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大师这首谒语,通俗讲是,佛性存在于万事万物。故,不存在红尘俗世之说,更谈不上有尘埃可染,一切都是虚空。
既然尘埃都不存在,又何须拂拭。
看似说佛,实则劝的是人。
生而为人,烦恼实多。若能学会释怀,及时放下执念,不念过往、不忧将来,从而让当下坦然轻松,却是一种高级的养生。
01
忘却即释怀,养生基本法门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所有的痴念和妄想,都是虚空,是假象,而我们却时常困于其内。
最难忘者,是为一个“情”字。无论是“因他为他憔悴死,可怜也孤衾独自”,还是“不思量,自难忘”都是挥不去的过往。
清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30岁就溘然长逝。留下数百首诗词,写尽深情,其生命,如烟花一样绚烂而短暂。
他和发妻卢氏,鹣鲽情深,旖旎温存。而卢氏的红颜早逝,就成了他的一道催命符。
“被酒莫惊春睡重,读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流传千古的句子,便是他悼念亡妻的名篇。缱绻婉转、如泣如诉……
他便是太放不下过往,忘不掉帘影碧桃里的人儿,才会深宵伫立,幽恨如泓。慢慢消磨了自己的生命。
他若肯放下执着,惜取眼前人,人生自然是另一番天地。也不会早早丢了性命,更不会被后人称为千古伤心人。
思念,有时候,就像根生锈的针,一旦扎入骨髓, 那种疼痛,弥久尖锐……
早已没有了晓风残月,却还不肯曲终人散,最终伤的,惟有自己。
其实,我们遇到的有缘人,不一定都是有份的。不是每个有缘人,都可以白头。
有的人,是生活;有的人,是怀念;还有一种人,是成长。而成长,便也是一种释怀 。
不肯释怀过往,看似忘不掉别人,实则是不肯放过自己,跟自己为难。
释怀,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挥别和忘却;学会忘却,即是养生的最基本法门。
02
放下即释怀,养生要诣
《道德经》有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弯曲得以保全,屈枉就会直伸;低陷便会充盈,凋敝陈旧便要更新;少取才能多得到,贪多则迷失。
引申之意,便是凡事不可过于执着。
有个寓言故事,一度流传很广。狗妈妈看到小狗,在大太阳下拼命转圈,就问它在干嘛?
小狗说,它的朋友跟它打赌,只要做到一件事,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而这件事,就是抓到自己的尾巴。
然而,它都忙了一上午,也没有抓到。
小狗沮丧地问妈妈,为什么,连自己身上的东西都抓不到呢?是不是再也不能拥有幸福和快乐了呢?
狗妈妈笑着告诉它,快乐与幸福,就跟自己的尾巴一样,根本就长在自己身上。你一直往前走,他就一直跟着你。
而我们,是否也是一直在追寻“自己的尾巴”呢?
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其实原本就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只需一路前行,它自然跟随,根本无需回顾抓取。
该放不放,刻意追求,往往会像小狗抓尾,徒劳无功。虽殚精竭虑,却离快乐越来越远。
而拥有,相对的就是失去;选择,相对的是舍弃。而舍弃,其实,就是释怀。
懂取舍、能放下,淡然面对新生活。于无心中找到释然;于释然中体会从容;于从容中达到养生。
养生,先养心;而养心,重在无心。也就是,不执着、不刻意、不强求;能拥有,也能舍弃。
舍弃,是为了能拾起更多;人生也正如饮茶,既要端起,也要放下。
03
重启即释怀,养生最高层
有人问弘一法师,如何看待死亡。
法师回答道:“去去就来”。
这是佛家所见生死。而道家庄子,也有相似的看法。
在《庄子·大宗师》里,有个故事。
子来病重,眼看不久于人世。子犁去看他,见他妻儿都围着他大哭,上前说道:“你们快走开,不要打搅这个马上要有大变化的人 。”
然后,冲着子来说:“伟大的造物主呀,下面又会把你变成老鼠的肝呢?还是把你变成虫子的手呢?”
子来长吐一口气,说 :“天地造化出我的生命,赋予我一个形体。我这个生命,就是要体验、穿越人生。”
“人这一生,都要经历诸多磨砺。等老了,可以悠闲安度晚年,但晚年的休息有限。”
“造物主,最后给我们的安顿叫息。死亡就是我们最大的休息。”
“他善待我生,也定会善待我死。怎么安排我来这世界,也会好好让我离开。”
说完便安静睡去,再醒来时,神清气爽、疾病全消。
这个寓言故事,说的不是轻视生命,而是如何正确对待生命。
面对生命,顺应自然规律,欢喜朴素、活在当下,从而超越生死、自在从容。
若能从心深处,把生命之旅,当成一次人世间的体验和穿越,那么,死,就是生的重启。
对死亡的超越,是生命的重启,是重生,也是生命最彻底的释然;而这种释然,便是养生的最高层级 。
结语
孔子曾告诫弟子颜回,让他学会“心斋”。
即用心、 用气息来感受这个世界。
说人的眼睛,都有外观、内观两种能力。
外观,能发现辽阔而绚丽的世界;内观,能照见深邃而全然的内心。
内心的富足和圆满,便是能让我们真正释然的根源。
不纠缠于过往,便不会有什么遗憾;
愿意放下执念,便会有舒朗的胸襟;
选择释然,拥抱新生,便是最高境界的养生之道。
※
※本文系京博国学原创,作者:梅心如樾※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