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这些年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如果你去看中医,十个人有八九个都会被告知有湿气。
这并不是老中医在忽悠你,而是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真的很容易滋生湿气。
6个习惯,加重体内湿气:
1.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口味重
肠胃功能好坏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油腻、过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炎症反应。
3.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
因此,不宜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4.喝大酒
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5.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
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进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6.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注意:头部出现5种现象,是有湿气
头发:油腻
不少人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刚洗的头,刚到下午就非常的油腻,那种油腻感,自己看着都恶心。
明明刚洗完头的时候,头发飘逸的不得了,为何短短时间内就又沾黏在一起了呢?是洗头发的方法不对吗?
未必!你可能是被湿气缠上了。湿气能全面的呈现在头发上,让你的头发看起来非常的油腻。
眼睛:水肿
眼睛周边水肿可能有很多原因,比如睡前喝了太多水,有肾炎等,但也有可能只是因为你身体湿气太多了,才上行到头部,引发了眼睛水肿。
如果你每天睡醒,眼睛水肿,有黑眼圈,感觉非常疲乏,那就要高度注意了,你的湿气已经影响了你的健康。
嘴巴:苦干
晨起嘴巴又苦又干,也可能是体内有湿气的信号!
中医认为,体内湿气重,会导致水湿内阻,就会导致嘴巴又苦又干的现象,严重时还可出现口臭等现象。
舌头:肥厚
早晨照镜子的时候,可以伸出舌头来看一看,如果它变得胖胖的,很肥,导致挤压在牙齿旁,出现了裙边一样的齿痕;又或者它变得厚厚的,上面有一层明显的舌苔,那你真的是有湿气了。
如果舌苔发白,那表示你的湿寒比较重;如果舌苔发黄,则可能是湿热比较重。
脸蛋:起痘
如果你最近没有熬夜,却发现自己的脸蛋莫名暗沉,还起了痘痘,那可能是湿气在作怪!
湿气重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的失调,脸部等部位皮肤较为油腻,痘痘也就随之而来!
很多人长期反复脸上起痘,根源就在于湿气。很多湿气重的人,不仅脸上有痘痘,背上、前胸也会有很多痘痘。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痤疮!
坚持“一水二穴三食”,去除湿气一身轻松
白鼓丁薏仁茶
茶方:白鼓丁、薏苡仁、赤小豆、马齿苋、玉米须、黄实、山楂、淡竹叶
功效:祛湿排毒,调养脾胃
方解:
白鼓丁,擅长祛湿热,可泻火、利尿、除湿,改善湿热所致恶心、舌苔发黄等症。
薏苡仁,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补肺清热、可祛除风寒,排湿毒等 。
赤小豆,健脾利湿、消肿解毒,值得注意的是,要选用赤小豆,而非红小豆,切莫选错了。
马齿苋,归肝、心、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祛湿之效。
玉米须,可利水消肿、平肝利胆,凉血、泻热,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
黄实,归脾、肾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山楂,可健脾消食,有助于脾胃健康。淡竹叶,以渗湿泄热见长。
“二穴”:
1、阴陵泉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是人体的排湿大穴。
经常按揉,可排渗脾湿,健脾利水,通利三焦,快速驱除体内的脾湿。
稍微用些力点按此穴,再开始揉按,按摩5-10分钟左右。
或者,拇指指端放于此穴,先顺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再点按半分钟,至局部有酸胀感。
2、委中穴
位置:双侧膝盖后方的凹陷处。
委中穴,是十二正经中肝经、肾经、膀胱经经脉循行区域。
膀胱经,是人体大的排毒祛湿通道。
经常按揉委中穴,可有效的帮助身体进行祛湿。
把手掌搓热,来回搓擦,间断按压穴位,以局部发热、酸胀为宜。
“三食”:
1、扁豆
扁豆,一年生草本植物,嫩荚是普通蔬菜,种子扁平,为白色或紫色,它还可入中药,有祛暑、健脾等作用。
功效:健脾和中,消暑化湿。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
2、芋头
芋头,又称芋艿,口感细软,绵甜香糯,营养价值近似于土豆,又不含龙葵素,易于消化而不会引起中毒,是一种很好的碱性食物。
功效:健脾补虚;散积理;散结解毒;清热镇咳。主脾胃虚弱;纳少乏力;消渴;瘰疬;腹中癖块;肿毒;赘疣;鸡眼;疥癣;烫火伤。
3、龙眼
龙眼,又名桂圆,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及可溶性糖份。
功效: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志。主治虚劳羸弱,心悸任忡,失眠健忘,脾虚腹泻,产后浮肿,精神不振,自汗盗汗等病症。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