。
天下有形不能生無形也,無形實生有形。外陽之生,實內陽之長也。
內陽旺而外陽必伸,內陽旺者得火氣之全也。內陽衰矣,外陽亦何得壯大哉?
容成曰:火既不全,何以生身乎?
岐伯曰: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天厭之人,但火不全耳,未嘗無陰陽也;
偏于火者,陽有餘而陰不足,偏于水者,陰有餘而陽不足也。
陽既不足,即不能生厥陰之宗筋,此外陽之所以屈而不伸也,毋論剛大矣。
容成曰:善。
陳遠公曰:外陽之大小,視水火之偏全,不視陰陽之有無耳。說來可聽。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
雷公問曰:帝問脈行之逆順若何,餘無以奏也。願天師明教以聞。
岐伯曰:十二經脈有自上行下者,有自下行上者,各不同也。
雷公曰:請悉言之。
岐伯曰: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此上下相行之數也。
雷公曰:尚未明也。
岐伯曰:手之三陰: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包絡也。手太陰從中府走大指之少商,
手少陰從極泉走小指之少沖,手厥陰從天池走中指之中沖。皆從臟走手也。
手之三陽:陽明大腸,太陽小腸,少陽三焦也。
手陽明從次指商陽走頭之迎香,手太陰從小指少澤走頭之聽宮,
手少陽從四指關沖走頭之絲竹空,皆從手走頭也。
足之三陽: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也。足太陽從頭睛明走足小指之至陰,
足陽明從頭頭維走足次指之厲兌,足少陽從頭前關走四指之竅陰,
皆從頭走足也。
足之三陰: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也。
足太陰從足大指內側隱白走腹之大包,足少陰從足心湧泉走腹之俞府,
足厥陰從足大指外側大敦走腹之期門,皆從足走腹也。
雷公曰:逆順若何?
岐伯曰:手之陰經,走手為順,走臟為逆也;手之陽經,走頭為順,走手為逆也;
足之陰經,走腹為順,走足為逆也;足之陽經,走足為順,走頭為逆也。
雷公曰:足之三陰,皆走於腹,獨少陰之脈下行,何也?豈少陰經易逆難順乎?
岐伯曰:不然,天沖脈者,五藏六腑之海也。五藏六腑皆稟焉。其上者,出於頏顙,
滲諸陽,灌諸精,下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沖,循陰陽內廉入胭中,
伏行(骨行)骨內,下至內踝之後,屬而別其下者,並由少陰經滲三陰,
其在前者,伏行出跗屬下,循跗入大指間,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別絡邪結則跗上脈不動,不動則厥,厥則足寒矣。
此足少陰之脈少異于三陰而走腹則一也。
雷公曰:其少異于三陰者為何?
岐伯曰:少陰腎經中藏水火,不可不曲折以行,其脈不若肝脾之可直行於腹也。
雷公曰:其走腹則一者何?
岐伯曰:腎之性喜逆行,故由下而上,蓋以逆為順也。
雷公曰:逆行宜病矣。
岐伯曰:逆而順故不病,若順走是違其性矣,反生病也。
雷公曰:當盡奏之。
岐伯曰:帝問何以明之?
公奏曰:以言導之,切而驗之,其髁必動。乃可以驗逆順之行也。
雷公曰:謹奉教以聞。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有走手、走足、走頭、走腹之異,各講得鑿鑿。
其講順逆不同處,何人敢措一辭。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之脈既有終始,《靈》《素》詳言之。
而走頭、走腹、走足、走手之義,尚未明也,願畢其辭。
岐伯曰:手三陽從手走頭,足三陽從頭走足,乃高之接下也。足三陰從足走腹,
手三陰從腹走手,乃卑之趨上也。陰陽無間,故上下相迎,高卑相迓,
與晝夜迴圈同流而不定耳。夫陰陽者,人身之夫婦也;
氣血者,人身之陰陽也。夫倡則婦隨,氣行則血赴,氣主煦之,血主濡之。
乾作天門,大腸司其事也。巽作地戶,膽持其權也。泰居艮,小腸之昌也。
否居坤,胃之殃也。
雷公曰;善,請言順逆之別。
岐伯曰:足三陰自足走腹,順也;自腹走足,逆也。足三陽自頭走足,順也;
自足走頭,逆也。手三陰自藏走手,順也;自手走藏,逆也。
手三陽白手走頭,順也;自頭走手,逆也。夫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惟足少陰腎脈繞而下行,與肝脾直行者,以沖脈與之並行也,是以逆為順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有頭腹手足之殊,有順中之逆,有逆中之順,說得更為明白。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氣有標本乎?
