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234

《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二,制方法则)
下面看258页,《至真要大论》的第二段,我们在这一节所选的第二段原文,这一段原文是讲的制方法则。就是怎么制药方,配制药方有什么法则问题,就是制方法则。
【原文】 帝曰:善。方制君臣何谓也? 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歧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故曰:近者奇也,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小则二之。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
这个第一行到第二行零三个字,这样一句话在《至真要大论》原文上,它是在我们下边那段的后边的原文,而且后边还是隔起来一段的原文。我们在教材编写的时候,反正是节选,能从理解方面比较顺,所以把这样一行零三个字,调到前面来了,特别要加以说明。也就是说,这样虽然看来是我们把它摆在一起了,其实不是《至真要大论》原文同一段的文字。前面的内容我们摆在教材里头,前面这一行多字在原文当中,实际上是在后边的,特别说明一下。
"方制君臣何谓也?"- 方制就是制方,怎么样组成中药的方剂。药方是怎么制成的?而且制方当中是要有君、有臣,这样一些关系的。 “方”也就是药方,把几味药组成在一起去治疗病证的,这个就叫“药方”。 所以这个 “方”就是“药方”。 “制" 就是配制,组织。 怎么样组织、配制药方呢?药方上说有君、有臣是怎么回事呢?
“歧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歧伯回答说,主病之谓君。 “主病”,就是针对疾病主要证候的那个药。在药方当中,它就叫君药。 “君”,就是对证之主药,也就是叫君药,对证之主药叫君药。 “佐君之谓臣”,辅佐君药的这个药,来继续的对疾病进行治疗,辅佐治疗主证的那个药物,对疾病进行治疗,这个药物叫做“臣药”。 “应臣之谓使”,使药是顺应臣药、顺从臣药的药,后世解释说,所谓“引经报使”,就是引导着这个药物到达于病所,或者到达于某一经,引导着药物到达于某一经。
你看教材注释一,引证的张介宾的解释,《类经》上对这句话注释。 ([原文]:主病者,对正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主病者,对证之要药也,故谓之君,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 在组方当中,君药在《内经》说来,君药也就是一个药,两个药,一个方当中,一个药为君,个别的是有两个药味君,所以他说味数要少,但是分量要重。对证之主药。 “赖之以为主也,”- 依赖着君药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药。 “佐君者谓之臣,”- 味数稍多而分量稍轻,是以匡君之不迨也。 “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 通行向导,是引经的向导药。这是君、臣、使,后来我们在方剂学上,有个君臣佐使之说,分成四类。 在这里看来就是三类。因为他把“佐君之谓臣”,作为一类药来说。
下面具体的就是药方的分类。我们后来也把它叫做说是方剂的分类。下边这样一段。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其约,奈何?”- 这个气,因为《至真要大论》是讲的五运六气的,所以这个 “气有多少”,实际上说五运六气的六气,三阴三阳之气,三阴三阳之气就有多有少,有太过有不及。这运气有太过有不及,当然也有平气。三阴三阳又有多少之别,所以叫“气有多少”。 “病有盛衰”,这个病是和五运六气相关的,有实有虚。 “治有缓急”,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就有缓有急,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标本病传》所讲的,标本缓急治法的问题。 “方有大小”,因为治法上有标本缓急,因此在制方在,药方上,组织药方上,就有大方,有小方。 当然,大方、小方,其实就包括下边所说的这几类方子,用大小方来代称其余的几类方子。就跟我们“喜怒伤气、寒暑伤形”一样,那个“喜怒”是代指七情。“寒暑”是代表六淫之气。这个大方小方也是代指下边那个药方的分类。因为治疗有缓急,疾病有盛衰,所以方子也有大方小方。 “愿闻其约”,想听听它这个要领是什么?或者说,制方的准则是什么?“约”,要领、准则、概要。
“歧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 这个气是人身脏腑之气,脏气,有高下之不同。脏腑之气有的高、有的下,病位有的高,有的下,由于病位有高有下,所以在治疗上方子就应该不一样了。所以“气有高下”,这个气是说脏腑之气。有位高,有位下这样的区别。 “病有远近”,因为脏有高下,病就有远近。高,就是病位近,下,就是病位远。当然也有浅深问题。远近也含有浅深之意。浅的就病位近,病位深的就是所谓远。所以“病有远近”。
“证有中外,治有轻重,”- 好,全部《内经》就只有此处提出个证候的“证”来,病证的证。 “证有中外”,所以研究证。研究证,上《内经》里找去,你就找到这就够了,就这里谈到了“证”。因为证是证候,病证的证候,有在里,有在表的不同。 “治有轻重,”治疗上有的需要轻,有的需要重。治有轻重。
