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9

《素问.痹论》(一、痹症病因,命名及分类)
看教材第194页,第六节,《素问.痹论》。 这一篇是论痹症的病因、证候、分类及治疗原则,是比较系统全面论证痹证的文章,所以篇名叫做《痹论》
当然在本篇之外,《内经》的其他文章当中,也有论痹证的。对本篇有补充。换句话说,《痹论》是重要的,是《内经》里头论痹证的主要的篇章。《内经》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论述。补充了本篇的论证、论述。 咱们教材把这一篇是全文选进来了。我来读一遍。 【原文】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 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脏六腑,何气使然? 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 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凡痹之客五脏者,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 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 肾痹者,善胀, 凥 以代肿,脊以代头。 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以小便,上为清涕。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淫气忧思,痹聚在心; 淫气遗溺,痹聚在肾; 淫气乏竭,痹聚在肝; 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入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者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 歧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腑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 歧伯曰: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瘳也。 ------------------------------------------------ 现在我们串讲,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 就是问痹证是怎么产生的?
岐伯回答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这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所以中医大部分都记住这句话了。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个三种邪气相合,相杂而合,侵入人体,就可以成为痹证。 为什么叫痹呢? 它是从病机角度命名的。痹者,闭也。就是不通的意思。闭塞不通的意思。从病机的角度命名。风寒湿三气结合而侵犯人体,使得气血经脉不通畅,闭阻住了,闭住了。所以就叫痹证。 但是风寒湿三气杂至侵犯到人体,它三者各有多少? 因此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病因之中哪一种邪气多而命名。
比如说,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就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以风气为主的,这种痹证就叫做行痹。 为什么叫行痹? 是因为风的致病特点游走、善行,所以风邪为主,侵犯人体得的痹证,症状是游走不定,窜着走。尽管是也可以出现疼痛,但是今天脚踝痛,明天膝痛,上边胯痛,游走不定,然后可以关节、肢节疼痛,其疼痛一游走为特点。这是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三邪之中以寒邪为主而引起的痹证,痛,疼痛比较剧烈,这是由于寒为阴邪,其性凝敛,它阻塞气机更厉害,阻塞得越厉害,气机越不通畅,就越发的疼痛。所以,以痛为主,那是叫做痛痹。是由于寒邪为主引起的,疼痛的特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以湿邪为主而引起的痹证特点呢,是肢体沉重,重着。 着[zhuó],留着,留着在哪个地方,停留在哪那个地方而肢体沉重。不像风邪可以游走,它不游走,好像粘在那里一样,又使得肌体沉重。那是由于湿邪阻碍着气机,所以引起肢体的沉重。湿为阴邪,它也不大走窜。所以叫做着痹。
因此,行痹、痛痹、着痹,又是根据临床的主要症状来命名的,从临床主要症状命名为行痹、痛痹、着痹。但是不同的症状,是由于不同的邪气为主所导致的,比较好理解。其 @ 风气胜者为行痹, @ 寒气胜者为痛痹, @ 湿气胜者为着痹。 所以说这几行字,这句话,所有的中医都会背。我不要求你们背,你们也得记住。不然的话,那简直咱们中医水平显得也太差,基本理论也太差。这全不知道。不是说非得让谁背,不需要背也记住了。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 上面不是分三类吗?就分类而言,可以有分三类的。 三类是按风寒湿三气,病邪哪个为主,和临床主要症状表现分的类。分成行痹、痛痹和着痹。 下面又按五类,也可以分成五类。 黄帝说,其也有分成五者,分成五个病的,把痹证分成五种的,是怎么回事啊?
岐伯回答说,下面这五个是按人体的形体分的。 近年我们所说的那个五种形体。筋、骨、脉、肌、皮这五个形体。好像现在的中医书上,也常常叫五体。我们就姑且叫做“五体”吧。反正这五体和古人所说的五体不一样。古人说的五体,是头、身、四肢五体。五体投地,就是连头都趴在地上了。但是我们现在中医,反正这属于形体,筋、骨、脉、肌、皮,把这叫五体了,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五体”,特定概念就是了。
按五体那是怎么分类法呢? “以冬遇此者为骨痹,”- 冬天感受风寒湿之邪产生的痹证,这叫骨痹。因为骨属于肾而应于冬。所以冬天感受风寒湿之邪,出现的痹证叫骨痹。
“以春遇此者为筋痹,”- 春应于肝,肝主筋,所以春天感受风寒湿之邪,而得的痹证是筋痹。容易侵犯到筋。
“以夏遇此者为脉痹,”- 夏气通于心,心主血脉,所以夏季受到风寒湿之邪的侵袭,人们可以产生脉痹。邪入血脉,心主血脉嘛。
“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 至阴是指长夏,与脾气相应,脾主肌肉,所以在长夏感受风寒湿之邪,而出现的痹证,常常是肌痹。
“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秋应于肺,肺主皮毛,所以秋季感受邪气,风寒湿之邪,容易出现皮痹。
这是按形体来分,痹证可以分为五种。 @ 按病因和主要症状来分,分了三种。 (行痹、痛痹、着痹) @ 按筋骨脉肌皮这样来分,是根据季节来分的。不是根据病因分的。根据季节来划分的。因为不同的季节容易侵犯不同的部位。那是人于天地相参。这个基本道理所决定的。所以有这样一种分类法。 (骨痹、筋痹、脉痹、肌痹、皮痹)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