岐伯曰:有之。
雷公曰:請言標本之所在。
岐伯曰: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足少陽之本在竅陰之間,
標在窗籠之前。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三寸中,標在背腧。
足厥陰之奉在行間上五寸所,標在背腧。足陽明之本在厲兌,
標在人迎,頰挾頏顙。足太陰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中,標在舌本乎。
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之上一寸。
手少陽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間上二寸,標在耳後上角下外眥。
手陽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鉗上。手太陰之本在寸口中,
標在腋內動脈。手少陰之本在銳骨之端,標在背腧。
手心主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二寸中,標在腋下三寸。此標本之所在也。
雷公曰:標本皆可刺乎?
岐伯曰:氣之標本皆不可刺也。
雷公曰;其不可剌,何也?
岐伯曰;氣各有沖,沖不可刺也。
雷公曰:請言氣沖。
岐伯曰:胃氣有沖,腹氣有沖,頭氣有沖,脛氣.有沖,皆不可剌也。
雷公曰:頭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頭之沖,腦也。
雷公曰:胸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胸之沖,膺與背腧也。喻亦不可剌也。
雷公曰:腹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腹之沖,背腧與沖脈及左右之動脈也。
雷公曰:脛之沖何所乎?
岐伯曰:脛之沖,即臍之氣街及承山踝上以下。此皆不可刺也。
雷公曰:不可刺止此乎?
岐伯曰: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于胸中,藏於氣海,出於肺,循咽喉,呼吸而出入也。
是氣海猶氣街也,應天地之大數,出三入一,皆不可剌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氣各有標本,各不可剌。不可刺者,以沖脈之不可剌也。
不知沖脈即不知刺法也。
臟腑闡微篇第十六
雷公問于岐伯曰:臟止五乎?腑止六乎?
岐伯曰:臟六腑七也。
雷公曰:臟六何以名五也?
岐伯曰:心肝脾肺腎五行之正也,故名五臟。胞胎非五行之正也,雖臟不以臟名之。
雷公曰:胞胎何以非五臟之正也?
岐伯曰:心火也,肝木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一臟各屬一行。
胞胎處水火之歧;非正也,故不可稱六臟也。
雷公曰:腎中有火亦水火之歧也,何腎稱臟乎?
岐伯曰:腎中之火先天火也,居兩腎中而腎專司水也。
胞胎上系心,下連腎,往來心腎,接續於水火之際,可名為火,
亦可名為水,非水火之正也。
雷公曰:然則胞胎何以為臟乎?
岐伯曰:胞胎處水火之兩歧,心腎之交,非胞胎之系不能通達上下,寧獨婦人有之,
男子未嘗無也。吾因其兩歧,置於五臟之外,非胞胎之不為臟也。
雷公曰:男女各有之,亦有異乎?
岐伯曰:系同而口異也。男女無此系,則水火不交,受病同也。女系無口,則不能受妊,
是胞胎者,生生之機,屬陰而藏于陽,非臟而何。
雷公曰:胞胎之口又何以異?
岐伯曰:胞胎之系,上出於心之膜膈,下連兩腎,此男女之同也。惟女下大而上細,
上無口而下有口,故能納精以受妊。
雷公曰:腑七而名六何也?
岐伯曰:大小腸、膀胱、膽、胃、三焦、包絡,此七腑也。遺包絡不稱腑者,尊帝耳。
雷公曰;包絡可遺乎?
