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调的任正非,现在越来越火了。
网络上到处能看到他的发言,在深夜时给年轻人一剂醒神药。
而象君最近,在听完任老对上甘岭故事的描述后,红了眼。
任老哽咽着说道:“我们一定要最先将红旗插上'上甘岭’”,
一语里寄托着多少家国抱负,历史伤痛。
教科书上的“保家卫国”,是寥寥四字。
可如果拆开讲,是字字泣血的历史。
72年前的上甘岭,美军的攻势史无前例。
美军每天向上甘岭阵地发射的炮弹数万发,最多时一天达30余万发,共计发射190万枚。
炮火“轰轰轰”的声音,几乎要将人的耳朵震聋。
随手抓一把土,就可以数出32粒弹片。
小小山头被削去两米,炸成粉末落在泥地上,足足有一米厚。
在这个和平年代,许多人也许无法想象战场的惨烈,
但象君还是想聊聊——
后代人的幸福,是无数人骨埋他乡换来的结局。
他们的付出,需我们去记得。
381个弹孔见证中华民族精神高地
72年前的上甘岭战役,至今仍震惊世界,
因为无论从兵力还是装备来看,志愿军都不可能赢。
可结果是,志愿军奋战43天,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守住阵地,取得胜利。
上甘岭作为战略要地,是美军眼中的必争之地。
但从志愿军的角度来看,此处一旦失守,就意味着200公里的撤退,无论如何不可放弃此处。
时任美军指挥的范弗利特,在总统面前信誓旦旦,仅伤亡200人的情况下,拿下上甘岭。
可没想到,历时43天的上甘岭战役,成了他一生的噩梦。
▲范弗利特
一开局,美军就火力拉满。
300门火炮,30辆坦克,40架飞机,来攻的气势铺天盖地。
在平均每秒钟6发炮弹的情况下,上甘岭的天都成了黑色,四处被烟尘笼罩。
据统计,敌人对两个高地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
炮兵火力密度甚至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
第一轮,短短7天时间,上甘岭承受了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火力攻击,战斗异常惨烈。
志愿军只能白天躲入坑道,晚上再出来抢回阵地。
到了第二阶段,不甘失败的范弗里特紧急调整部署。
采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烟熏火烧、施放毒气等手段,试图将志愿军赶出坑道或封锁在坑道内。
多年后,再回忆战场上的一切,战士们将其称为“绞肉机”。
缺水、缺粮、缺弹药、缺药品,甚至缺空气。
运输物资的后勤部队,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
两万多个苹果最后只送进去一个,战士们一人一小口,轮着吃。
由于敌人对供给线的封锁,坑道内的志愿军战士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
在极端条件下,战士们不得不舔用自己的尿液来缓解口渴,还给你尿液取了个响亮的名字——
光荣茶。
▲1952年,在上甘岭战役中,坚守在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收集岩壁上的渗水。
志愿军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以突击手段出击158次,共计歼敌2000余人,并收复7处阵地。
飘扬在高地的战旗,留下381个弹孔,流淌着无数名战士的鲜血。
大家熟知的黄继光、邱少云......都是出自上甘岭一战。
此战中,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留名战斗英雄就有38位。
但烈士赴死,并不如课本上描述的壮怀激烈,战场上的死亡从来都是绝望的。
胸前被子弹打出碗大的血淋淋的洞口,皲裂的双手深深扎在黄泥地里,满是不甘。
1952年10月30日,志愿军拉开了决定性反击的序幕。
“联合国军”以100架次飞机、300余门大炮向志愿军阵地进行猛烈轰击,发射炮弹12万发。
▲战场的弹药壳
而对面的志愿军处在断水断粮14天的情况下,
始终坚守阵地,以伤亡254人的代价,歼敌1760余人。
打响了以弱胜多的光辉战绩。
此一役,我军歼灭敌军共计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人飞机270余架、坦克14辆、大炮60余门。
志愿军殊死搏斗,使上甘岭变成一道攻不破的防线。
也打出了震撼世人的上甘岭精神:为国家,为人民,血战到底。
75公里的奔袭三所里强行军
在抗美援朝时期,延续着“上甘岭精神”的战事,还有太多。
14个小时,跑72.5公里,是什么概念?
