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澄月港,是明代福建四大商港之一,位于今龙海市海澄鎮。月港位於九龍江入海处,因其港道(海澄月溪至海门島)「一水中塹,环绕如偃月」,故稱为月港。它与汉、唐時期的福州港,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清代的廈門港,并称为福建歷史上的四大商港。它与东南亞、印度支那半島以及朝鮮、琉球、日本等47个国家和地区有直接贸易往来,并以菲律宾吕宋港为中转,与欧美各国贸易,在中国外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月港弥漫着海洋文化的氛围。这里自古以来就有造船通番的习俗。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写道,"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从15世紀末期到17世纪,这里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明初,朝廷施行海禁,然而月港因天高皇帝远,所以施行不力,反倒成为了沿海对外经济贸易的中心。
月港兴起于明景泰(1450--1456年),盛于明萬曆年间(1573--1619年),衰落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終止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时厦门成立海关。
月港一名"月泉港",位于九龙江下游三角洲九龙江的出海口,今龙海海澄镇。该处江面开阔,"外通海潮,内接山涧","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故名月港。
月港附近海域,古名"圭海",盖以海口圭屿而得名。它屹立海中,乃水路入漳的门户。
月港自然条件优越,四季如春,年年平均气温21度至24度左右,它属于強潮型河口內港,潮流为往復流半日潮淺潮港。海潮由港口濠门、海滄兩峽入,流分三脉。潮汐影響仅抵芗城下游碧湖。每月初三、十八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
在月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腹地廣闊,不仅包括九龙江流域,还延伸至汀州、贛南、湘南以及闽北、浙江、江淮等地。腹內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粮食,水果明代,素有魚米花果之乡的美譽。經濟作物有甘蔗、水果,「荔枝、龙眼、柑桔、蜜柚、香蕉),木棉,烟草,茶,花生,黃麻等,馳名中外。明代的矿冶、制糖、制茶,紡織、陶瓷、造紙、造船等手工业比较发达,特別是紡織业。當時漳州的天鹅绒、漳紗、漳緞、漳绒等暢销国内外巿場。其他的如铁铜器、牙雕等手工艺品也是不可多得的外贸重要商品。
海澄至今仍保留着一些珍貴的月港遺址。現簡單介紹如下:
饷舘碼頭、路头尾码头、中胶码头、容川碼頭、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等还保留着。
晏海樓。位於海澄鎮人民路中段东側,建于明萬曆十年(1582年),眺望海防及演武操练之用。原为二层磚木結構,安八大柱,狀似八卦,故又名八卦楼明代,現在海澄人都称之为八卦楼。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重修,乾隆三年(1738年)扩建,垒石增高至三层,高6丈8尺,周圍26丈......为磚木結構,㡳层砌石,下筑壕沟可通。
海澄文庙。 又称孔子庙,位於海澄鎮豆巷村,現龙海二中校园內。建于明隆庆元年(1567年),明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民国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修葺。庙坐东北朝西南,依次為泮池,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阁。占地面积1005.53平方米。东南面为东庑、名宦祠,西北面为两庑集贤祠。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内有圣祖仁皇帝御书匾:万世師表。殿內雕刻精巧大成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各界人士大力支持下,耗資近200万元对文庙全面修缮,并在大成殿前的月台立了一尊二米多高的孔子石象。1987年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廟。建于明隆庆五年(1671年),时崇祯六年(1633年),知县梁兆阳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王作霖主持两次大修,并有五次较大规模的修建。1994年海澄鎮成立了修復城隍庙筹委會,分四期完成总体工程,总投資200多万。城隍庙为三进三殿,主体硬山式建筑,坐北朝南,广场宽敞,木雕艺术,古朴精致,典雅大方。庙堂供奉汉代忠烈人物周苛,系从福州城隍庙分灵,故海澄城隍庙挂匾为秩二品威灵公。庙里保存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竪立的兩块為清官頌德的石碑。1994年5月被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萃贤坊。位于海澄镇中山路,是明嘉靖已酉年(1549年)龙溪知县林松、縣丞刘宗用为賛誉弘治甲子科吳元,正德丁卯林浩、庚午科张贺、癸科陈英、丙子科陈令、嘉靖戊子科高宽等相继考中进士的业绩而立。为龙海市旧文物保护单位。除了上述遗址外,还有月溪桥(即西门桥),始建于明代正德初;还有闽南小刀会在海澄镇珠浦村的遗址等等,兹不赘述。
下一篇
激励的语录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