岐伯曰:不可遺也。包絡為脾胃之母,土非火不生。
五臟六腑之氣咸仰於心君,心火無為,必藉包絡有為,
往來宣佈胃氣,能入脾氣,能出各臟腑之氣,始能變化也。
雷公曰:包絡既為一腑,奈何尊帝遺之。尊心為君火,稱包絡為相火,可乎?
請登之《外經》鹹以為則。
陳遠公曰:臟六而言五者,言臟之正也。腑七而言六者,言腑之偏也。
舉五而略六,非不知胞胎也;舉六而略七,非不知包絡也。
有雷公之間,而胞胎包絡昭於古今矣。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
雷公問于岐伯曰:十二經脈天師詳之,而所以往來相通之故,尚來盡也。
幸宣明奧義,傳諸奕祀可乎?
岐伯曰:可,肺屬手太陰,太陰者,月之象也,月屬金,肺亦屬金。肺之脈走於手,
故曰手太陰也。起於中焦胃脘之上,胃屬土,土能生金,是胃乃肺之母也。
下絡大腸者,以大腸亦屬金,為胃之庶於,而肺為大腸之兄,兄能包弟,
足以網羅之也。絡即網羅包舉之義。循於胃口者,以胃為肺之母,
自必游熙於母家,省受胃土之氣也。肺脈又上於膈,胃之氣多,
必分氣以給其子,肺得胃母之氣,上歸肺宮,必由膈而升肺。
受胃之氣肺自成家,於是由中焦而脈乃行,橫出腋下,畏心而不敢犯也。
然而肺之系實通於心,以心為肺之君,而肺乃臣也,臣必朝於君,
此述職之路也。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者,又謁相之門也。
心主即心包絡,為心君之相,包絡代君以行事。心克肺金,
必借心主之氣以相刑。呼吸相通,全在此系之相聯也。肺稟天玉之尊,
必奉宰輔之令,所以行于少陰心主之前而不敢緩也。自此而下,
幹肘中乃走於臂,由臂而走於寸口魚際,皆肺脈相通之道。
循魚際出大指之端,為肺脈之盡。經脈盡,複行,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
乃旁出之脈也。
雷公曰:脾經若何了?
岐伯曰:脾乃土臟,其性濕,以足太陰名之。太陰之月,夜照於土,月乃陰象,
脾屬土,得月之陰氣,故乙太陰名之。其脈起於足之大指端,
故又曰足太陰也。脾脈既起於足下,下必升上,由足大指內側肉際,
過橫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
乃入肝經之路也。夫肝木克脾,宜為脾之所畏,何故脈反通於肝,
不知肝雖克土,而木亦能成土,土無木氣之通,則土少發生之氣,
所以畏肝而又未嘗不喜肝也。交出足厥陰之前,圖合於肝木耳。
上膝肢內前廉入腹者,歸於睥經之本臟也。蓋腹,脾之正宮,
睥厲土居於中州,中州為天下之腹,脾乃人一身之腹也。脾與胃為表裏,
脾內而胃外,脾為胃所包,故絡於胃。脾得胃氣則脾之氣始能上升,
故脈亦隨之上鬲,趨喉嚨而至舌本,以舌本為心之苗,而脾為心之子,
子母之氣自相通而不隔也。然而舌為心之外竅,非心之內廷也,
脾之脈雖至於舌,而終未至於心,故其支又行,
借胃之氣從胃中中脘之外上鬲,而脈通於膻中之分,上交于手少陰心經,
子親母之象也。
雷公曰:心經若何?
