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精忠岳飞壮志未酬,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韩世忠气愤地责问秦桧岳飞被杀的理由和罪名,奸相秦桧回答:“莫须有!”
韩世忠忿怒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莫须有”这个回答,不太符合官方语法法理。历来一直被解读成为秦桧心虚,回答不出切实的理由和罪名,“莫须有”也被解读为“也许有”的意思。
但我认为,这个解读不正确,起码未能尽释其意。
谁都知道“莫须有”的须字是必须的意思。从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秦桧权侵朝野,杀害岳飞也是皇帝的意思,以他的阴毒和骄横,不需要在韩世忠面前有心虚的表现。
“莫须有”正确的解读,应该是“不需要有!”
这样解释可以完全符合秦桧得势气壮、气焰嚣张的嘴脸,而且这样的解释有直接威胁韩世忠之意,甚至可以等同为:“需要有吗?”的反问。
他根本就不屑于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秦桧准备对主战派痛下杀手之时,第一个目标不是岳飞,恰恰是同为“中兴四将”、主战派之一的韩世忠。
当时奸相秦桧拉拢张俊,买通韩世忠部下胡纺,让他出面诬告韩世忠的亲信耿著,以蛊惑人心、助逆谋反的罪名下狱。最终目的,是杀害韩世忠。
岳飞无意中得知耿著冤狱,马上意识到秦桧此举之意,立刻写信告知韩世忠。韩世忠大惊失色,马上求见宋高宗赵构,脱下衣服,露出满身伤痕,跪地大哭,声俱泪下地表达自己的忠心。
赵构也许是念及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曾在“苗刘兵变”中救过自己,遂出言抚慰之后,令秦桧不得以耿著案牵连韩世忠。
然而对秦桧而言,韩世忠可以不杀,但岳飞却不得不杀。秦桧也巧妙地利用了赵构对岳飞经常不时浮现的杀心。
要知道,不杀韩世忠的原因,不完全是韩世忠曾有救驾之功,梁红玉比韩世忠通晓人情世故和君王心态。劝韩世忠要时常露出贪恋富贵之意,讨要封赏,购买田地庄园、娇妾美色,让皇帝放心。
而忠勇的岳飞则不然,他几乎就是一个相对完美的人。他不贪财,不好色,胸怀大志,壮怀激烈,一心光复大好河山,驱逐鞑虏,还于旧都。
平时的赏赐都分散给予将官士卒,家中只有妻子一人,没有任何姬妾美色。如果不是高尚的情操和爱国情怀,怎能写出《满江红》那样慷慨激荡、正气凛然、让人血脉贲张的诗词。
不难看出,岳飞崇拜诸葛亮,传世的手书前后《出师表》,其中“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精神是他一生所景仰和贯彻的目标。
他高尚的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高度契合了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最高伦理道德。
杀害岳飞,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是出于皇帝的极度私心,和奸相对皇帝的别有用心的利用。
02.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从对待韩世忠的看法和行动上,不难看出,他们压根不相信有崇高理想、博大情怀、道德高尚、无私爱国的人存在于世。
也正是因为蓄谋已久,上下苟合,以及也有意图杀害韩世忠的行为上判断,秦桧的“莫须有”才不应该解释为心虚和“也许有”。
如果说“莫须有”被解读为“也许有”,则不能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不能完整地表达诠释出奸相秦桧恶名昭著、遗臭万年的原因所在。
不可思议的是,现在有很多不正常的说法,为秦桧解脱罪名,甚至是翻案。说秦桧只是为大势所趋,力主对外族称臣求和。杀害岳飞只是遵循赵构的旨意。
如果是秦桧单单是因为执行了皇帝的命令,而杀害岳飞的话,也还不至于在煌煌青史上留下如此的恶名。
当时的主和派也很多,并非都是大奸大恶,也不乏有为国家社稷着想的忠烈之士,只不过只是自己战略构想的局限而已。
区别在于,是否出于自己的一己之私,去出卖国家利益,罗织罪名,残害忠良。
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他直接影响了皇帝的方针大略。种种迹象表明,秦桧的权侵朝野的势力之大,连皇帝赵构也对其有着深深的忌惮,甚至是害怕。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秦太师死,高宗告杨郡王云:“朕今日始免得这膝裤中带匕首!”乃知高宗平日常防秦之为逆。但到这田地,匕首也如何使得!