说来说去,太复杂了,有高下,有远近,有中外,治疗上前面说方“治有缓急”,这说治又有“轻重”,太复杂的问题。 不管多么复杂,最后告诉我们一条原则。 “适其至所为故也。”- “适”,就是适宜,就是适合。 就是根据病位的高下、远近、表里,用药采取相应的药物。或者轻,或者重。总之,是要求药的气味要达到病所。这是最根本的要求,或者说是准则。这叫“适其至所为故也”。使药物能够到达于病所为准则,适合这个病。 对,还有适合这个病。 @ 到达病所, @ 适宜这个病情。 “适其至所”为准则。
“大要曰:”- "大要",我们前面讲过,就是古医经,比《至真要大论》更早以前的医经。我们在讲病机十九条那一段的时候,也有“《大要》曰”。
“君一臣二,奇之制也;”- 一味君药,两味臣药,组成三个药,用三个药来组成的方剂,这叫“奇方”。因为是单味数组成的方。所以叫“奇方”,奇数。
“君二臣四,偶之制也;”- 两味君药,四味臣药,一共是六味药组成的药方,六味是偶数,所以这样的方剂,这样的药法,叫“偶方”。 谈到两个方了。一个“奇方”,一个“偶方”。
“君二臣三,奇之制也;”- “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这是八味药组成的方是偶方,所以叫“偶之制也”。 看来这两句话,讲的是“奇方”和“偶方”,是从药味的数来说的。同时我们在这也可以看到,君臣佐使组方里边,君药可以是一味,也可以是两味,至于臣药,佐药,相对的数量就可以多一些。
“故曰:近者奇也,远者偶之,”- “奇方”和“偶方”它的治疗特点是什么呢? 说, “近者奇也”,病位近,病所近,在表,病位浅。可以用奇方,还有病在上,病在上、病在近、病在浅,用奇方。 反之, “远者偶之”, (远者)用偶方。用双数药组成的方剂来治疗。
“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汗者,应当是指浅表之病,对不对? 用前边的话说“近者奇也”,在这不该说“汗者不以奇”,应当是汗者用奇法。 所以这个有注释,你看注释6, @ “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张琦疑“奇”“偶”二字误倒了。因为这样一句话,和前面“近者奇也,远者偶之”意思不同啦。 @ 不但两句话意思不同,从我们体会来说它也不同。偶方是比较远,奇方式比较轻轻的,易于发散,单数药,阳数,对不对?奇是阳数,偶是阴数。所以易于发散那是阳的特点,所以“近者奇之”“汗者不以偶,下者不以奇”。如果这样倒下来,看来意思就更准确。所以张琦的注释还是可从的。 @ 同时,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虽然我们现在用的就是王冰的本子,但是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他也是这么注的,“汗药不以偶方”,那不等于是说“汗者,不以偶”吗?咱们印的是“汗者不以奇”。 所以从王冰的注,以及其他医学家的见解来看,这两个字应该是互倒。可能是传抄之误。“偶”“奇”两个字互倒了。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上部之病,用补法或者用散法,用其他方法,总之是治上部之病适合用缓方。 “上”,其实也等于病位病所近,病位浅。所以可以用缓方,就可以发挥作用了。 如果是病位远,病位深,在下,用奇方,可以用药力很快到达于病所,免得经过中间那个部位的时候,药力被缓解下来,药力被减弱。所以要用急方。迅速地让那个药到达于病所。 看来这就是“缓方”和“急方”。又有两类药方了。 @ 补上治上用缓方, @ 补下治下用急方。 也就谈到了用药物的,缓味药组成的,气味和缓。 # 功用和缓的药,组成的方,缓方。可以治上部之病,治轻浅之病。 # 药物的作用剧烈,急。药物作用急的方子,可以治疗病所远,病位深的,病在下的疾病。 这是治疗上的“缓方”和“急方”的不同。
“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 @ 急方是用气味厚的药物组成的,所以作用猛烈。 @ 用气味薄的药来组方做成缓方,以治上部、轻浅部位的疾病。 这就是“缓方”和“急方”的组成特点。用气味厚制成急方,用气味薄制成缓方,来治疗病在上和病在下不同的病。 这又出现两类方子,一类是急方,一类是缓方。它们组成的药物特点以及治疗作用的特点。
“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 同前“适其至所”)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这句话是说服药的方法问题。 在服药的时候,前后是说的饭前和饭后, @ 如果是病位浅,这个时候的病,用药应该是在饭后服,病在上焦,病位浅,应该饭后服。 @ 如果是病位深,病所远,这个时候服药应该饭前服。免得吃过饭之后,再吃药,药力不容易到达于下部。 “中道气味之者”,在中间道路上就被饮食之气给阻隔住了。 所以这句话是谈到的是吃药的时间问题,跟饮食的关系问题。 我们现在治病临床上也是这样,病人也会问大夫,大夫也应该有所依据,说我在病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吃这个药,服这个药,对不对?那你总得告诉清楚。 说“病所远”,部位比较远。避免药物的气味在中道而受到阻滞。受到什么阻滞?受到饮食之气的阻滞。 所以“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那是说先吃药,后吃饮食。 “无越其制度也”,这也是一个制度。不能超越,不能越出这个常规。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平气”,就是平调气血的规则。 平,是平调, 气,这里就指的气血。 道,就是规则,准则,治则。治疗原则。 平调气血的准则,平调气血的规则,是什么呢? “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病所近的,无论你是用奇方还是用偶方,都要“制小其服”。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病所远,尽管是说,病所远,用偶方,但是病所远有时候也可以用奇方,有时候,病所远,不论你用奇方还是用偶方,都要“制大其服”。
“制大其服”“制小其服”是什么呢? 这底下说了,
“大则数少;”- 这个“大”是说用量大,不是说上边所说的那个大方。 大方是什么? @ 大方是药味多组成的方剂。叫“大方”。 @ 小方是药味少组成的方剂叫“小方”。 但是这里所说的“大”是说用量大。每一味药的用量大,不是药味多。所以说“大则数少”,用量大,但是药味的数量要少。 药味数量少而重量大是什么特点呢? 特点是作用可以力专,专一。所以量大,数量少,它就药力专一。不会被分散。
“小则数多,”- 小方,所谓的“小”,上面所说的“制小其服”的小,就正好是相反的了。用量小但是药味比较多,这是适合用于病所近的疾病。 病位比较轻浅,病位在上焦,你反而可以多用一些个药物,轻浅,当然是数量多而份量轻。作用分散一点,反正病在上,病在表,散开一点,没什么关系。 ! 如果病所深的话,你也用数量很多的药,每味药量也不大,结果反而达不到病所。
“多则九之,小则二之。”- 数量多可以用到九味药。数量小,也不能小于两味药。单味药那不叫方子,那不叫制方了吗。 所谓方,就是几味药组合一起,来起治疗作用的那叫药方。单味药其实原则上说,不叫做方。当然咱们在习惯上也有个独参汤。独参汤其实不叫做什么药方嘛。它就是单味药。所以说“多则九之,小则二之”。
是,九味药的方子已经不小了,你看《伤寒论》的方子,超过九味的就很少了。但是少则二之,最少也得二味药。那才叫做方。 当然我们现在的临床大夫不一样,有的大夫现在用药也不会超过九味,极少超过九味。一般都四五味,五六味,但也有的医生开方子,现在也不一样了,开多大的都有,开二十味,三十味,四十味,一个方子开五十味的都有,当然他把这个方子给病人开的时候,告诉你一付药吃三天,他是怎么个吃法。那就组成的数量太多了。
“奇之不去则偶之,”- 有时候用奇方治病效果不好的话,可以用偶方。或者说把偶方也加到奇方里边去。那就不是一个方,这样的方剂,当然数量就相对大了。
“是谓重方;”- 把奇方,偶方合起来一起用,这叫重方。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复方”。 两类方子搁在一起重复起来使用,所以叫重方,后世叫复方。我们现在也还有这个复方,那个复方。也是从那来的。从《内经》时代起的这样一个名字。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 奇方不去,用偶方配合起来,用复方治疗。复方治疗的时候效果还是不太好,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病情很复杂。 病情复杂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反佐的方法。所以叫“反佐以取之”。 比如说: 在你用寒药治疗热病的时候,效果不好,本来是热病,用寒药效果不好,可用一些反佐的药,加上少量的热性的药。用热药治寒证,在大队的热药之中少加点寒凉之药。作为反佐。这样的话,就避免格拒。 因为药和病的性质完全相反,病势很重,你用完全相反的药怼过去,它可产生格拒,用点相从的药,反佐药跟这个病的性质相同的药,不是现象相同,跟那性质相同的药,佐一下,这样的话,就避免格拒。引导它一下。不要呛着着来。顺从它的性质治疗,它就容易接受了。这也是一个治病的思路。 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其实有时候都需要这种方法。说就是跟你意见不一致,你就跟他硬顶,这有时候解决不了问题,顺从他一点,结果他还跟着你走了。处理疾病的时候有这种方法,叫“反佐以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这句话,这个“反佐”之意,就是所说的无论用寒热温凉之药,它都是反而从其病,这不是从其假象。这是从的数量比较少,在大队的热药当中,搁点凉药,大队的凉药之中搁点热药,没关系,不影响这个方子的本意。反而起到好的治疗效果。避免了药与病相格拒。
这一段就是讲了这样的内容。特别在治方的法则方面,有奇方,有偶方,有大方,有小方,但是这里头没有具体讲大方、小方。大方、小方我刚才说了一下,也是根据后世注家们的见解。
大方,就是说药的味数多叫大方。 小方,就是药的味数少叫小方。 缓方,就是作用缓,气味薄药物。它治疗的特点是病所近。 急方,是用气味厚组成的方剂,它治疗的特点是用于病所远。 奇方。奇数的药物组成的方。 偶方。偶数的药物组成的方。奇方偶方它们治疗也有一定的特点。 大、小、缓、急、奇、偶、重七方。所谓《内经》所说的“七方”。就是这段。《内经》讲方剂分成七方,有人说是方剂的分类,最早的分类。那就是这七方。大、小、缓、急、奇、偶、重。这一段我们就讲完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