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主题:最近有感,学干货到底是在学什么

这帖子就是我抒发下随便乱写写,没有逻辑,大家随便看看,有可能也不对,如果说的不好,请多包涵。

就说说最近的心得

你们有没有感觉到,干货越学越不会
有没有感觉过,很多东西,一看就懂,不明觉厉,一用就傻,根本不会

有没有感觉过,干货学了很多,好像明白,但写文却毫无进步?

最近我文下好多读者,一上来就谈很多东西,人物弧光、框架、节奏、人设、矛盾,头头是道,感觉特别厉害。

我有时候都想探讨一下,但后来我只要稍微和他们说一下,我就发现,其实这些'读者’更多对于这些东西的理解,是停留在'我知道’上面的。

而作者,对于一个技巧,最重要的不是“我知道”,而是“我知道什么时候使用、什么时候选择”,这才是真正的对干货的学习和理解。

比如说,一谈框架。

昨天我就看见一个帖子,说想要驾驭长篇,要多学结构,什么三幕式,什么起承转合,今天又看到另一个帖子,说十五节拍器,之类的。

但其实这些属于“知识概念”,作者学到这里没有用,你们更需要理解的是:

我为什么要使用三幕式?
两点式(触发-解决),三幕式,四幕,好莱坞经典结构,十五节拍,这些不同的结构到底会对文章有什么影响,具体怎么使用,在什么场景、什么题材、什么情况下,我使用什么框架是更好的?

而要理解这个知识点,实际上你听别人说是听不懂的,一定要写。

比如说把两点式写个100遍,既同一篇文章里,你反复使用了触发-解决,这个模式,你才能真的精准体会,这个模式对于你的整个体系而言,到底是什么影响。

能精准把握一个框架,比知道100个框架知识概念,重要很多。

有些作者,她就能用一个简单的两点式,写一篇几百万字的文。技巧不在知道得多,在会用得精。

而为什么,学会把握一个框架必须考自己写,而不是别人教呢?

因为每个人的写作体系是差别很大的,大家都是在自由组合配套技巧,然后不断调整,比如说单纯一个起承转合,那配合你个人文风,你个人的情节构造习惯,可能这个框架就需要稍微修一修,把这个框架修改到契合你的风格。

没有人能够用自己对框架的理解教别人,因为没有作者写作体系完全一样。

所以到底什么框架放在你的作品里会有什么化学反应,你必须自己写才知道。

这就像“语感”一样,小说作者最核心的区别,其实就是在语言感知能力上。

为什么有些作者,一句话平平无奇,你就觉得笔力很强,核心是她对于每个字的使用非常精准。

中国字是单字,每一个字,它背后都包含着一种“感觉”,字的自由组合和创建,就是人对于这种感觉的精准理解。

同一个位置,该放的是干净还是纯净,皓眸到底能不能使用,这都是作者的语感精准性。

而语感的培养,不是你去一个字一个字查“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培养的。

更多是,有人和你说过一个词(输入),你写过(输出),然后这个输入输出在不同场景、不同环境下重复很多次,你在多次调试中感受到,哦,干净,和纯净,到底是什么区别。

当你创造一个句子,你曾经调试过一个词越多次,你对词语的把握就越精准。

所以你会发现,每个作者的语料库是不一样的,作者的语料库,和她看过的书、周边生活环境、周边人的语言使用等等,输入输出环境,有极大影响。


所以,其实写文最重要的学习,是要去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不能直接嚼别人给你嚼碎的理性概念。

比如三幕式,最好是你去看一篇文,你自己提炼出来,你才发现,哦,文章可以这么写,这个过程里,你才知道三幕式到底具体是怎么运用的。

然后自己写,不断调适,写出一套符合自己风格的三幕式。

如果别人告诉你,你大概就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写文时候生搬硬套,也用不好。

所以干货,其实随便看看就行,别花太多时间在这种事情上,想要能用的干货,就大量阅读,阅读时候自己提炼自己思考。

别人的干货,就是给你看看,明白“哦,这个东西叫这个名字”,如果不写,永远就是看看。

写文是感性的,如果不具备归纳总结感性体验,很难通过理性逻辑去给它交出一份完美答卷。

总结就是:

多看多写,不内化的东西别硬套,会消耗对文字的热爱。

其实十五节拍器,我刚用一本文试过,试完之后的感觉就是,网文和影视剧差别很大。
网文一个人是一个团队,而影视剧它其实用画面、声音的结合。
所以十五节拍器的使用对网文就非常限制。
比如十五节拍器里,B故事开始到欢乐时光,其实这一段在电影里,你去观察,它的过度往往是这样的:
故事开始欢乐,音乐BGM欢乐,但是整个画面颜色是稳定的,人物声音是稳定的。
这样观众就不会出戏,虽然故事欢乐了,但是画面颜色和声音会让观众稳定在这个故事里。
可小说很难做到,小说的文风就是它的画面、声音,故事就是故事,直接从B过度到快乐时光,想要不跳脱,不让读者出戏,对作者的过度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
所以十五节拍器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只考虑了电影可以用画面声音过度情节,所以它的节奏安排放在小说里是一个断崖式的节奏起伏,作者必须要自己给这些断崖进行铺垫,糅合。可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时候,比如说用一个相对正剧的文风写快乐的情节,又或者说在这个断崖的节奏上构建弧度,这至少对我来说就有了一定难度,比我普通写作要难很多。

再说说个人觉得适合干货的作者类型
其实小说技巧80%的内容都在中学课本上学过了
正叙倒叙插叙循环叙事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起承转合
总分总,形散而神不散,等等
以我国学生的语文基础,从初中以后就是可以直接开始小说写作的。
而目前的干货,往往是是在扩宽你的知识概念,但是如果你自己在基础技巧都没用好的情况下,扩宽其实没太大意义。
其实3星以下,有很多是基础没有做好的。要么是没有足够能力构建情节,要么是语言能力精准度不够,要么就是对故事的欣赏能力不够。
一个情节到他手里,他就不知道怎么写才是更好的。也写不出来。
这种就是基本语感和基本情节构建能力的问题,和你要用什么框架、什么节奏、要不要设置人物弧光什么的,其实没有太关系。
小说真正的构建都是从小到大,都是小情节构成大框架。
现在本末倒置了,很多人先上框架,上节奏,然后写,最后又发现,其实节奏都按照标准来了,怎么就不好看呢。
本质就是句子写不好,情节建立不好,而句子、情节,这种实实在在的内容,都是一次次输入后,一次次输出,调试成你自己的东西。
比如说情节不会凭空而来,也不可能因为学习框架节奏构建出情节,我们目前情节基本是在一定基础上演变而来。
比如说《琅琊榜》以及某些古言金榜将军类复仇作品,基本是在岳飞传、杨家将等经典上进行的演变;
女扮男装内作品,逃不开祝英台、女驸马等戏剧基础;
宫廷斗争,也往往和哈姆雷特、雷雨、古代斗争史实息息相关。
如果只看古代作品的人,你让她写现言,她就感觉没什么东西写一样。
你让一个只看现言、只关注现代的人写古代,她同样觉得不知道写什么。

所以我一直觉得,干货就是适合大概3星到5星之间,有一定输入输出量,对作品有一个基本领悟,进入了一定迷茫期的人,要么去拓宽知识广度,要么去对自己已经感悟的东西有一个总结。
在输入输出量不够的时候,训练框架节奏这些外在东西,意义不大。
当然这是我一家之言,大家根据自己状态不同酌情考虑。

你可能想看:

上一篇
那年,我十八岁

下一篇
春 天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