为了防备秦桧,赵构天天上朝时,身上都要带一把匕首,听说秦桧死了,才得以解除。可见对秦桧忌惮之深,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
由此可见,更加可以诠释秦桧对韩世忠“莫须有”的解释不可能是心虚的“也许有”,而是盛气凌人、带有威胁性的“不需要有”的意思。
岳飞死后,赵构无不悲情地发出:“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感叹,也就变得不再奇怪了。
杀害岳飞,秦桧必是首恶!
03.
那么说赵构并没有杀害岳飞之心,也不符合客观逻辑。虽然秦桧在朝中有着深厚的势力,以及金国强大的背景,让他忌惮甚至害怕,但他出于一己之私,铲除岳飞的目标跟秦桧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赵构虽有恨意杀心,但从江山社稷的大局出发,却不足以让他坚定杀掉岳飞的决心。
尽管对岳飞的能力和爱国情怀深信不疑,但岳飞有很多地方让他如芒在背。比如说立储方面,岳飞出于公心的劝谏,就让他产生恨意和疑心。
他在曾经的逃亡过程中失去了生殖能力,岳飞为安天下人之心,为全力北伐打好精神上的基础,劝其早日立储,无意中揭开了他一直没有亲生太子的最大隐痛。
而对岳飞早日立储的目的,同时产生了很大的怀疑。以岳飞的军中威望和能力,如果扶持的任何一个有主战倾向的太子上位夺权,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情,让赵构产生更大的怀疑和不愉快,那就是发生在绍兴七年二月的“淮西合军”的事件,事后证明,同样被秦桧抓住并利用了机会。
统领四大军区之一的刘光世被罢解兵权,一开始赵构给予岳飞太尉的头衔,升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晋升为宣抚使,并准备将刘光世五万两千淮西军编入岳飞麾下。
岳飞大喜过望,他并不贪恋功名,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北伐。以十余万之众两路北伐,无异如虎添翼,成功在望。激动之余,岳飞向赵构呈递了详尽的北伐攻略。
然而,几千年的王朝更替,造就了太多君王畸形狭隘的心态。
赵构的先祖赵匡胤就是凭借军权,攫取了后周的皇位。对武将诸多防备的“卧榻情结”,已经深深刻入宋朝每一代皇帝的骨头里。
但与他的先祖赵匡胤不同的是,赵匡胤不管陈桥兵变或者杯酒释兵权,处理这些重大事件之时,都及其高明地遵循不流血的原则。
尤其是“靖康之变”时,金国军队攻入了皇城,使一块密置于太庙寝殿夹室之内的石碑大白于天下。这块石碑是新皇帝继位时,参拜太庙时必须启礼跪诵,永远遵守的誓词。
这个夹室,除了皇帝,其他人不得入内。因此,此前没有人知道石碑的内容。
王夫之《宋论》卷一中记载:“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1. 保全柴氏子孙;2. 不杀士大夫;3. 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
赵匡胤的子孙们,大体都算得上听话,基本没有擅杀士大夫之事。宋代十八朝,无理由杀害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兼大军区司令的高官,宋高宗赵构算是唯一的一个。
04.
岳飞的能力太过出众。岳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以一当十。参加大小战役数百次,屡战屡胜。先后收复建康、攻克襄阳六郡。率师北伐时,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秦统一六国之时,王翦率举国之兵出征,尚知道跟秦始皇要田要宅要赏赐,以消除嬴政忌防之心。而岳飞如此骄人的战绩,和不贪恋富贵,不敛财、不迷恋女色的品格,怎能让皇帝放心?
就在赵构准备将淮西军并入岳家军之时,熟知赵构心态的秦桧随之进言:如果岳飞执掌统辖两大军区的兵权,相当于天下一半的军事势力,再加上其人能力太过出众,有拥军自立、尾大不掉的危险。
秦桧的进言阻止激发了赵构的猜忌之心,改变了主意,无限期地停止了岳飞接受淮西军的工作,并派张浚做岳飞的思想疏导。
总督军张浚将岳飞召到督府,并且装出似乎根本没有发生淮西合军的事情,转弯抹角地说出,如由兵部尚书、兼都督府参谋军事吕祉或张俊、杨沂中等人统领此淮西军,就谁是否合适,询问岳飞的意见。
其实不过是以征求意见的方式,间接地告知岳飞,淮西军不打算再归其节制。
耿直的岳飞直率地回答;他们都不是合适的人选,如果处置不当,必生动乱!
