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旧陶瓷器的鉴定,过去的古董商仍都是凭经验、凭眼力,也就是靠目鉴。现在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新的科学技术被引入运用,如考古学的地层学、类比法;自然科学的碳14和热释光测定年代等。但至今为止,这些新的手段还无法代替人体感官。用'目鉴'鉴定古旧陶瓷,现在仍是主要的手段。
一件古旧陶瓷器上手后,究竟应该怎样来鉴定?主要应从下列几个方面来察看和思考。
看造型
不同时代生产的陶瓷器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就是时代的特点。一有些器型只在那个时代才有。其余时代就没有。也有些器型,虽然流行时期较长,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高、矮、肥、瘦会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即使是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或不同的窑口生产出来的陶瓷器,造型也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总体的概念,要记住什么时代有什么造型,什么地区、什么文化的器物有什么造型特点,或者什么着名窑口的瓷器有什么独特的造型等。这就给我们鉴定工作提供了第一步的依据。
比如我们看到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红陶尖底瓶,我们马上会想到:这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陶器。这件陶器的时代,所属文化和流行地区范围一下子就出来了。再如见到一件短流的瓷执壶,你首先判定,这应该是唐代的。这就是时代的造型特点。在鉴定时,观察一件器物的造型要认真细致。对口沿、肩部、腹部、底部、圈足乃至于于耳、柄、系、流等地方,都应仔细琢磨,切忌大而划之。有时候,器物之间造型的区别只在细微之间,不仔细鉴别,得出的结论往往会谬以千里。
2.看工艺
不同时期生产陶瓷器,使用不同的工艺技术。一般地说,时代越早,工艺水平越原始,越低下。反之就比较进步。陶瓷生产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器物成型、装烧方法,使用的燃料和烧成气氛等等。不同的工艺会给陶瓷器留下不同的特征。我们在鉴定中,就是要注意抓这些特征,做为鉴定结论的重要依据。
比如,新石器时代制陶成型,早期一般就是直接用手捏一些小件器物,大些的器物用泥条盘筑法,用手将泥块搓成泥条,层层盘筑成形,然后用手掌再内外抹平。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仰韶文化,开如出现慢轮制陶,仅用以修整器物的口沿,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才出现快轮制陶,即用陶车旋出陶器的形状。了解了这个情况。当我们在鉴定中发现用轮制的陶器,既便是它显得很原始,很古朴,你也不会把它看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去了。
另如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其瓷器生产中有个着名的装烧工艺,称覆烧,即将碗、盘一类器物口沿向下装烧,这样既节省窑位,又可使器物不变形。减少废品率。但因口沿向下,不能旋釉,故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称'芒口'.这一工艺特点。几乎对古陶瓷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但我们还应该知道,定窑使用这种装烧工艺,是到北宋中期才开始的。在此之前,仍是采用正烧的工艺,产品口沿是有釉的。掌握这一情况,我们在鉴定定窑瓷器时,就不会得出:没有芒口就不是定窑瓷器的结论。反之,没有芒口的定窑瓷器还早于有芒口的。
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在北宋的时候,烧制影青瓷器的有很多家窑口,如景德镇窑,白舍窑、繁昌窑等等。但景德镇窑北宋时烧的影青瓷器,在装烧工艺上也有一个特点,即在瓷器的底部不施釉,垫一块泥饼。出窑后,去掉垫饼,瓷器底部就有个黄黄的圆形印痕,俗称'黄记子'.这是鉴定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熟悉各个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陶瓷生产的工艺特点,掌握这些生产工艺在陶瓷器身上留下的特征,可以为鉴定工作提供极大的方便。
3.看胎釉
