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为高等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三教”改革应以对接产业数字化技术变革的多方跨界合作为前提,以深度产教融合为指引,以各类可接入的数字资源为依托,以多方协同的教学创新团队为主导,以充分涵盖岗位技能特点的信息化新型教材为载体,以注重学生技能习得的教法为媒介,构建全面、系统、开源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断夯实基础、精益求精,具备适应数字化岗位要求的多维能力。
一、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是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1.构建产教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
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互联网教学资源共享方式的不断创新,以高校毕业生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师资主体较难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改变传统相对封闭的师资构成模式,可以通过打造跨背景、跨专业、跨领域、复合型的产教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具有共通技术基础、共融岗位需求的教学共同体,共同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
从师资构成来看,结合各个区域数字转型发展比较优势与区域发展特色,构建不同层级的教学创新团队,如专业(群)级—校级—省级—国家级。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要的教学项目为基石,依托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员和行业技术能手,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引入各级教学创新团队,建立由行业领先技术人才、企业专家等构成的与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紧密相关、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混编教师团队。在师资队伍结构上保障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数字化转型同向发展,促进高等职业院校能够最大程度吸收数字化融合发展技术和产业新业态、新理念、新工艺。
从教学工作流程来看,产教融合型教学创新团队将逐步打破原有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范式,以工作流程为项目导向,以工作岗位为任务驱动,基于跨界重组、能力重构的原则重新构建各个课程的师资主体。这些教学团队将共同明确教学任务的科学性、合理性与规范性。通过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产业学院、职教集团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等常态化高等职业教育工作,打造专兼岗位互通、产教流程互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完善促进教学创新团队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学团队持续发展是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路径。一是鼓励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方主体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师资团队培训平台和基地。在吸收不同专业背景、不同技能特长的专业人员进入教学创新团队的同时,进行共性化的产教双向培训,使企业专业人员掌握基本的授课技巧和教学理论体系;二是让高职院校教师能够长期深度参与“能力提升项目”,包括对接技术变革、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转化等,形成对接产业发展的常态化长效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学创新团队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综合教学资源统筹能力;三是长期开展职业院校师资提升计划,鼓励教学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对口企业挂职研修、高水平职业院校交流访学等多种形式的深度产教融合项目。多方主体应该为学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双向流动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使职业院校教师保持对行业变革的高度敏感。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创新团队的教学理念与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岗位目标尽可能一致,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与工作流程、课程体系与岗位技能、专业教材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基本与企业人员构成类似、与数字化技术发展阶段吻合,帮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具备相应岗位胜任能力及素养。
二、“电子资源+信息化新型教材”是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1.重构基于工作流程的课程体系是教材改革的起点
基于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将工作模块分拆到各门课程上,形成前后衔接、有机组合的序贯体系,这是教材改革的起点。因为现有的大部分教材以学科理论为基础,较难形成对接工作流程的闭环体系,所以在新型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坚持“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材模块与项目流程吻合”的理念,使教材既能满足职业岗位技能与行业技术标准要求,又符合职业素养与技能培养的一般规律。同时,依据工作流程的推进顺序和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要求,始终以涵盖岗位技能要求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原则确定教材内容。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围绕工作岗位胜任力这一落脚点铺开。一方面应尽可能形成企业专业技术骨干、职业院校教研课程专家、一线专任教师的多元合作模式,保证教材开发能够紧跟产业发展,及时将数字化变革中的新工艺和新业态融入教材,使教材更新的频率至少同步于实体经济中的数字化转型趋势。同时,对接国家岗位职业标准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关要求,以典型工作流程和岗位任务为模型编写各种工作手册式、活页式、融媒体式等信息化新型教材,使这样的优秀教材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作指南。
2.开发“电子资源+信息化新型教材”是教材改革的本质要义
伴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技术正全面渗透到产业经济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并以非常迅猛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模式。正因如此,开发“电子资源+信息化新型教材”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分必要。一方面,加强与教材和课程匹配的高等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根据课程进度,将与项目或任务相关的教学情境、真实典型应用案例等以电子资源的形式嵌入教材当中,学生可以通过可交互式的电子页面,获得可验证的程序输入与结果输出,从而进一步感受某项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实现路径。这类“电子资源+信息化新型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还原现实工作场景,实现沉浸式学习和体验。学生在依托教材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发现自身知识能力相对薄弱的环节,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补足和针对性训练。另一方面,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新型教材是可开源、可接入的流动式资源库,能够保持动态更新和调整,这与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岗位胜任能力的快速变化相得益彰、互相呼应。
三、构建高效教法是助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媒介
教法是促进学生技能习得的重要媒介。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产业岗位出现了多维链接性、复合型等特点,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法并不利于学生构建多维的能力体系。因此,教法改革还应着重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建设,例如,依托教学创新团队设立主要教学任务和项目,采用基于行动导向、技能本位的教学模式,将新型数字化教材的各个项目通过教学情境“抽丝剥茧”地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根据工作流程逐步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岗位细分的各项任务,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高质量产出,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对接岗位多维链接,构建以学生技能习得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最典型的特征在于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但技术技能人才各种素养和技能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实干过程中慢慢积累和提升,这也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构建以学生技能习得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特别重要的原因。一方面,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来源多样化,可以最大程度将社会各界资源引入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包括各类企业横向项目、各种技术转化孵化工程等,由“双师型”教师带领学生参与这些项目和课题,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发展规律和个人能力短板。基于工作流程与岗位职责的课程项目设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安排,能够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过程中逐步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基于岗位链接多维性的复合统筹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新型教材有了丰富的配套电子资源,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中的项目指引来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了解工作岗位的基本流程和各类知识的应用场景,教师还可以将实践演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材情境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演绎,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由教材到实践,再由实践到教材,不断内化统筹协同思维与综合管理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自主探索,并逐步完成知识的输入和技能的输出。
2.促进多方协同,构建“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
在产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多方协同的“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是落实教法改革的重要依托。一方面,推动各种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学情分析阶段充分采集学生的相关学习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研判不同类型学生的用户画像和典型行为特征,并为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和模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真正在所学习的课程中找到自身擅长的模块或领域,提高育人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覆盖面。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各类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对传统课堂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开展诸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有益探索。不断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并引导学生多层次、多环节参与以工作流程为基础的项目化教学,有效避免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搭便车”和消极应对的情况,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积累和磨炼中,成为适应产业数字化变革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卓越人才。
上一篇
三焦不通吃什么中成药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