张浚怫然而怒,言道:莫非除了你,他们都统制不得吗?岳飞气愤地回道:都督征求我的意见,我不敢隐瞒,岂是为了多得些兵马而已吗?
说罢二人不欢而散,淮西合军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势态的发展,果如岳飞所料。吕祉接管淮西军,与淮西军副都统制郦琼发生冲突,郦琼领四万淮西军,杀了吕祉,叛投了金国扶持的伪齐政权。
此次事件导致南宋的防御出现短暂的真空,作为四大军区之一的淮西地区,绝大部分兵力叛逃。从而也导致了岳飞如果一路北伐,势必会有很大的后顾之忧。
而后,秦桧主导了和谈,以宰相身份跪于金国使臣之前,代表国家向金国称臣,以巨额纳贡讨好金国,换取屈辱的和平。
“大宋”变成了“臣宋”……。
05.
眼见计划中的北伐无望,岳飞既气愤于宋廷的反复无常,又感觉到了赵构对自己的猜忌,遂上疏辞官,回去给亡母守孝。
赵构为此十分震怒,但鉴于岳飞的才干与威望,再三下旨抚慰,请岳飞复出。岳飞坚辞不就,赵构连请了三次。
虽然是下旨相请,但即使时隔几百年,依然不难感受到旨意中,高宗对岳飞的小心维护和隐忍的怒气。在高宗的再三催促,以及部将王贵和幕僚李若虚的劝慰之下,岳飞才重新回到军中,复掌兵权。
虽然赵构很多地方恼怒于岳飞,也曾对岳飞动了杀心,但从对岳飞超乎寻常的重用上看,如果没有秦桧的介入和策划并实施,他是不会或者很难杀害岳飞的。
高宗曾对岳飞言道:中兴之事,朕单独委托给卿一人,除张俊、韩世忠部人马不受节制外,其余诸路人马皆受卿节制!
岳飞统率的岳家军为当时民间的习惯称呼,其正式番号是行营后护军。按高宗的此项命令,除韩世忠的行营前护军和张俊的行营中护军外,其他各军,包括刘光世的行营左护军在内,也就是淮西军,都归岳飞节制。
将全国大部分兵力归于一个将帅指挥,这在深忌武人的宋朝岳飞被害的地方,是没有先例的,至少可以说明,当时准备北伐的赵构对岳飞是非常信任,并且曾经要委以重任。
淮西合军流产后,岳飞没有经过赵构同意,单方面辞掉官职,相当于犯了大忌。在赵构再三相请而不顾,又让赵构大掉颜面。但还不至于让赵构不顾一切杀掉岳飞。
为什么杀害岳飞,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就是岳飞立志要还我河山、“迎回二圣”,赵构怕二圣还朝岳飞被害的地方,导致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杀掉岳飞。
但我们再抽丝剥茧、细加考证一下,宋徽宗赵佶死于绍兴五年,金国封闭了消息,但在绍兴七年正月,金国正式通知了赵构。赵构悲愤之下,于当年二月动了北伐之心,故才有了以上“淮西合军”的事件。
绍兴十年,岳飞又一次开始北伐,收复郑州、洛阳和郾城。绍兴十一年,朱仙镇大捷后,完颜兀术已弃守开封。就在张宪对旧都开封发起攻击的路上,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由此可见,太上皇赵佶已死,才继位一年两个月,就遭金军擒获的哥哥赵恒,几次传回话来,发誓只要能回宋朝,只做一个富贵闲人,永远不跟赵构争皇位。其实就算赵恒回来,也对他构不成任何威胁。
故此虽然也有一点点这方面的因素,但大可忽略不计。害怕岳飞迎回二圣而杀掉岳飞的理由,几乎很难成立。
赵构并不愚蠢,但曾经刻骨铭心的逃亡生涯给他留下了对金国强烈的恐怖心理,主和的理由不足以让他不顾国家社稷、违背“不杀士大夫”祖训而杀掉国之柱石。只不过时常一闪而过的杀意,被秦桧激发并利用了而已。
06.
