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祖望:现代中医耳鼻喉科之父
干祖望(1912年9月—2015年7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张堰镇(现属上海市)。
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学家,中医现代耳鼻喉学科奠基人之一。
干老学验俱丰,擅治耳鼻喉科、口腔科等疑难杂病,他首创中医耳鼻喉科“中介”学说,脱“三因”窠臼;倡“四诊”为“五诊”,调整“八纲”为“十纲”,发现了“喉源性咳嗽”和“多涕症”两个新病种。
在中医耳鼻喉科理论与临床的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敏性鼻炎的诊治经验
过敏性鼻炎临床上分为常年性(持续性)和季节性(间歇性)两种。
其症状表现为阵发性鼻塞,继之连续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很快出现鼻腔阻塞不通,流出大量清水样鼻涕,不能控制,嗅觉暂时性迟钝或丧失。
局部检查:双侧下鼻甲肥大水肿,鼻黏膜大多苍白,或充血,或黯红,鼻腔内有较多水样或稀薄黏性鼻涕,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中医称本病为鼽涕或鼻鼽。
干老将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肺寒:肺为恶寒之脏,寒邪袭肺,经络壅塞,金叩乃鸣,而多鼽嚏。
●肺热:鼻为肺窍,痒为火化,火乘肺金,故鼻中奇痒而气喷于声。
●气虚: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难御微细之邪,乃使肺金受叩而鸣。
●阳虚:肾阳不足,难以温养于肺,肺则虚冷自怯,易致寒邪侵袭,促发本病。
治疗亦分为以下4型:
●肺气虚寒:大多发作于冬春季节或季节交换时际,遇寒、遇风便发,亦多发作于早晨起床之际,鼻痒多嚏,涕多而清稀如水,检查见鼻黏膜苍白水肿,舌苔薄白,脉细。治宜温肺祛寒。方选温肺止流丹、桂枝汤等。药如党参10g、桂枝6g、白芍10g、甘草3g、大枣3枚、蝉蜕3g、徐长卿10g、细辛3g、白芷6g、荜茇10g、荜澄茄10g。
●肺经郁热:多发于夏秋季节,常因接触煤气、油烟、香烟、热气等而发作,对寒冷、冷风等刺激反不敏感,见鼻痒狂嚏不止,涕色呈淡黄色,易于衄血,鼻黏膜充血干燥,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治宜清肺泄热。方选清肺脱敏汤。药用桑白皮10g、黄芩5g、山栀10g、马兜铃10g以清肺泄热,紫草10g、茜草10g、墨旱莲10g以凉血脱敏。鼻衄者,加生地10g、丹皮6g、侧柏叶10g;涕多色黄者,加鱼腥草10g。
●肺卫虚弱,清阳不升:喷嚏频频发作,但每次嚏数不多,清涕较多,鼻塞严重而持久,鼻黏膜淡红或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细,平时易于感冒。治宜补肺固卫,益气升阳。方选玉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典型处方如黄芪10g、白术10g、防风6g、党参10g、茯苓10g、山药10g、五味子10g、乌梅10g、蝉蜕3g、甘草3g、柴胡3g。
●肾阳不足:病程较长,冬季发作严重,伴有畏寒、神疲、腰酸膝冷,四肢不温,小便清而频,大便溏薄,发作时鼻涕如清水,量奇多,鼻黏膜苍白无华,舌质淡,脉沉细。治宜补肾温阳。方选附桂八味汤或右归饮。药如附片5g、肉桂3g、白芷6g、细辛3g、菟丝子10g、山药10g、熟地10g、诃子肉10g、辛夷10g、甘草3g。亦可加入蝉蜕、徐长卿以助脱敏,清涕多而不敛者可加用缩泉丸,药如益智仁10g、乌药10g、山药10g。临床上常遇到十分顽固的过敏性鼻炎,屡治无效,干老仿效铃医取截法,方取截敏蜜梅汤,用药乌梅12g、防风12g、柴胡12g、五味子12g、甘草8g。浓煎,分2次进服,每次药中加入蜂蜜15~30g。用于久治不效的顽固性过敏性鼻炎或血管运动性鼻炎。
医案举隅
陈某,男,45岁。初诊:1995年11月14日。
鼻病7年,发病之初,鼻涕量奇多,偶为黄色。