岐伯曰:心為火臟,以手少陰名之者,蓋心火乃後天也。後天者,有形之火也。
星應熒惑,雖屬火而實屬陰,且脈走於手,故以手少陰名之。
他臟腑之脈皆起於手足,心脈獨起於心,不與眾脈同者,以心為君主,
總攬權綱,不寄其任於四末也。心之系,五臟七腑無不相通,尤通者小腸也。
小腸為心之表,而心實絡於小腸,下通任脈,
故任脈即借小腸之氣以上通於心,為朝君之象也。心之系又上與肺相通,
挾咽喉而入於目,以發其文明之彩也。複從心系上肺,下出腋下,
循臑內後廉,行手厥陰經心主之後,下肘,循臂至小指之內出其端,
此心脈系之直行也。又由肺曲折而後,並脊直下,與腎相貫串,當命門之中,
此心腎既濟之路也。夫心為火臟,懼畏水克,何故系通於腎,
使腎有路以相犯乎?不知心火與命門之火原不可一日不相通也,
心得命門之火則心火有根,心非腎水之滋則心火不旺。
蓋心火必得腎中水火以相養,是以克為生也。既有腎火腎水之相生,
而後心之系各通臟腑,無擀格之憂矣。由是而左通於肝,肝本屬木,
為生心之母也。心火雖生於命門先天之火,
而非後天肝木培之則先天之火氣亦不旺,故心之系通於肝者,
亦欲得肝木相生之氣也。肝氣既通,而膽在肝之旁,通肝即通於膽,
又勢之甚便者,況膽又為心之父,同本之親尤無阻隔也。
由是而通於脾,脾乃心之子也,雖脾土不藉心火之生,然胃為心之愛子,
胃土非心火不生,心既生胃,生胃必生脾,此脾胃之系所以相接而無間也。
由是而通於肺,火性炎上,而肺葉當之,得母有傷,然而頑金非火不柔,
克中亦有生之象,倘肺金無火則金寒水冷,胃與膀胱之化源絕矣,
何以溫腎而傳化於大腸乎。由是而通於心主,心主即膻中包絡也,
為心君之相臣,奉心君以司化,其出入之經,較五臟六腑近,真有心喜亦喜,
心憂亦憂之象,呼吸相通,代君司化以使令夫三焦,
俾上中下之氣無不畢達,實心之系通之也。
雷公曰:腎經若何?
岐伯曰:腎屬水,少陰正水之象。海水者,少陰水也,隨月為盈虛,而腎應之。
名之為足少陰者,脈起于足少陰之下也,由足心而上,循內踝之後,
別入跟中,上膊出膕上股貫脊,乃河車之路,即任督之路也。然俱屬於腎,
有腎水而河車之路通,無腎水而河車之路塞,有腎水而督脈之路行,
無腎水而督脈之路斷,是二經之相通相行,全責於腎,故河車之路、督脈之路,
即腎經之路也。由是而行於肝,母入於子舍之義也。由是而行于脾,
水行於地中之義也。過肝脾二經而絡於膀胱者,以腎為膀胱之裏,
而膀胱為腎之表,膀胱得腎氣而始化,正同此路之相通,氣得以往來之耳。
其絡於膀胱也,貫脊會督而還出於臍之前,通任脈始得達於膀胱,
雖氣化可至,實有經可通而通之也。其直行者,又由肝以入肺,
子歸母之家也。由肺而上循喉嚨,挾舌本而終,是欲朝君先通於喉舌也。
夫腎與心雖若相克而實相生,故其系別出而繞於心,又未敢遽朝於心君,
注胸之膻中包絡而後,腎經之精上奉,化為心之液矣,此君王下取于民之義,
亦草野上貢于國之誼也。各臟止有一而腎有二者,兩儀之象也。
兩儀者,日月也。月主陰,日主陽,似腎乃水臟宜應月不宜應日,
然而月之中未嘗無陽之氣,日之中未嘗無陰之氣,
腎配日月正以其中之有陰陽也。陰藏于陽之中,陽隱于陰之內,疊相為用,
不啻日月之照臨也.蓋五臟七腑各有水火,獨腎臟之水火處於無形,
乃先天之水火,非若各臟腑之水火俱屬後天也。夫同是水火,腎獨屬之先天,
實有主以存乎兩腎之間也。主者,命門也。
命門為小心,若太極之象能生先天之水火,因以生後天之水火也。
於是裁成夫五臟七腑,各安于諸宮,享其奠定之福,化生於無窮耳。
雷公曰:肝經若何?