耿宝昌先生说:'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是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耿先生的这段话虽然是针对瓷器鉴定而言的,但对于鉴定陶器,特别是施釉的陶器,同祥是适用的。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生产的陶瓷器。因为胎、釉成份的不同,烧造的窑火(烧成气氛)不同,烧成的产品在质地上、釉色上也各不相同。我们便可以此做为鉴定的重要依据。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一般都不施釉,但由于早期窑炉简单。陶器都在氧化焰中烧造,因而全部是红陶。晚期窑炉进步,可以用还原焰烧制陶器,便出现了灰陶、黑陶。这是看陶色可以断代。此外,即便在一个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
这样,在发现此类器物时,就比较容易分清楚。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所产钧瓷在北宋时既成为贡御之品。其后历代均有烧造。鉴定时,主要也是看胎骨与釉。北宋钧瓷胎骨坚致细密,釉色多天青,蓝中带红。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而其后的钧瓷釉面上则不再有这个特征,胎也较粗松,釉色多为月白之类。明代瓷器的胎体,迎光透视呈肉红色,清以后则为青白色。
观察釉面的新旧光泽,是辨伪的一个主要依据,古旧瓷器流传于世,年深日久釉面形成一种温润的酥光,而新仿者釉面光彩刺目,有的专家称之为'贼光'.作伪者用各种手段将其晦去,又往往全部晦之,令人看过去像一个发不出汗的病人,与真品相比极不自然。
总之,鉴定古旧陶瓷器观察胎、釉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掌握各时期陶瓷器的胎釉特点,特别是一些名品的特点,鉴定中才会少出差错。
4.看纹饰
一件陶瓷器,既是生活用品,往往也是艺术品。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里,先民们制造陶器时,也未忘记给它们装饰一下。陶瓷器装饰的手段很多,有堆塑、捏塑、刻花、印花、划花、锥刺等等,不一而足。陶瓷上的这些装饰,无论从题材内容上说,或是表现手法来说,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和生活的情趣,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或那一地区的风格特点。在新石器时代前期的河姆渡文化,有一件刻着猪纹的陶钵。猪嘴尖长,反映了当时原始畜牧业已经开始出现了家畜--猪,是刚刚由野猪驯化而来。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有一件舞蹈纹彩陶钵。反映了先民们载歌载舞的欢乐景象。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舞蹈记载。
在汉以前的陶器上,大量流行云气纹,而六朝以后的陶瓷器上,是极少见云气纹。多以莲花纹为饰。这反映了人们宗教意识的变化,由早期人们信奉方仙术、道教而转变为佛教的流传。六朝青瓷中,鸡首壶的鸡首由矮小到高大,反映了时代的序列。宋代定窑的刻花、印花,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及木叶纹,都有着各自独待的风格。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层次多,布局繁密,花叶状如葫芦。这些都表现了时代的特点,在鉴别陶瓷器的纹饰时,还要注意比较同时代其它工艺品的装饰特征和风格。如铜器、漆木器、建筑、金银器、绘画、织绣等。
5.看款识
款识是以刻、画、划、印、写等方法留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或一些特殊的符号与图案,用以表明陶瓷器的窑口、时代、制作者、使用者或用途等等。表示记年的,称年款。这是古旧陶瓷器款识中最突出的一部分。除年款外,还有殿名款、堂名款、斋名款、人名款、地名款、吉祥语款、干支款、花押款、图案款等。这些款识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点,成为陶瓷器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陶器上,就有刻划符号出现,这应该是最早的款识。在战国时期的陶器上,有表明陶器制作地区和制作者姓名的款识。在汉代陶明器中,更经常发现标明器物用途的款识。如曾在六安市文物管理所见到一座汉代灰陶屋明器,屋盖顶上阳文印着'死人更衣'四个隶书字,表明该明器是死人用的厕所。瓷器上最早刻有年款的,大约是南京光华门外赵士岗出土的青瓷虎子,器身一侧釉下阴刻三国吴'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一行款识,既表明年代,又表明了制作地点和工匠姓名。宋代建窑兔毫盏底,有阴刻'供御'、'进栈'款的,说明是供奉北宋王室的器皿。元代景德镇窑烧造一种卯白釉瓷器小盏,内壁上常印有楷书'枢府'二字,说明是当时官府枢密院定烧的。
在古旧陶瓷鉴定时,我们除应知道那个时代的款识内容外,还应掌握真品款识的风格与笔法,特别是一些字的特殊写法,做为鉴定真伪的要点。
此外,鉴定中要做到综合考虑、辩证地看问题。前面所列举的古旧陶瓷鉴定的几种主要方法,互相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从多方面来综合观察,如只抓住某一两点就匆匆忙忙下结论,往往会把事情搞砸。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