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解读一下:
这条论述的是造成结胸证的一个常见的因素——“下的太早”。肯定这不是唯一的因素,中医里有“下不厌迟”的说法,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下法都属于攻伐的治法,对于人体它都有一定的损耗,如果方剂与症状能恰好相对应,这是为了治愈疾病而必须为之,比如大承气汤证,他里边结的厉害,再不让他吃就不行了;大陷胸汤本身就是一个峻下剂,你再不让他吃,怕攻伐他的正气,人很可能就要不行了。但是要吃了像有一些巴豆剂之类的,让“糜粥自养”这是为什么?就是下过以后人虚了,要有一个恢复的过程,所以说下法对人体都有一定的损耗,只是说方证相应的情况下对人体的损耗要小一些,因为人体本身就有这种偏差,对人体的副作用要小一些。但是“下之过早”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结实的程度还不够,换句话说就是方与证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所以叫“下之过早”,它就容易引起其它类型的疾病,结胸证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要如果全面的看,前边还有其它的论述,还有比如说太阳病误下了以后,反倒太阳病好了,也没有发生别的病,这种情况也有,第58条论述的就是这种。像这个我们都得客观的看,这只是可能造成这类疾病的原因之一,它有多大的必然性,谁都不能给它定一个量,这里边隐藏着好多像生理、医理、病理的一些道理,刚才咱们整个的解读过程就是想说明这么一个事。为什么阳性证下了以后会出现结胸?其中有一个必须得肯定的一个因素,就是绝对不能是可下之证,下了肯定是误治,这是其一;另外还有其它的因素存在,到第134条里就看的很明显了,它不是一般的太阳病,太阳病里边有了别的因素存在,才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做个小结:结胸证常是由下法使用过早而造成的。
第131 条的第三部分:
这一条里有好多需要我们弄清的问题。首先,在《宋本》里条文的后边有大陷胸丸的方剂及方后注。这条也是降一字格的条文,这三条应该是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但是《宋本》后边有大陷胸丸的方剂和方后注,可是《康平本》没有。这一类的情况,如果是比较版本的话,你会发现多处存在这种情况。《康平本》的一个特点是什么?除了有些方剂没有以外,比如桂枝加桂汤和新加汤,它直接就没有方剂,而且它把这个方剂隐含在方名里边,或者加个简单的说明,其它的地方所有的方剂只出现一次,这就明显的看出《伤寒论》的原貌是一个非常精简的。但是到了《宋本》这个时候这也应该说是一种进步,为了便于阅读使用,在很多重要的条文后边又重复添加了方剂,比如小柴胡汤,有关小柴胡汤的条文有好多,在《康平本》里只在一条后边附有小柴胡汤方剂,到了《宋本》里就在好几个条文后边附有小柴胡汤方剂,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它就会比较省事,使用、查阅起来也比较方便。
但是这个地方却不简单是这个问题,这儿出了什么问题呢?实际上这个地方的方剂是在第134条的后边,就是说《康平本》对应的第134条大陷胸丸本身是在那个地方的,他把那个地方大陷胸丸给删掉了,删掉了以后移到了这个地方。这一移里边隐藏了很多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个重点。它这一改,把整个一个大陷胸丸方剂给糟蹋了,咱们慢慢的一点一点再去理顺。这一改以后,就第131条的第三部分这个条文在整个书里成了唯一一个大陷胸丸证的论述了,这影响非常大。实际上这个条文应该说并不复杂,这条实际上是对顶格条文关于结胸证中大陷胸丸证的一个补充,本身这个条文不是正文,或者说本身不是论述大陷胸丸的,它不是原来的专门来论述大陷胸丸证的。原始的条文在第134条的后边,这个地方是感觉到那个地方论述的还不够全面,换句话说,这个作者感觉我在临床中还遇到过这类的情况,就做了一个补充,实际上是这么来的一个条文。但是要改成《宋本》以后,就把第134条之后那个方剂挪到这个地方来,把那个地方的方剂给删掉了,而且把条文里的方名也给删掉了,这样整个书就成了这一条是论述大陷胸丸证的唯一条文了。真正的原文对大陷胸丸证的论述,也就说最原始的论述反倒是成了没有结胸证的一种黄疸病,等学了第134条你会更清楚一些。
我们从文字内容上来看,这个条文论述的是大陷胸丸证,而且所列举的这些症状,并不是大陷胸丸证的主症,是补充的,等我们学到第134条大家就很清楚了。按说这一类的条文是补充的第134条,它应该排在第134条之后才合乎逻辑,因为它是对那条的补充嘛。为什么它会排在第134条之前呢?大家看一看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儿还有下一条基本上都不是顶格的条文,换句话说要按照皇甫谧的说法:张仲景论广汤液!顶格条文大概就是《汤液经》的内容,这些降一字格和降两字格排版的条文,分别就是张仲景论广和王叔和论广,它本身就是对正文的一个解释性的补充,尤其这个条文是最明显的。但是解释性的为什么要排在正文的前边呢?我们学的是太阳病的第三篇——下篇。我们现在看的书都是纸质的,这个书在汉朝的时候它是写在竹简上的,其实像太阳篇的上篇、中篇和下篇,包括后边这一篇,每一篇形象的说都是单独的一部书,就是单独的连在一起的一捆竹简。假设我们现在拿到一个完整的竹简,你想往中间加东西的话,竹简和竹简之间都是用绳子连起来的,想往中间加东西你得往竹简的边上写东西,写小字,这叫旁注;但是如果加内容的话,就得把它拆开了,然后再把写了内容的竹简再加进去,这恐怕是一个很麻烦的事。
从这个意义上,再回过头来看看《伤寒论》,书里好多条文都是在某一卷、某一篇的头部和尾部,常常都有添加的内容。在头部和尾部添加内容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它本身很容易拆。这是我自己在想啊,如果不做这样的解释,你做不出其它的解释来。它为什么不是正文,反倒是解释排在正文之前?这是没有道理的。另外古人它讲究整体阅读,出现这一类颠倒的排版也不算一个什么大的原则问题,所以就出现了这一类的情况。这是我自己的观点,是不是这样子呢?大家如果从史料上找到些依据那就更好了。
我们解读一下:
“结胸者”,指的就是有结胸证的基本特征,才能称之为结胸者,应该后边的条文里对结胸有明确的论述,这个地方就从略了,所以说这个条文重点是补充结胸者还可能出现哪一类的症状。
出现什么症状?“项亦强、如柔痉状”,它就是指的在结胸证的基础上如果出现后颈部僵直不适的症状,同时又有近似于“柔痉”的这种表现(“柔痉”在“痉病”里边有专门的论述),就是有汗出的那种痉病。这个地方想说什么呢?就是说如果在结胸证的基础上有这两个症状,也属于大陷胸丸证的症状范畴,所以后边说“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做个小结:症状似结胸证,同时又有项强并且如柔痉的样子,可以用下法治疗,亦用大陷胸丸。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