岐伯曰:肝屬足厥陰。厥陰者,逆陰也,上應雷火。脈起足大指叢毛之際,
故以足厥陰名之。雷火皆從地起,騰於天之上,其性急,不可制抑,
肝之性亦急,乃陰經中之最逆者,少拂其意,則厥逆而不可止。
循跗上上踝,交出太陰脾土之後,上胭內廉,循腹入陰毛中,過陰器,
以抵於小腹,雖趨肝之路,亦趨脾之路也。既趨於脾,必趨於胃矣。
肝之系既通於脾胃,凡有所逆,必先犯於脾胃矣,亦其途路之熟也。
雖然,肝之系通於脾胃,而肝之氣必歸於本宮,故其系又走于肝葉之中,
肝葉之旁有膽附焉,膽為肝之兄,肝為膽之弟,膽不絡肝而肝反絡膽者,
弟強于兄之義也。上貫膈者,趨心之路也。肝性急,宜直走于心之宮矣,
乃不直走於心,反走膜鬲,布於脅肋之間者,母慈之義也。
慈母憐子必為子多方曲折,以厚其藏,脅肋正心宮之倉庫也,然而其性正急,
不能久安於脅肋之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於目系,
上出額間而會督脈于巔項,乃木火升上之路也。其支者,從目系下頰環唇,
欲隨口舌之竅以泄肝木之鬱火也。其支者,又從肝別貫膈,上注肺中,
畏肺金之克木,通此經為偵探之途也。
雷公曰:五臟已知其旨矣。請詳言七腑。
岐伯曰:胃經亦稱陽明者,以其脈接大腸手陽明之脈,由鼻額而下走於足也。
然而胃經屬陽明者,又非同大腸之謂。胃乃多氣多血之腑,
實有日月並明之象,乃純陽之腑,主受而又主化也。陽主上升,
由額而遊行於齒口唇吻,循頤頰耳前而會於額顱,以顯其陽之無不到也。
其支別者,從頤後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行足少陰之外,
下隔通腎與心包之氣。蓋胃為腎之關,又為心包之用,得氣於二經,
胃始能蒸腐水穀以化精微也。胃既得二經之氣,必歸於胃中,故仍屬胃也。
胃之旁絡於脾,胃為脾之夫,脾為胃之婦,脾聽胃使,以行其運化者也。
其直行者,從缺盆下乳內廉,挾臍而入氣街。氣街者,氣沖之穴也,
乃生氣之源,探源而後,氣充於乳房,始能散佈各經絡也。
其支者,起於胃口,循腹過足少陰腎經之外,本經之裏下至氣街而合,
仍是取氣於腎,以助其生氣之源也。由是而胃既得氣之本,乃可下行,
以達於足。從氣街而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臏,循脛下跗,
入中指之內庭而終者,皆胃下達之路也。其支者,從膝之下廉三寸,
別入中指之外間,複是旁行之路,正見其多氣多血,無往不周也。
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問,出足厥陰,交于足太陰,避肝木之克,
近脾土之氣也。
雷公曰:請言三焦之經。
岐伯曰;三焦屬之手少陽者,以三焦無形,得膽木少陽之氣,
以生其火而脈起於手之小指次指之端,故以手少陽名之。
循手腕出臂貫肘,循層之外,行手太陽之裏,手陽明之外,
火氣欲通於大小腸也。上肩循臂臑,交出足少陽之後,
正倚附於膽木以取其木中之火也。下缺盆,由足陽明之外面交會於膻中;
之上焦,散佈其氣而絡繞於心包絡;之中焦,又下膈入絡膀胱以約下焦。
若胃若心包絡若膀胱,皆三焦之氣往?來於上中下之際,
故不分屬於三經而仍專屬於三焦也。然而三焦之氣雖往來於上中下之際,
使無根以為主,則氣亦時聚時散,不可久矣。詎知三焦雖得膽木之氣以生,
而非命門之火則不長。三焦有命門以為根而後,布氣於胃,
則胃始有運用之機;布氣於心包絡,則心包絡始有運行之權;布氣於膀胱,
則膀胱始有運化之柄也。其支者,從膻中而上,出缺盆之外,土項系耳後,
直上出耳上角至顓,無非隨腎之火氣而上行也。其支者,又從耳後入耳中,
出耳前,過客主人之穴,交頰至目銳眥,亦火性上炎,隨心包之氣上行。
然目銳眥實系膽經之穴,仍欲依附木氣以生火氣耳。
