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企业在看过阿米巴经营的相关书籍之后,对这种经营方式非常的认可,模仿者日渐增多。
其中有不少的企业认为,阿米巴经营其实就是划小单元的核算管理,并没有什么秘密,可是按照自己的套路做下去之后,难题却开始接二连三的出现,最后认为阿米巴经营实在是太难效仿了,因此,不少企业又打起了退堂鼓。
其实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困惑,主要是由于,目前中国的企业对阿米巴经营,还处在一个盲人摸象的状态。
稻盛和夫反复的强调,阿米巴经营并非是世人称道的经营诀窍,如果仅仅是经营诀窍,那么学习其方法和程序就够了,但是仅仅模仿阿米巴经营的做法,并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阿米巴经营是以哲学为基础,是与公司运作的各项制度息息相关的整体经营管理系统,也就是说, 阿米巴经营需要以哲学理念的渗透为前提,回归原点经营。 经营企业会遇到种种的困惑,我们往往是被纷繁复杂的表象迷惑了双眼,当我们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的时候,不妨尝试着回归原点,我们就能够从中领悟到最朴素,最简单的真理。 什么是经营的原点?为何回归、如何回归? 稻盛和夫在他的书中曾说:我在创办公司的时候,作为一个经营者,不管愿意与否,都要对所有的情况作出判断,由于是刚成立不久的风险公司,如果判断稍有差错,公司立刻会陷入困境,我每天都为应以什么样的标准做出判断而感到烦恼;这是全球通用的普遍价值观,正由于稻盛和夫对经营一窍不通,不具备人们常说的常识,所以在判断事物的时候,只能去考虑事物的本质,不拘泥于常识,这反而让他找到了经营中最重要的原理原则。 稻盛创建的会计学基本思维方式,就是依据原理原则追求事物的本质,他不盲从地去凑合会计的常识和习惯,也不轻信一般公认的所谓事宜的会计准则,而是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有意识地去追问什么是它的本质,为什么是这样。 比如在设备折旧的问题上: 日本政府颁布陶瓷生产设备的法定折旧年限是12年,但这种陶瓷生产设备在京瓷只能用六年,稻盛就认为这样的规定不符合京瓷的事实,因此他认为就算实物上的常识是这样,根据经营和会计的原理,原则就是付税也应该去折旧,所以在京瓷,他不依照法定的使用寿命折旧,而是依据设备的物理寿命、经济寿命进行判定,确定自主使用寿命,这样做出来的报表利润才是真实的。 稻盛和夫认为:只有汗水换来的收益,才是真正的收益,这种哲学判断直接影响了他的经营决策。 上个世纪80年代,手握巨额现金的京瓷,被众多的银行劝去投资高回报的房地产行业,稻盛和夫断然拒绝,后来经济泡沫破裂,许多大公司破产亏损,信誉扫地,而稻盛和夫的企业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依然是稳健的成长着。 大家开始说,稻盛和夫有多么伟大,多么有预见性,但在稻盛和夫看来并非如此神奇,他只不过是在坚持按照自己的经营哲学,做出了一个日常的决策罢了。
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之后,我终于意识到,经营判断应该是基于做人的道理,也就是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按照孩提时代,被父母及祖辈训斥教育的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作为最基本的标准作为判断,把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标准,作为公司经营的原理原则,以此为依据对所有事情作出判断。
稻盛和夫说: “京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京瓷集团的经营基准,不是作为京瓷何为正确,更不是作为经营者的稻盛和夫个人何谓正确,而是作为人何谓正确。”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经营的 科学 ,京瓷 公司是从 京瓷 哲学作为原点 , 建立 京瓷 的经营理念 , 再建立集团的经营原则 , 和企业各个功能的经营原则,再建立经营的管理体制 , 最后才是把经营的工具和方法 。 把这样一套体系用一个扇形来展开非常的形象,1个方法可以解决1个问题,1个基准可以解决5个问题,1个原则可以解决50个问题,1个原理可以解决100个问题,而回到了原点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理念是完美的,是没有假设条件和前提条件的,而从原理到原则到基准再到方法,假设条件越来越多,前提条件也就越来越多,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具体,原理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它不会因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不同。 原则是企业内部的做人做事的原生态规则,它受个人的经验、经历、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原则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经营行为符合了原则就果断去做,不符合原则就果断的否定。 经营的原理原则,是需要每个企业家懂得的,但并不需要每个企业家都经过长时间的亲身摸索才能明确,而是能够通过学习体悟快速掌握,唯有懂得了经营的原理原则,才能摆脱教条主义。 在经营企业的时候,如果不能从原理和原则出发,仅仅从表面的数字和具体的方法层面去指导员工,就会禁锢员工的创造力,限制员工的进步,因为点对点的解决问题是一个具体方法,往往只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现实中的经营信息是瞬息万变的,至于具体每件事的方法和流程,员工可以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用心,这样不仅培养了人才,也是让员工亲身体会到经营哲学的作用,更好的贯彻哲学和经营的理念。 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应用回归原点去做决策? 举个制造业的例子: 假如有一批产品,由于质量问题导致了客户退货,公司要补发新货给客户,那么把问题产品换回来,就是一个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公司在内部重新设计产品的出厂质量标准,并按新标准把没有发出去的库存产品重新检验一遍,不良品挑出来,重新返工后再出场,就解决了一批产品的质量问题,这就是一个基准可以解决5个问题。 到了这一步,质量管理还仅仅是停留在生产运营的部门,我们需要全员、全流程的全面质量管理、研发、采购、HR甚至IT部门,也都要关注产品的质量,这就是用一个TQC的原则解决50个问题。 进一步思考,制造业有句名言,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是制造出来的,品质是设计出来的,如果我们制定一条质量原理原则,预防重于检验,那各个工序不接收、不生产和不传递不良品,就不会有不良品产生,就不会有不合格品流出公司,这就是一个原理可以解决100个问题。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回到质量管理的原点——零缺陷,建立一条零缺陷的品质理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无论是哪个部门,哪个领导,做任何有关质量的决策,要时时想到零缺陷这条质量决策的底线,其他的考虑,比如成本、效率、产量、绩效、奖金等等,通通给质量让路。 是不是每个公司都要把自己经营哲学的原点,设成做人何为正确或者敬天爱人? 我个人的理解是不一定,比如说每个专业的事业部、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原理原则,也都有自己的原点,如果每个人在思考问题和做决策的时候,都能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就回到了原点,答案就在那里非常的清晰。 稻盛和夫的经营原点是做人何谓正确,每个企业家不妨扪心自问,我做人做事的原点是什么?这个原点不一定是高大上的豪言壮语,可以是很朴素的一句话,比如我绝不做假账,就体现了诚信精神的原则,在经营中就减少了许多感性的烦恼。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END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