2年之后,诸症加重,增添鼻痒而狂嚏。嚏后清涕滂沱。
日必所作,之后不在。嚏后涕量也很多。
平躺时多逆吸倒流从咽部流出。
晨最为严重。上午8点以后可以缓解。至于狂嚏,依然不减当初。
平卧之后,在下侧之耳,有客观性耳鸣。一贯易感冒。
检查:鼻黏膜偏于淡白。中隔左右两嵴突,右下甲肥大。舌薄苔,脉细。
处方:
黄芪10g,防风6g,白术6g,
干地龙10g,蝉衣3g,桂枝3g,
白芍6g,诃子肉10g,石榴皮10g,
甘草3g,7剂煎服。
二诊:1995年11月24日。
药进10剂,涕量减少,黄者更少。
狂嚏鼻痒,亦减少1/3,唯通气仍然失畅,无改善可言。
检查:鼻黏膜偏淡白,两下甲水肿,右腔有浆液性分泌物潴积。
舌薄苔,脉细。
处方:
黄芪12g,白术6g,防风6g,
干地龙10g,桂枝3g,诃子肉10g,
红花6g,桃仁10g,茺蔚子10g,
甘草3g,7剂煎服。
三诊:1995年12月8日。
上方又进2周(14剂),鼻塞稍稍缓解。
涕量减少方面变化不大。
耳鸣消失,在此时间中没有过感冒。狂嚏还有一些。
检查:鼻黏膜已红润正常。舌薄苔,脉细。
处方:
红花6g,桃仁10g,五灵脂10g,
归尾10g,赤芍6g,五味子10g,
干地龙10g,石榴皮10g,诃子肉10g,
路路通10g,7剂煎服。
四诊:1996年5月17日。
时隔数月,出差未能复诊。
清涕仍然,一无敛迹。通气尚可,鼻咽腔潴涕依然。
痰中多时未见血丝。
过敏之嚏已少,偶然尚可一作。脾胃一受轻凉,即隐痛。
检查:咽后壁污红,充血。鼻(-)。舌薄苔,脉细。
处方:
党参10g,白术6g,茯苓6g,
山药10g,白扁豆10g,益智仁10g,
乌药6g,焦米仁10g,陈皮6g,甘草3g,7剂煎服。
五诊:1996年6月7日。
涕量减少一些,鼻咽腔滞涕仍难消除。
鼻痒多嚏已改善。肠胃等刻下很正常。
检查:咽(-),鼻(-),鼻咽腔(-)。舌薄苔,脉细。
处方: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
陈皮6g,半夏6g,山药10g,
乌药6g,益智仁10g,鱼腥草10g,
甘草3g,7剂煎服。
六诊:1996年8月27日。
时隔80天,药进14剂。
鼻痒狂嚏,改善不多,涕量较多,色白质稀。
检查:鼻咽(-)。舌薄苔。脉平。
处方:
党参10g,白术6g,茯苓10g,
陈皮6g,半夏6g,山药10g,
乌药6g,益智仁10g,百合10g,
甘草3g,7剂煎服。
七诊:1997年2月8日。
久病鼻恙,久治之下,仅仅获得改善。
所幸者主病,作痒、狂嚏,兼症消化不良,基本俱告消失。
刻下所苦为鼻咽部分泌物奇多,不稀亦不稠。
平卧之际,下侧鼻腔呼吸不畅。
检查:鼻腔正常,前庭稍有充血。舌薄腻微糙苔,脉细。
处方:
升麻3g,党参10g,白术6g,
茯苓10g,山药10g,陈皮6g,
白扁豆10g,黄芪10g,桔梗6g,
甘草3g,7剂煎服。
临证思考
肺开窍于鼻,鼻病可从肺论治。本案患者鼻病7年,日久不愈,久病肺气虚则藩篱不固,故稍一刺激,即狂嚏连连,故干老治疗以益肺固卫,和营敛涕为主。方中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石榴皮、诃子肉收涩敛涕,配以地龙、蝉衣增强抗过敏作用。二诊时诸症较前减轻,唯鼻塞不通。干老未用辛夷等通窍药,而以原方加化瘀活血之药,方仿补阳还五汤。久病必致气虚,气虚推动无力则血瘀,血不利则为水,故见患者鼻黏膜偏淡白,两下甲水肿,清涕量多。三诊疗效尚可,原方深入,并以化瘀为主。四诊之时患者清涕仍见,咽后壁污红,充血,而脾胃受凉则痛,为寒热兼加之象,用药较为棘手,药偏温则助热生火,偏凉则伤及脾胃,干老从健脾论治,脾运化周身水湿,脾气健旺则津液得化,方从参苓白术散化裁,又加缩泉丸温肾敛涕,后三诊皆以此方为主加减。七诊患者诉平卧之际下侧鼻腔呼吸不畅,故加桔梗、升麻,取升清通窍之法。
通过回顾此医案,我们不由敬佩干老的处方用药之法,对于同一个病人同一种病,干老皆能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病情发展本质,随证而治。同时也可发现,鼻腔粘膜的望诊是中医传统四诊的延续,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很好的提示作用。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