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有重开之日,人无再少之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故宫陶瓷馆宋代五大名窑单元的第二部分,就是以专为皇室烧制青釉瓷器著称的宋代官窑瓷。
据文献记载,北宋徽宗年间在汴京设窑烧造青瓷,称北宋官窑。南宋朝廷在杭州先后设立过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统称为南宋官窑。
两宋官窑前后烧造了一百余年,民间绝少流传,又屡经战乱,到明代时就已非常珍贵,明清两代都进行了大量仿制。
现在宋官窑瓷主要集中在两岸故宫里,北京故宫在1949年后进行了两次瓷器鉴定,目前确认有40余件宋官窑瓷。
台北故宫据统计有143件宋官窑瓷,但这批藏品是上世纪30年代鉴定的,其中可能混有明清的仿官釉瓷。
此外,全球其他博物馆和个人还收藏了一些零散宋官窑瓷,都算上的话现在全世界完整的宋官窑瓷约有200件。
以前北京故宫的官窑瓷都说是宋代的,现在已经全部明确为南宋官窑。陶瓷馆现展出9件官窑瓷精品,是一水儿的南宋粉青釉,有花盆、盏托、盘、洗、碗、瓶等。
虽然是南宋的,但对收藏者来说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了,因此看看标牌上一排的“南宋”和官窑”,也挺震撼的。
之所以把宋代换成了南宋,就是因为北宋官窑争议太大,据文献记载北宋在京师设立了官窑,对此现在有三种看法。
一是认为官窑设在汴梁城内,随黄河泛滥深埋地下无法找到。二是认为北宋宫廷通用汝窑瓷,清凉寺汝窑就是北宋官窑。三是认为北宋官窑是由汝窑发展来的,张公巷窑年代测定晚于清凉寺汝窑而早于南宋,因此那里就是北宋官窑。
各有各的道理,但北宋官窑瓷是什么样的,或者说传世品中哪个是北宋官窑都不好说。
据说目前只有4件琮式瓶定为北宋官窑,分别在台北故宫、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2010年北京故宫对所藏宋代官窑瓷进行光谱无损分析,同时对12件明清仿官釉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有4件宋官窑瓷的数据与明清仿官釉瓷高度接近,而1件明代仿官釉瓷却与宋官窑瓷接近。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检测的宋官窑瓷中,发现有7件釉色、器型基本一样的葵口小盘的釉面玻璃化程度与其他官窑瓷不同。
也许这就是北宋官窑吧。
不过最终把故宫里的官窑瓷明确定为南宋,还是要归功于考古。
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了南宋郊坛下官窑遗址,建国后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考古,出土了大量瓷片标本。1996年,在杭州凤凰山发现老虎洞窑遗址,目前基本认为这就是文献中的修内司官窑。
官窑粉青釉折沿洗。
这件洗折沿,深腹平底圈足,口沿镶铜鋀,足端呈酱色,外底中心留有4枚支钉痕。全器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呈大开片纹,圈足内釉色偏黄,与内外粉青釉色略有不同。
这件折沿洗曾经过无损检测,对比可知其胎、釉组成符合杭州老虎洞和郊坛下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的成分特征。由此可证这件洗是南宋官窑产品,也印证了几百年来清宫旧藏及民间传世官窑确如文献所说的为宋代官窑瓷。
中国古代传统以铜器为祭祀礼器,北宋仁宗时全改用玉器。南宋初期因财政困难,在恢复官窑的同时,改用青釉瓷器为祭祀礼器。
因此南宋官窑瓷的主要器型有除瓶、尊、洗、盘、碗外,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蠡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官窑粉青釉弦纹盘口穿带瓶。
这件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圈足两侧各开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外壁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
器身通体施粉青釉,釉层肥厚,釉质莹润,具有凝厚深沉的玉质感,布满纵横交错的大开片纹。
此瓶仿汉代铜壶式样,形体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底部的扁孔可能用于穿系礼仪绶带。
这件瓶不仅堪称南宋官窑青瓷的代表,也是南宋宫廷礼器的难得实物,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南宋官窑瓷继承了北宋对釉色之美的追求,釉层凝厚,很少施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其中粉青色为最佳,青翠淡雅之中呈天然青玉的质感。官窑粉青釉盏托。
