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团队-九鱼亭
字数:3304,阅读时间:约6分钟编者按:每当提及宋代历史,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西夏本就没有立国的基础。其实宋代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多次想彻底解决西夏政权。本文要说的就是那次最接近成功的北宋“五路伐夏”之战。
宋神宗从即位以来,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富国强兵,以此为基准,谋求覆灭西夏,夺回辽国幽云十六州,力图恢复盛唐版图,重兴我大宋国威。 纵使王安石变法有诸多问题,但在熙宁、元丰年间,宋朝的国力大幅度增强,这是有目共睹的,到了公元1081年,宋朝覆灭西夏的机会终于来了。五路出兵
内乱很容易引发外患,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宋朝,也是适用于西夏。 之所以在1081年,宋神宗要举国伐夏,就是因为西夏的政局出现了裂缝。 夏毅宗李谅祚去世后,李秉常即位为皇帝,可朝政大权却牢牢把控在梁太后手中,随着李秉常逐渐长大,皇权和后权矛盾凸显,梁太后权力欲望极强,当然不可能轻易将权力交给儿子。 很明显,年轻的李秉常要夺回皇权很困难,于是他希望宋朝人能给与援助,出兵帮助他夺回皇权,除此之外,李秉常还承诺事成之后,割让黄河以南部分地区。 事实上,宋朝很早之前就在为这次战争做准备,王韶在西北苦心经营多年,为了就是最后覆灭西夏,即便很多士大夫还是对战争提出反对意见,但宋神宗的意志十分坚定,这一次,他要举全国之力,将西夏从版图上抹去。 宋军出兵五路,第一路由熙河路、秦凤路总管李宪统领,率领3万吐蕃骑兵和步骑3万,第二路鄜延路由种谔统领,共93000人,第三路由王中正统领,步骑6万人。高遵裕统领第四路环庆军,番汉步骑87000人,第五路泾原军,由将领刘昌祚率领,步骑5万人。 五路大军,兵力35万,加上民夫一共56万人,比太宗的雍熙北伐还要多15万人,换言之,这是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宋神宗将所有本钱都压在了这场战争。 五路大军有三位统帅,分别是宦官李宪、王中正,和大衙内高遵裕,名将种谔、刘昌祚虽说也单独统率一路,但要受到主帅节制。宋朝的宦官在政坛的作为比较有限,但有些宦官却是能征惯战的将领,比如此次的李宪,和后来的童贯,这一点算是宋朝的特色。 种谔是老将军种世衡的儿子,也可谓老子英雄儿好汉,强将手下无弱兵。刘昌祚同样有勇有谋,精通兵法、骑射精湛,在军中威信甚高。高遵裕是高琼的孙子,属于那种官宦子弟,也可以称作高衙内。 从开始变法以来,士大夫集团大多持反对态度,所以神宗安排了两位宦官,一位衙内作为主帅,而宋朝以文制武,种谔、刘昌祚也只能在其手下做事,很显然,宋神宗为了取得胜利,也是煞费苦心。宋军野战势如破竹
熙宁变法的效果在这场战争中凸显出来,在战争初期,宋军就像打了鸡血一般,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并在野战中多次将西夏骑兵杀得狼狈不堪。 李宪一出战,就在龛谷城大败西夏部队,并抢夺了大量粮草,之后攻下兰州,李宪所辖的熙河军团是西北军中最强的,西夏部队根本不是对手,十一月,李宪部冲上了天都山,一把火烧了西夏的皇宫。 种谔的鄜延军在米脂城外击败了梁永能八万大军,斩8000首级,夺马5000匹,先后夺取米脂、银州、夏州、盐州。 宋夏战争中,宋朝一直处于劣势,西夏骑兵很强,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战役中,宋军败得一塌糊涂。然而,在此次征伐西夏之时,宋军一改常态,不仅悍不畏死,更是在野战中杀得敌人胆战心惊。 很明显,宋军并非打不过西夏部队,宋军中从没有缺过血性,忠勇报国的将领更是数不胜数。可惜,宋军的运气时常不在线,且往往受制于中央、后方,导致功败垂成。就差一步,高遵裕下令停止进攻
