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语文老师深知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无论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还是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知道在我们中国现在的学校里有没有上阅读课?据我所知,深圳有一个叫马小平老师精心编了一套语文阅读教材《人文素养读本》,而且还是坚持开了阅读指导课,上过一段很长的时间,学生很喜欢,但是由于家长的反对,认为他的这种做法跟当下的应试不合拍,而作罢。这个老师精心编订的阅读教材如果我们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是一本讲科学、讲人文、讲思想、讲人权、谈心灵、谈法制与自由、谈诗意、谈传统文化、谈理想的作品集。学生在阅读这样的作品之后是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与思想领地,当然老师用多少时间上,怎么上,是一个问题。
如果只是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对这些作品显然还无法很好地理解,是需要语文老师给予必要而到位的点拨,甚至有时候还可以跟学生一起品读其中那些精彩而深刻的文章。而要做到此点,按照我们大部分学校日常的语文课那种上法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马小平老师的这种阅读课虽然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也有很明确的思想引导与精神引领,但是在现实的大环境下,却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与开展。
这是现实。
而我们这些普通老师在当下这种教育环境下,该怎样以自己的方式来上阅读课,而且还要有自己的一定的想法,却又不跟学生取得考试好成绩的意愿相左,这是需要我们语文老师深入思考的。只有我们的阅读课既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扎扎实实地获得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逐步调动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也能够在平时的各次考试中一次次地证明着阅读的效应,我们的阅读课才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可能,才可能被学生接受,被家长理解。
一节阅读课,该让学生读什么书,是需要老师来把关的,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对于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可以开出书单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阅读基础提供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这是第一步,其次,还得要求学生在一节阅读课里一定要有一个阅读目标:在规定的时间里要读多少文字的作品,要能够理解作品到什么程度,自己能够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同时适当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和阅读感想;第三,建议学生在学校一节阅读课的基础上延伸到课外阅读,尽可能见缝插针地阅读,在周末最好能够安排两三小时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同时要做好阅读的记录,每天最好能够读二三十页的书,甚至更多,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当下所能够做到的。尽管很粗浅,尽管很简单,关键是如果他的这种做法能够真正被他的学生接受,他的学生又能够坚持做下去,我想阅读课设置的最初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达到了,如果部分学生能够逐渐养成了阅读习惯,这是更高一层的目的。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