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汤解决了头热与整夜不眠
中医执业医师 宋永正
在长沙老年友善医院坐诊时,遇一特殊病人,十付药取得显著效果。
患者余娭毑,80岁,有高血压。中秋节晚上,余娭毑气血上冲晕倒在地,送省会一中医院治疗。她血小板很低,又有脑梗,医生认为不好用药。住了一个多月,收缩压始终在180一190之间,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出院后她转入长沙老年友善医院养护中心调养。
10月17日,老人主动跟护理人员提出想吃中药,养护中心于是请我出诊。
面诊获知,余娭毑每晚七八点时手心、脑袋发热,脑袋里像有大火在煮血,血像要烧开了一样,这种发热要持续到晚上12点。通晚睡不了觉。血压高,吃一片降压药没有用。我问诊了解到,她头手虽热,脚心却不热,口很干,腿脚还怕冷。她脑袋时刻都在晕,只能躺着,坐着仍晕,不敢走动,怕晕眩摔跤。脉浮大虚数。
我诊断为肝肾阴虚,阴不潜阳,龙雷之火上奔。治此病机的疾病,明末清初医学大家傅青主有个傅山引火汤名方,我依法开方如下:
熟地90克、盐巴戟天30克、麦冬20克、天冬30克、茯苓25克、五味子5克。5付。
余娭毑是高龄老人,血压高,又有脑梗,治病应更加谨慎。在开方的第三天(即10月19日),我主动回访,工作人员回复说老人手不发热了,血压在正常范围。但睡眠改善不是蛮多。这是处方对症,我让她放心吃药。
10月21日是星期五,药还只吃4付。余娭毑担心周末医生休息,不想中断吃药,又请我再次出诊。此次面诊情况是:虽然只吃4天药,但晚上手烧脑烧快速改善,由烧四五个小时改善到只烧一个小时。原来坐着都头晕,只能躺着,现在坐着不晕,还能走一走路了。但仍口苦口干厉害。老人希望下一步能快速解决失眠问题。效不更方,我让她按原方再服5付。
10月28日,总计10付药吃完,我第三次面诊时了解到,老人晚上手热脑热还是有一个小时,但不再大热,是稍微发热,不是很难受。吃中药后血压正常,收缩压稳定在120一130。原来整晚睡不着,现在可睡五六小时。原来白天很难睡,现在白天也容易睡了。头晕好很多了,但还是有。现在走动不担心摔跤了。口苦口干也还有,但也改善很多。
老人说最近要出院,希望我在头晕方面用药,考虑到她脑梗与高血压,我在原方基础上加了生牡蛎、钩藤、天麻三味镇肝熄风药。老人非常开心,说以前不知吃了多少中药,都不如这10付药有效。为便于出院后联系,她还特意记下我的手机号。
至此,对余娭毑的治疗告一段落。之所以当成一个医案来写,是想和中医爱好者一起温习傅山引火汤。
这个方出自傅青主的弟子陈士铎的《辨证录》,原方的用药为:熟地90克,巴戟天30克,茯苓15克,麦冬30克,五味子6克。
方中重用地黄。地黄又名地髓,顾名思义,是大地精髓所在,最能滋补肾阴,肾阴补足,虚火就不会上炎。
麦冬入胃心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五味子敛肺气止咳喘,入肾滋肾水固下焦,生津敛汗,安心养神。
茯苓在此方中作用特别。熟地与麦冬在此方中用量大,均滋腻之物,易生湿热,茯苓健脾可除湿气,还可引热邪从小便中走。
巴戟天在此方中非常关键,其性温,与浮越之火同气相求,引浮越之火重归原位。在诸多引火归源方剂中,肉桂与附子常被用到,为何此处不用肉桂?陈士铎的解释是,重用熟地,水趋下,火已有不得不随之势,且有茯苓前导,再加巴戟天同气相引,水火均同趋安于肾宫。他认为桂附虽引火于一时,但耗水于日后。巴戟天与桂附不同,其火不烈而持久,其质地柔润,不温不燥,既补肾阳又滋肾阴,还能益精填髓,是个阴中求阳的妙药。
引火汤的“引火”二字,指引火归元(源),是明代张景岳最早提出的,即引虚浮之火归于本源。此火,又称浮阳、浮火、虚火、阴火,也叫龙火。源,亦作元,主要指肾。肾是水火二宅,阳气之根,阴火之宅。肾中命门之火,受真阴制约藏而不露(阴平阳秘),行温煦之职。若真阴不制其阳,此火则离源而起,升腾上炎,而成龙雷之火(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故称龙雷之火)。
如用肉桂引火归源,非取温补之力,只在滋阴药中稍用几分即可。
引火汤在临床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凡虚火上浮所致的头痛、牙痛、齿浮、鼻衄、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火灼等,均可灵活运用。李可老中医尤善运用引火汤治疑难杂症,为区别脏腑内生虚火(龙雷之火)与六淫外邪实火,他还将虚火鉴别总结为五点:
1、 双膝独冷,上下温度如常,独膝盖部其冷如冰。
2、 来势暴急,如迅雷闪电,顷刻生变。外感多渐变,火不归源多突变。
3、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天人相应现象显著。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则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
4、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外感无此病象,若出现此象,按火不归源论治,误用苦寒直折则危。
5、 不渴尿多,渴喜热饮。
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调病方法、方子和观点仅供有缘者参考,如果调治过程中出现偏差,本公众号概不负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