对赵构而言,上朝怀匕首防秦桧;岳飞死后“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悲叹;没有切实的罪名却违背祖训杀一个顶级大臣。
如果他是为了主和杀害岳飞,岳飞辞职后不召回就行了,没有必杀的理由。赵构力主杀害岳飞,确实是难以理解。
更重要的是,金国随时可以撕毁和约,这个发生了不止一次了。因为主和、猜忌不可能让赵构杀死一个战神级人物,国家实在是太需要岳飞了,哪怕是个贩夫走卒都会明白这个道理。
跟金国签订了合约后,赵构还要再三相请岳飞,证明他深知岳飞的重要性。而且,岳飞在最不愿意回来的时候,也听从了他的调令,证明岳飞还是忠诚听话的。
赵构主谋杀害岳飞,实在想不出任何理由。
类似种种分析,条条线索直接指向秦桧。
很多演义中,说秦桧是金国的奸细,这个已经无可稽考。但从这段历史发生的前前后后去考虑,秦桧的出发点和心理也逐渐清晰。
也是出于曾经因为自己年轻时,出使金国而被扣留的漫长艰难岁月,而产生一定程度的恨国党心态,再加上对强大的金国产生了不可战胜的恐惧,导致自己坚定的主和动机。
跟历朝历代的叛徒是一样,秦桧甚至不惜一切出卖祖国,剪除主战派,以换取万一金国占领宋朝以后,可以保全自己的荣华富贵。
综合判断,虽然是自己一家之言,但除此之外,实在想不出其他任何更加合理的理由。
这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历朝历代奸臣那么多,而史上恶名能超过秦桧的,几乎很难找出一半个。
因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最痛恨的就是不孝逆子和叛变卖国,尤其非客观原因,而是主动的卖国行为。秦桧正是在北伐前景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怂恿甚至可能是裹挟赵构,杀害了国家栋梁、民族英雄岳飞。
虽然不难推断出,谁是杀害岳飞的首恶,但最后毕竟是由赵构下旨,杀害了岳飞。不是说赵构不可恨,而应该说更加可恨的是首恶秦桧而已。
由此可见,岳飞死后,赵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的悲情感叹,才不至于让人莫名其妙。
对秦桧“莫须有”解读为“也许有”,也显得过于牵强附会,不符合逻辑。
后记 :
最后,让我们回到那个南宋以后、让历朝历代有识之士拍案痛恨、扼腕叹息的时刻,领略那一段千古之恨: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再一次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黄河以南已尽数收复。
南宋在靖康之变以后,偏安于长江以南。后岳家军在岳飞的带领下,先后从长江以北,打到黄河以南。之前北伐,收复了建康,攻克襄阳六郡,席卷了商州、虢州等长江以北地区。
这次北伐,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直逼北宋旧都开封,兵锋指处,所向披靡。
完颜兀术惧怕岳家军,不战而弃守开封,岳家军前锋张宪已经从临颖发兵空城。还于旧都,就在眼前,士气正旺,兵锋更盛。
北方四十万忠义军齐声响应,翘首以待岳家军召唤,金国朝廷也正在陷入内斗之中。北伐前景呈现出空前大好之局面。
姑且不论山西河北,按当时的局势判断,收复宋朝开国之时,未能解决的燕云十六州,也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岳飞的决心是:直捣黄龙(黄龙府位于现在的东北吉林,为金国女真族发源地)。
历史没有如果,能否成功,暂且不提。但只要稍有一点战略军事头脑的人,就会认为如此前所未有的大好战机,是多么的难得宝贵!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日之内,宋廷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师。岳飞仰天长叹:“十年之力,毁于一旦!”
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 沿途百姓闻讯拦阻在岳家军军前,哭声震野。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百姓不愿再做金国奴隶,要求随岳家军迁移。
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
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奉旨前往临安。
完颜兀术又杀回开封,整军镇压孤掌难鸣的忠义军,尽数复取了被岳家军收复的河南地区。
岳飞在回京途中得知河南军情,不禁泪如雨下、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
绍兴十一年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
深度挖掘历史,一起传播正能量。欢迎关注@逸峰角度
上一篇
vivo官方网站找回密码
下一篇
照片墙无痕挂钩怎么使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