刘昌祚受到高遵裕的节制,换言之,高遵裕是刘昌祚的上级。 高遵裕并非一无是处,在军中也曾屡立战功,只不过高遵裕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命不凡、刚愎自用、虚荣心太强,正是因为这一点,坏了宋军的整盘计划。 朝廷的作战计划,原本是让刘昌祚、高遵裕入境后合兵进攻,而刘昌祚进入战场后,发现环庆军没有跟上来,刘昌祚只能单独作战,当然了,泾源军很强,根本不畏惧任何挑战。 史料记载“既而环庆兵不至,刘昌祚与姚麟率本路蕃、汉兵五万独出,离夏界堪哥平十五里,遇夏人三万馀众扼磨脐隘口,不得进。” 刘昌祚所部到达磨脐隘,遭遇西夏三万大军。部分将军想要撤离东进,和环庆军汇合,遵循上级的命令。刘昌祚说道:“遇贼不击,枉道自全,是谓无次。且为客,利速战,古今所闻。公等去此,自度能免乎?” 宋军作为进攻一方,既然到了敌人地界,就不可能避免战斗,而且如果突然撤兵,敌人杀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宋军客场作战,不能拖沓,必须迅速取得胜利。 对于双方的形势,刘昌祚分析得很透彻,于是刘昌祚下令,准备迎战,盾牌手在最前方,其后是神臂弓手,再后是弓弩手,骑兵部队排在最后。 为了鼓舞士气,刘昌祚手拿两把盾牌,冲在最前面,并告诉众将士,立功者三倍奖赏。宋军闻听有重赏,顿时士气大振。 随后双方士兵冲杀在一处,在野战中,西夏骑兵的优势很明显,但在此时,宋军竟然逼得敌军节节败退,见时机成熟,刘昌祚下令,全军出击。宋军追击二十里,杀西夏大小首领数百人,斩获敌两千四百余级,取得大胜。 刘昌祚很清楚“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道理,此时宋军士气正旺,正是拿下灵州的好时候,泾源军如旋风一般,杀向灵州城。 史料记载“城未及阖,先锋夺门几入,遵裕驰遣使止之,昌祚曰:「城不足下,脱朝廷谓我争功,奈何?」命按甲勿攻。” 宋军来得太快,灵州城竟然没有关闭城门,宋军各个奋勇争先,向城内杀去,灵州是西夏重镇,如果真的硬拼,不一定能攻下来,而此时城门大开,一旦宋军攻入,灵州城即刻易手。 就在关键时刻,高遵裕的命令到了,命令泾源军停止进攻。编制上讲,刘昌祚必须服从高遵裕的命令,但兵贵神速,机会一旦错过,那就可能再也没有了,刘昌祚思量再三,固然愤懑不已,却也不敢违令,如此这般,宋军失去了攻下灵州城的最佳时机。厚道的刘昌祚
高遵裕为何要阻止刘昌祚继续进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就是了为争功,历朝历代,此种事情屡见不鲜,高遵裕作为主帅,他想将头功揽在自己手中。 高遵裕被称为高衙内,就说明这家伙是个纨绔子弟,或许有一定的能力,但品行真的难以恭维。为了争功,高遵裕不仅禁止刘昌祚攻城,还将泾源军调来帮环庆军解围。 刘昌祚即刻带数千骑兵赶到,可等到了环庆军驻地,战斗也已经结束了。高遵裕以增援缓慢为由,还想要杀了刘昌祚。毕竟刘昌祚是泾源军主将,威信很高,最后高遵裕打消了杀刘昌祚的想法,却要想夺了刘昌祚的军权,可惜,这一切都没有成功。 之后,高遵裕将泾源军缴获军粮全部拿走,自己率军进攻灵州。啪啪打脸的时刻终于到了,如果高遵裕真的能攻下灵州城,不论是泾源军还是刘昌祚,也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高遵裕的环庆军围攻灵州18天,就是攻不下来。西夏人也不可能一直被动挨打,当时已经到了冬天,温度越来越低,宋军中非战斗减员也愈发严重,随即西夏人出了损招,直接掘开黄河水,来了个水淹宋军。 从始至终,刘昌祚都在忍,作为职业军人,刘昌祚选择服从命令,哪怕被多次无礼打压,可换个思路想,就算刘昌祚不听指挥,只要他立下头功,神宗是绝对不会怪罪他的。况且宋朝有不杀官员的传统,不论文臣武将,只要不是罪大恶极,都只是换个地方做官而已,保命是没多大问题的。 宋军溃败之时,高遵裕还命令刘昌祚殿后,天寒地冻,加之粮道被截,泾源军损失惨重,于是宋军只能全线撤退。 宋朝和外敌的战争很频繁,但在战事中常常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状况。神宗朝的熙宁变法,大概是复兴北宋的最后一个机会,而元丰西征,宋朝赌上了一切。 可是,这一切努力都败在了高遵裕手里,高遵裕将这场规模巨大的战争,看做了儿戏,并将无数人的生命,当成了他升迁道路的铺路石。高遵裕错过战机,导致战争失败,换成任何一朝,八成必死无疑,可在宋朝的制度下,只是贬官了事,到了哲宗即位后,还官复原职。 大概,这就是宋朝对外战争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正所谓“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高遵裕犯错照样活得自在,就是在告诉所有人,犯错并不可怕,战败也无所谓,当然,这也不是个例,于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参考资料: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 《续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 者九鱼亭 ,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下一篇
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