是人类徒步史的奇迹。
这场奇迹发生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三所里之战」。
志愿军超强的体力与意志力,连当时的美军都自叹弗如,将其视为神一般的存在。
成为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
彼时,战士们刚刚结束德川之战,奋战48小时。
突然收到命令前往72.5公里外的三所里,拦截正南撤北援的美军。
跑过马拉松的知道,30公里以后,身体乳酸大量堆积。
每多行一公里,拼的全是意志力,何况志愿军刚结束一场战斗。
而眼前的72.5公里,仅仅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
实际上,战士们要越过海拔1250米的长安峰,淌过冰冷的大同江。
就连下令的彭德怀也觉得,这个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
在零下30℃,夜间负重行进,
背着迫击炮的战士,扛着锅碗的后勤部队,走着走着就倒下不起,活活累死。
为了防止自己掉队,大家休息的时候索性躺在路中间,哪怕睡着了也能被踩醒。
军官都冲到前面开路,士兵们排成一长串,互相拖拽着前进。
此时,战士们已经处于疯狂状态,脑海里满是“三所里”三个字。
《朝鲜战争》一书里记载,为保证强行军速度,113师冒险在白天继续前进。
为了躲避头上盘旋的几十架美军飞机,部队一边隐藏一边赶路,
后来因为太耽误速度,大家干脆就把伪装扔了,大摇大摆走起来。
这场胆量与体力的博弈,远远超出了美军的想象。
美军两次误判,第一次以为是撤退的南朝鲜部队,第二次以为是行进的难民。
却怎么也没想到,那黑压压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数千名强行军在历时14个小时,强行72.5公里后,抵达三所里。
仅仅比美军提早5分钟,却足以牢牢锁死美军撤退的闸门。
战场的形势,也因为这5分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强行军一师两面作战,顽强阻击,使突围和北援美军相隔不到一千米,却终难会面。
成功地切断了美军支援和后援的道路。
强行军的这场奔袭,达到了人类步兵的极限,堪称历史奇迹。
通俗点来说,好比一个发着高烧的运动员,跑完马拉松,又上了拳击台,还拿了金腰带。
连美军领导人也不断惊讶于中国军人的毅力:
“黑夜既不会影响他们奔袭,也不会影响他们作战,反而给他们提供了让我们无从下手的掩护……”
美军的噩梦松骨峰之战
如果说三所里让美军见识了志愿军超强的毅力,
那么松骨峰一战,足以成为美军的噩梦。
在两方实力差距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依然在松骨峰顶住了万人师的进攻。
打响美军陆战史最大败绩,震撼联合国军队!
先来说说中国志愿军和美军的实力差距,有多悬殊?
美军开着天上飞的战机,地上跑的装甲车,手里握着当时最好的枪炮,
而志愿军却只有仿制枪。
实力天差地别。
但松骨峰不可不夺,只要把这里堵上,美军将无路可逃。
335团收到上级指令“直插松骨峰,截住敌人”后,即刻出发。
在极寒天气里,志愿军用两条腿跑赢了四只轮子,赶在了美军前抵达松骨峰。
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和美军的坦克机动化部队碰上了面。
志愿军们往毫无优势的小土坡上一趴,举着枪和炮,
对面是敌军的8辆坦克、10余门大炮,11架飞机。
战士们倒下,又站起来,站起来,又再次倒下。
腿上被炸出个大窟窿,就拿起手榴弹往血眼里一堵,就为能多拼一会儿。
志愿军摇晃着被火燃烧的身体,哪怕只能拖住一个敌人,也好。
仅一个小土包,美军就激战了40分钟。
依然攻夺不下,只能撇下百余具战败的尸体,战术性撤退。
最后,美军使出了汽油弹和燃烧弹,集中了18辆坦克,几十门大炮,32架飞机,发动了总攻。
相比之下,志愿军“手无寸铁”,几近“肉搏”。
看着战友在烈火中被活活烧死,335团抱着必死的决心扑向了敌人。
指导员杨少成握着刺刀,与高出一个头的美军贴身搏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战士张学荣在尸堆里翻出四个手榴弹,高举着冲进敌营,与敌人同归于尽。
整整六个小时,战士们徒手迎接敌军的攻击,场面血腥又壮烈。
炮火声止,烟尘未销,泥地上都是残肢断臂。
在这场战斗中,美国陆军第二师被彻底摧毁,只有不到20%的士兵逃了出来。
后来,美国人称这个地方为“印第安的笞刑场”。
彭德怀受到喜讯后,立刻签发三十八军的嘉奖令,写道:
“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38军万岁!”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亲笔起草的嘉奖令
战后,美军怎么也想不明白,
在如此悬殊的差距下,志愿军是怎么做到,仅仅用了一天,以一个连100多人的兵力,挡住了美军一个师500多人的进攻。
可中国人知道,是骨子里人性的坚毅,战胜了一切。
饿了,就捧起洞穴里的沙子和雪,一口口往下咽充饥。
累了,就掐一把身上的伤口,生生撑开将要合上的双眼。
年轻的战士不敢就这样倒下,为的就是不辱使命,不负百姓所托。
不忘来时路
战争是什么?侵略是什么?
小时候,它仅存在课本里,薄薄的几页纸,抽象的几个字。
如今,我知道,它是比电影里更残酷的,它是比书本里更具象的,
是断壁残肢,是哀鸿遍野,是血肉模糊。
▲日军空袭时,街头的幼儿
▲在战火中夷为平地的重庆
如今我们身在和平年代,离那字字泣血的历史,有一定距离。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不是课本的教习,媒体的宣传,也许这些历史将渐渐淡出许多人日常的生活。
因此,今天再次提起的本意,无非是让大家在低头赶路时,别忘了来时的坎坷。
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务必记得那漫长的战争岁月。
生逢盛世,不负盛世。
致钢铁般的身躯,致炽热的心脏,致可爱的人们。
图源网络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