雷公曰:請言心主之經。
岐伯曰:心主之經即包絡之府也,又名膻中。屬手厥陰者,以其代君出治,
為心君之相臣,臣乃陰象,故屬陰。然奉君令以出治,有不敢少安於頃刻,
故其性又急,與肝木之性正相同,亦以厥陰名之,因其難順而易逆也。
夫心之脈出於心之本宮,心包絡之脈出於胸中,包絡在心之外,正在胸之中,
是脈出於胸中者,正其脈屬於包絡之本宮也。各臟腑脈出於外,
心與包絡脈出於中,是二經較各臟腑最尊也。夫腎系交於心包絡,
實與腎相接,蓋心主之氣與腎宮命門之氣同氣相合,故相親而不相離也。
由是下於膈,曆絡三焦,以三焦之腑氣與命門心主之氣彼此實未嘗異,
所以籠絡而相合為一,有表裏之名,實無表裏也。其支者,循胸中出脅抵腋,
循屬內行于太陰肺脾少陰心腎之中,取肺腎之氣以生心液也。入脈下臂,
入掌內,又循中指以出其端。其支者,又由掌中循無名指以出其端,
與少陽三焦之脈相交會,正顯其同氣相親,表裏如一也。
夫心主與三焦兩經也,必統言其相合者,蓋三焦無形。
借心主之氣相通於上中下之間,故離心主無以見三焦之用,
所以必合而言之也。
雷公曰:請言膽經。
岐伯曰:膽經屬足少陽者,以膽之脈得春木初陽之氣,而又下趨於足,
故以足少陽名之。然膽之脈雖趨於足,而實起目之銳眥,
接手少陽三焦之經也。由目銳眥上抵頭角,下耳循頸,行手少陽之脈前,
至肩上,交出手少陽之後,以入缺盆之外,無非助三焦之火氣也。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之後,雖旁出其支,
實亦仍顧三焦之脈也。其支者,別自目外而下大迎,合手少陽三焦,
抵於(出頁),下頸,複合缺盆,以下胸中,貫膜、膈、心包絡,以絡于肝,
蓋心包絡乃膽之子,而肝乃膽之弟,故相親而相近也。第膽雖肝之兄,
而附於肝,實為肝之表,而屬於膽。肝膽兄弟之分,即表裏之別也。
膽分肝之氣,則膽之汁始旺,膽之氣始張,而後可以分氣於兩脅,
出氣街,統毛際而橫入髀厭之中也。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
與前之入髀厭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
欲竊水土之氣以自養也。出膝外廉,下肋骨以直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循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乃其直行之路也。其支者,又別跗上,
入大指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陰之脈,
親肝木之氣以自旺,蓋陽得陰而生也。
雷公曰:請言膀胱之經。
岐伯曰:膀胱之經屬足太陽者,蓋太陽為巨陽,上應於日,膀胱得日之火氣,
下走於足,猶太陽火光普照於地也。其脈起目內眥,交手太陽小腸之經,
受其火氣也。上額交巔,至耳上角,皆火性之炎上也。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兩旁下行,抵於腰,入循膂絡腎,蓋膀胱為腎之表,
故系連於腎,通腎中命門之氣,取其氣以歸膀胱之中,始能氣化而出小便也。
雖氣出於腎經,而其系要不可不屬之膀胱也。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以貫臀,
入胭中而止,亦借腎氣下達之也。其支者,從膊內別行下貫脾膂,下曆尻臀,
化小便通陰之器而下出也。過髀樞,循髀外下合胭中,下貫於兩踹內,
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至小指外側,交于足少陰之腎經,
亦取腎之氣可由下面升,以上化其水也。