盏托始制于东晋,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南北朝时已较为流行,唐代随饮茶之风而盛行。五代时盏腹加深,托变高,更为美观。宋代盏托式样更加繁多,托口较前代显著增高。
这件官窑粉青釉盏托内、外施粉青釉,釉色莹润,釉面有开片纹。上部敛口,托盘边沿宽大,圈足外撇,圈足上也有穿系用的雇扁孔。
盏托的造型非常别致,釉质晶莹类玉,清代宫廷旧藏的精品,存世极少。
宋代官窑瓷胎体较薄而釉层肥厚,传世品的釉面多有开片,被大片纹分割的釉面上常夹杂层层相叠的冰裂纹小开片,片纹一般呈土黄色,古人称为鳝血色。宋代官窑瓷通常无雕饰和彩绘,少数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素面上片纹粼粼,愈显高洁古雅。
官窑粉青釉弦纹瓶。
这件大瓶直口,口以下至腹渐丰,长颈垂腹圈足。口沿下凸起弦纹一道。通体施粉青色釉,釉层肥腴,美若古玉,釉面开大小不一的冰裂纹片。官窑的开片与以开片著称的哥窑有很大不同,通常官窑釉厚的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的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此瓶系仿春秋铜壶式样,造型古朴庄重,釉面粼粼如波的冰裂纹,使单调的釉面产生韵律美,自然天成,引人入胜。
现存宋代宫廷瓷器中难见大器物,这件官窑大瓶历经近千年,仍保存基本完好,实属不易,堪称传世南宋官窑青瓷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从传世品和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宋代官窑所用瓷土氧化铁含量高达3.5%~6.7%,因此胎体呈黑灰或黑褐色。
当窑内焙烧至高温时,釉层熔融垂流,使得口沿处釉层变薄,映出的胎骨呈紫褐色,而底足无釉处露出的胎骨呈铁黑色,故宋官窑瓷有紫口铁足美称。
南宋官窑粉青釉洗。
这件洗敞口,斜直腹,平底,圈足矮宽。通体施粉青色釉,纯净莹澈,足端无釉,露铁褐色胎,经烧成后的二次氧化作用,在釉层较薄的器口和未上釉的底足形成紫口铁足。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纹纵横交织,开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釉色和片纹突出,显出古朴庄重之美。
这件洗的造型非常考究,片尤其漂亮,因此深受乾隆皇帝喜爱,于是外底上又刻了一首御诗,还钤上篆体“八徴耄念”和“自疆不息”两枚闲章,看来是这位老佛爷八十以后常玩赏的心爱之物。
据文献记载,雍正时清宫里宋官窑瓷只有21件,应是元明宫廷传下来的。乾隆朝时清宫开始大力搜集各种宋瓷,经乾隆帝认定的宋官窑瓷有400多件。
弘历的文物鉴定水平一般,汝官哥钧经常弄混,明代仿官釉瓷也弄不清,所以清宫里真正的宋官窑瓷应该没那么多,但民间已很稀少了。
官窑粉青釉葵口碗。
碗的敛口呈6瓣葵花形,深弧腹圈足。碗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粉青釉,釉层凝厚,釉面呈现大小不一的开片纹,有紫口铁足特征。
这件碗上不见大开片,挺像哥窑的细密纹,对宋瓷一知半解的乾隆皇帝就认为是哥窑产品,称为百圾破,特意作了《咏哥窑葵花碗》诗,并命人镌刻在碗底。
宋官窑器物多采用垫烧工艺,一些较小的器物则仍采用支烧工艺。装烧时支钉尖接触釉面,虽有粘连但烧成后较易取下,留下支钉痕。为了不影响外观,宋代烧造宫廷用瓷的支钉都尽可能细小,被称为芝麻挣钉。
官窑粉青釉盘。
这件盘撇口,浅弧腹,圈足,满釉支烧,外底有6个支烧钉痕,中心刻一篆体“古”字,有可能是清宫造办处刻的。盘子内外施粉青釉,釉面开出非常漂亮的细碎片纹,而且露出纯正的鳝血色,配上千年的润化,真宛如一件青玉之器。
乾隆帝在位期间大量收集宋代古瓷,也大量写咏瓷诗,大概因为搜集到的宋官窑瓷比较多,写的咏官窑诗数量也最多,达到了67首,占到全部咏瓷诗的三分之一。
官窑粉青釉葵口盘。
这件盘敞口被6个缺口等分为6份,故名葵口。浅弧腹,圈足,盘内外和圈足内均施粉青釉,釉质凝厚温润,釉面呈现大小不一开片纹。盘外底有6个支烧钉痕,并镌刻乾隆帝御制诗《咏官窑葵花小盂》:
宣和陶器用功巧,修内督之奄竖伦。
设日葵花喻忠赤,师诚辈岂果其人。
明人在《长物志》中描述了对宋官窑瓷的鉴定标准,认为以粉青色为上,以冰裂、鳝血、铁足为上。按这个标准,具备粉青色、大开片、开片内有鳝鱼血色的应该是南宋官窑的上品。南宋官窑粉青釉长方花盆。
这件花盆呈长方体形。敞口,斜直腹,平底,下承以4足。口沿镶铜鎏金,底部中央开一圆形渗水孔。
内外施粉青釉,釉层较厚,釉面有浅黄色大开片纹,内底釉面起奶皮皱,这是官窑和哥窑瓷器中平底器物釉面的最主要特点之一。
花盆口部铜鎏金下有明显切割痕,局部露釉露胎,说明现存口部经过改造,盆底和四足也经过切割。底部渗水孔也是烧成后钻的,无法确定最初是否就有。
这应该是一件流传下来的官窑残器,由后人加工成了花盆。最初这是件什么器物已不可知,但古人对它肯定很上心。
也确实,根据《长物志》的标准,这件花盆在釉色、开片、片纹上都达到了极品水平,虽已残缺,但仍然是南宋官窑中的上上之器,不惜工力地要把它改造好。
上一篇
朱元璋为何杀功臣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