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菌的大本领
太空是一个对地球生命不太友好的地方,那里寒冷黑暗,没有可供呼吸的氧气,却充满了拥有强大杀伤力的宇宙射线。科学家已经证明,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条件下,人类宇航员无法在太空中生存——他的血管会破裂,肺部气体会逃逸,短短15秒内就会失去意识,而且人体细胞内的DNA也会被宇宙射线破坏。
虽然太空环境极其恶劣,但地球上却有一种生物可以身处其中、游刃有余,它就是常常被我们视为低级生命体的细菌。科学家发现,细菌家族虽然个头微小,但生命力往往极其顽强,有的细菌喜高温,有的细菌耐酸碱,还有的细菌抗氧化。其中,有一种叫做“抗辐射奇异球菌”的细菌引起了科学家的兴趣,因为它是迄今地球上所发现的对于电离辐射、紫外线、过氧化氢和其它破坏DNA的物质最具有抵抗力的细菌,有着“地球最顽强细菌”的美誉。科学家打算将它送上太空,看看它在太空中的状态会是怎么样的。
于是,科学家培养了抗辐射奇异球菌的菌群,将其分为3份,分别放入3块铝合金面板中,合金面板被安装在了国际空间站的外墙上。如此一来,抗辐射奇异球菌就完全暴露在了太空的真空和强辐射环境之中。每过1年,科学家将3份菌群中的1份取下来,带回地球检查细菌存活情况。结果发现,这些细菌即使暴露于太空3年之久,依然能够生存下来。
团结就是力量
在没有任何保护的状态下,抗辐射奇异球菌竟然可以长时间适应太空,科学家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到的。
科学家研究了从国际空间站卸下来的菌群,发现这些细菌并不是“全身而退”,而是有着一定的死亡率,而且这些细菌改变了“菌群社区”的形态,相互凝结到了一起。原来,即使是“地球最顽强的细菌”,作为单一的个体它也无力抵抗太空射线的“摧残”。为了能够让菌群持续存活下去,这些细菌“团结”起来,形成不同厚度的“团块”。位于团块表面的细菌会被杀死,但这些死亡的细菌组成了一个保护性的外壳,将壳内的细菌保护起来。科学家根据第1、第2和第3年暴露于太空的菌群的存活数据做了计算,发现团块越大,菌群的存活率越高。据科学家估计,厚度大于1毫米的细菌团块或许能够在太空存活长达8年,而更厚的团块在太空环境下甚至能够存活15到45年。
生命起源于太空?
细菌的出色表现让一些科学家感到非常兴奋,这挑战了科学界对于地球生命起源学说的认知。
关于生命的起源,科学界长期主流的观点是,地球生命起源于地球。根据“地球起源学说”,最初的生命在原始火山热泉的“原始汤”中诞生,那里的有机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更复杂的分子,最终这些分子相互结合形成类似细菌的单细胞生命。单细胞生命又进化为更复杂的多细胞生命,进而逐渐演化成现在多样的物种。“地球起源说”表明,生命非常罕见,或许在宇宙中只发生过一次,仅出现在地球上。
然而,有一些科学家梦想着找到外星生命,他们提出了“宇宙胚种论”,即地球生命起源于太空。不需要“原始汤”的化学反应,银河系中某个未知星球的微生物(可以是细菌)就可以通过星际旅行来到地球,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进化出地球生命。同样,地球的微生物也可以旅行到其他星球,在那里引起一场蝴蝶效应。这样一来,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了。
抗辐射奇异球菌的实验,某种程度上就为“宇宙胚种论”提供了支持。设想一下,如果某一天地球被陨石击中,猛烈的冲击波有可能将细菌送入太空,后者或许就有机会漂移到另一个有水的星球——火星。不过,微生物从地球漂移到火星,少说也要上千万年的时间。所以,为了让“宇宙胚种论”显得靠谱一点,科学家还需找到生命力更加顽强的细菌才行。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