雷公曰:請言小腸之經。
岐伯曰:小腸之經屬手太陽者,以脈起於手之小指,又得心火之氣而名之也。
夫心火屬少陰,得心火之氣,宜稱陰矣。然而心火居於內者為陰,
發於外者為陽,小腸為心之表也,故稱陽而不稱陰,且其性原眉陽,
得太陽之日氣,故亦以太陽名之。其脈上腕出踝,循臂出肘,
循履行手陽明少陽之外,與太陽膽氣相通,欲得金氣自寒,欲得木氣自生也。
交肩上,入缺盆,循肩向腋下行,當膻中而絡於心,合君相二火之氣也。
循咽下膈以抵於胃,雖火能生胃,而小腸主出不主生,何以抵胃,
蓋受胃之氣,運化精微而生糟粕,猶之生胃也。故接胃之氣,
下行任脈之外,以自歸於小腸之正宮,非小腸之屬而誰屬乎。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頰上至目銳眥,入於耳中,此亦火性炎上,
欲趨竅而出也。其支者,別循頰上頗,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
以交足太陽膀胱之經,蓋陽以趨陽之應也。
雷公曰:請言大腸之經。
岐伯曰:大腸之經名為手陽明者,以大腸職司傳化,有顯明昭著之意,陽之象也。
夫大腸屬金,宜為陰象,不屬陰而屬陽者,因其主出而不主藏也。
起於手大指次指之端,故亦以手名之。循指而入於臂,入肘上臑,
上肩下入缺盆而絡於肺,以肺之氣能包舉大腸,而大腸之系亦上絡於肺也。
大腸得肺氣而易於傳化,故其氣不能久留於膈中,而系亦下膈,
直趨大腸以安其傳化之職。夫大腸之能開能闔,腎主之,
是大腸之氣化宜通于腎,何-以大腸之系絕,不與腎會乎。
不知肺金之氣即腎中水火之氣也,腎之氣必來於肺中,
而肺中之氣既降於大腸之內,則腎之氣安有不入於大腸之中者乎。
不必更有系通腎,而後得其水火之氣,始能傳化而開合之也。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縫中,還出夾兩口吻,交於唇中之左右,
上挾鼻孔,正顯其得肺腎之氣,隨肺腎之脈而上升之征也。
陳遠公曰:十二經脈各說得詳盡,不必逐段論之。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
天老問于岐伯曰:天有六氣,化生地之五行,地有五行,化生人之五臟。
有五臟之陰,即宜有五腑之陽矣,何以臟止五,腑有七也?
岐伯曰:心包絡,腑也,性屬陰,故與臟氣相同,所以分配六腑也。
天老曰:心包絡既分配腑矣,是心包絡即臟也,何不名臟而必別之為腑耶?
岐伯曰:心包絡,非臟也。
天老曰:非臟列於臟中,毋乃不可乎?
岐伯曰:臟稱五不稱六,是不以臟予包絡也。腑稱六,不稱七,是不以腑名包絡也。
天老曰:心包絡,非臟非腑何以與三焦相合乎?
岐伯曰:包絡與三焦為表裏,二經皆有名無形,五臟有形與形相合,
包絡無形,故與無形相合也。
天老曰:三焦為孤臟,既名為臟,豈合于包絡乎?
岐伯曰:三焦雖亦稱臟,然孤而寡合,仍是腑非臟也,舍包絡之氣,實無可依,
天然配合,非勉強附會也。
天老曰:善。
雷公曰: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此天合也。
三焦與心包絡相合,恐非天合矣。
岐伯曰:包絡非臟而與三焦合者,包絡裏三焦表也。
雷公曰:三焦腑也,何分表裏乎?
岐伯曰:三焦之氣,本與腎親,親腎不合腎者,以腎有水氣也。
故不合腎而合于包絡耳。
雷公曰:包絡之火氣出於腎,三焦取火於腎,不勝取火于包絡乎。
岐伯曰:膀胱與腎為表裏,則腎之火氣必親膀胱而疏三焦矣。
包絡得腎之火氣,自成其腑,代心宣化,雖腑猶臟也。
包絡無他腑之附,得三焦之依而親,
是以三焦樂為表,包絡亦自安於裏,孤者不孤,自合者永合也。
雷公曰:善。
應龍問曰:包絡腑也,三焦亦自成腑,何以為包絡之使乎?
