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内经临床发挥 (病证理论的临床运用)12.2.

二、《内经》关于“瘕”和“聚”的论述

(一)瘕

“瘦”作为病证名称,在古代亦是指腹中有结块之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已载有“遗积瘕”、“蛲瘕”等病。《内经》对“瘕”病虽然每有言及,但多数未明确述及其病状,如:

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三阳急为瘕。(《素问·大奇论》)(赤色由)颊下逆颧为大瘕。(《素问·刺热》)小肠移于大肠为虑(伏)痕。(《素问·气厥论》)心下急痛、溏痕泄。(《灵枢·经脉》)

肝脉……微缓为水瘕,痹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不过阳,阳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痕。(《素问·阴阳类论》)

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虾以留止,日以益大,状若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灵枢·水胀》)

从所言病证看,不少与后世所言“虚假可动”(《诸病源候论》)同,如“溏痕泄”(《难经》称为“大瘕泄”)、“虚(伏)瘕”,即为后世所称的痢疾(结肠炎)所呈现的腹中流窜攻痛病候。但《灵枢·水胀》所述之“石瘕”,则明确指出为恶血凝结而成,形状部位固定不移,按后世之例则当称为瘾积而不得称为“瘕”。可见“瘕”之与“积”,于《内经》亦无明确区别,既可指腹中因气机结聚、时聚时散的虚假结块,亦可指痰血凝结而成、固定不移的有形肿块。

(二)聚

"聚",有临时集合,时聚时散之义。《内经》把"聚"作为一种病证加以专门论述者较少,主要有如下两处:

其气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女子(色)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病,散为痛,抟为聚。(《灵枢·五色》)

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素问·骨空论》)

所言之"聚",与后世基本相同,均指腹中聚散无常而形状不定的肿块。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