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正文

黄帝内针:从为母亲扎下第一根针开始

指南。

一带一路·“温暖的中医”读书会希望:

一门深入,每年只读一本书!

比如,2017年,只读针灸类的《黄帝内针》(杨真海传讲、刘力红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或者只读经方类的《拨开迷雾学中医》(王伟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医师志愿者与行业志愿者,希望能够共同辅导1000位世界各国读者(包含“零起点”基础者),实现“中医入门”的梦想。

“一带一路”读书会,还有“中医版”的内涵:

志愿者们“一带”动,中医入门“一路”通!

黄帝内针:从为母亲扎下第一根针开始(温暖的文章)

丘涌劲 广州

虽然读完《黄帝内针》三遍已有几天了,但仍迟迟未写感受。是自己运用少、参悟的不够而感受不深?还是看到较多熟悉的文字内容而缺乏惊喜感?或者兼而有之?直到想把自己的一点运用经过写下时,才感受到一些书中所言“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味道,因为要照顾到所有的程度不一的文人,作者肯定是费了不少心血的。故我们应当反反复复的咀嚼,以期尽早得其针(真)谛!

病案:母亲,55岁,约三年前右肩曾患过五十肩,经中药、针刺等治疗好转后,一直到现在右肩部还遗留一些不适。在三和书院上课期间,听取了刘力红老师讲过用针的总诀之后,偶尔也会给我母亲针灸一下,记得当时在左臀部找到一个压痛点,就用艾条灸(后来发现这是不错的方法,因为这属于内针禁针部位),结果右肩确实有反应,只是当时没有坚持治下去。

在读《黄帝内针》过程中,也给她扎过,只是当时扎完后还只是感觉好像有好转,也没具体记录下来。但每次扎的时候,右肩都是有反应的。她主要是向后活动的时候肩部前面,大约是阳明、太阴经的位置有不适,所以我根据同气相求的原则,前几次一般取她阳明、厥阴(取厥阴是因为根据书中所讲的肩周炎患者若向后运动有不适一般病在厥阴)、太阴经。

接着根据右病左治、阴阳倒换求、三焦同气原则,我在母亲左足(右病左治,本来右肩属于下焦,肩胯同属于下焦,治当取左胯,但肘膝关节以上为禁针区,故需运用下(胯)病上(踝)取)。

最后根据内针三二一路线,在左足部这三条经络中寻阿是穴(阳明-解溪、内庭、陷谷,厥阴-中封、太冲、行间,太阴-商丘、三阴交,一般都是每经一穴位,太阴有时候找不到压痛点就没针刺)下针。

当时我每下一针后我都会问我妈有啥感觉,尤其是肩部,她基本都反应有感觉,拔针后好像都反馈说有点好转。

今天主要是向后活动(右手背贴着背部向左运动)时肩部约肩髃穴(阳明)有点不适,且两食指(属阳明经)相对按压、两中指(属厥阴经)相对按压时肩部都稍有不适,所以今天锁定了阳明、厥阴两经。然后在太冲附近找到一点按压较明显处(太冲阿是穴)、解溪阿是穴、下具虚阿是穴下针。

因为母亲平时虽然吃饭吃得下,但很少有饥饿感,所以很想调一下脾胃。所以我想到了用肘膝附近的穴位调,但又想到阳明经已经有两个穴位了(此前我就认为在阳明或太阴扎了针就应该可以调到脾胃了,但又想到只有肘膝的阳明、太阴与脾胃才是更加同气,应该在肘膝再扎一针才更容易显效。

又想到书中所说人身很多处也是可以再划分三焦的,如手掌上分三焦,劳宫穴一样是中焦,一样可以调脾胃,所以我为了方便起见,就在该处附近寻找劳宫阿是穴下针,虽然针(0.18*40,也即1.5寸长,但比较细)只是进去很少,并且针倒在手掌上,但针尖没有露出来。

由于回忆起刘老师所说,针只要扎进去就可以了,不管他是东倒还是西歪,所以我也没再管了。留针45分钟后拔出,母亲反馈两食指、中指相对按压不适感减轻,肩部向后活动不适感减轻。

疑问:1、到底针扎完后跌倒了,会不会影响效果?还是说针最好能立起来才算是扎进去了?还有细针虽然刺进去没那么痛,但可能效果欠佳?

2、要是寻不到同气上的阿是穴怎么办?是否一般都能寻到阿是穴?寻不到只能说明没找准同气?经过运用四个口诀实在寻不到可以该穴正常处下针?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