岐伯曰:包絡即膻中也,為心膜鬲,近于心宮,遮護君主,其位最親,其權最重,
故三焦奉令不敢後也。
應龍曰:包絡代心宣化,宜各臟腑皆奉令矣,何獨使三焦乎了?
岐伯曰:各腑皆有表裏,故不聽包絡之使,惟三焦無臟為表裏,故包絡可以使之。
應龍曰:三焦何樂為包絡使乎?
岐伯曰:包絡代心出治,腑與臟同,三焦聽使于包絡,猶聽使於心,故包絡為裏,
三焦為表,豈勉強附會哉。
應龍曰:善。
陳士鐸曰:包絡之合三焦,非無因之合也。包絡之使三焦,因其合而使;之也,然合者,仍合於心耳,非包絡之司為合也。
黄帝外经-第一卷
陰陽顛倒篇第一 ·· 順逆探原篇第二 ·· 回天生育篇第三
天人壽夭篇第四 ·· 命根養生篇第五 ·· 救母篇第六
紅鉛損益篇第七 ·· 初生微論篇第八 ·· 骨陰篇第九
黄帝外经-第二卷
媾精受妊篇第十 ·· 社生篇第十一 ·· 天厭火衰篇第十二
經脈相行篇第十三 ·· 經脈終始篇第十四 ·· 經氣本標篇第十五
臟腑闡微篇第十六 ·· 考訂經脈篇第十七 ·· 包絡配腑篇第十八
黄帝外经-第三卷
膽腑命名篇第十九 ·· 任督死生篇第二十 ·· 陰陽二蹺篇第二十一
奇恒篇第二十二 ·· 小絡篇第二十三 ·· 肺金篇第二十四
肝木篇第二十五 ·· 腎水篇第二十六 ·· 心火篇第二十七
黄帝外经-第四卷
脾土篇第二十八 ·· 胃土篇第二十九 ·· 包絡火篇第三十
三焦火篇第三十一 ·· 膽木篇第三十二 ·· 膀胱水篇第三十三
大腸金篇第三十四 ·· 小腸火篇第三十五 ·· 命門真火篇第三十六
黄帝外经-第五卷
命門經主篇第三十七 ·· 五行生克篇第三十八 ·· 小心真主篇第三十九
水不克火篇第四十 ·· 三關升降篇第四十一 ·· 表微篇第四十二
呼吸篇第四十三 ·· 脈動篇第四十四 ·· 瞳子散大篇第四十五
黄帝外经-第六卷
診原篇第四十六 ·· 精氣引血篇第四十七 ·· 天人一氣篇第四十八
地氣合人篇第四十九 ·· 三才並論篇第五十 ·· 五運六氣離合篇第五十一
六氣分門篇第五十二 ·· 六氣獨勝篇第五十三 ·· 三合篇第五十四
黄帝外经-第七卷
四時六氣異同篇第五十五 ·· 司天在泉分合篇第五十六 ·· 從化篇第五十七
冬夏火熱篇第五十八 ·· 暑火二氣篇第五十九 ·· 陰陽上下篇第六十
營衛交重篇第六十一 ·· 五臟互根篇第六十二·· 八風固本篇第六十三
黄帝外经-第八卷
八風命名篇第六十四 ·· 太乙篇第六十五 ·· 親陽親陰篇第六十六
異傳篇第六十七 ·· 傷寒知變篇第六十八 ·· 傷寒同異篇第六十九
風寒殊異篇第七十 ·· 陰寒格陽篇第七十一 ·· 溫似疫篇第七十二
黄帝外经-第九卷
補瀉陰陽篇第七十三 ·· 善養篇第七十四 ·· 亡陽亡陰篇第七十五
晝夜輕重篇第七十六 ·· 解陽解陰篇第七十七 ·· 真假疑似篇第七十八
從逆窺源篇第七十九 ·· 移寒篇第八十 ·· 寒熱舒肝篇第八十一
黄帝外经-目录篇
九卷八十一篇 ·· 关于《黃帝外經》··《外经微言》概述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