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嘴唇周圈发红、干痒!分享一张方子,泄出心脾之热,火去唇安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嘴唇周围这一圈,发红、干痒的问题。

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小孩子身上,更多见。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10岁,医案记载姓刘。

这小孩子,从大概3年前开始,就曾在中医那里确诊为口疮,随后又在西医那里确诊“口周湿疹”。

祛风止痒的中药、清热解毒的中药,以及外用的各种软膏,轮番上阵,都无法把他的毛病治好。症状可以说起起伏伏,尤其是每年的秋冬季节,那症状更严重。

一晃,三年过去了。孩子遭罪啊,爹妈心急如焚。后来,家人决定,带孩子看中医、喝汤药试试。

刻诊,见小患者脉象细数,舌苔薄黄,舌质发红。

细问得知,患者目前是大便偏干,小便发黄。整个人非常口渴,总想喝水。

往嘴唇上看,好家伙,惨不忍睹。嘴唇周围这一圈,有大概1厘米宽的皮损,形成了一个环,颜色淡红,有淡黄色的深渗液。表面,还覆盖少许鳞屑。皮损的边界非常清楚,而且高出皮肤表面。

小患者说,他总觉得嘴唇周围发痒,很干燥,忍不住想用舌头去舔。这一舔,反倒让问题愈发严重。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就给开了一张方子。我们看看吧——

生地黄15克,木通、栀子、知母各10克,淡竹叶、泽泻各6克,生石膏20克,大黄(后下)3克,甘草5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5剂之后,口唇周围的皮损颜色开始变淡,表面干燥和瘙痒之感有所减轻。但是,大便这个时候,开始有点发稀了。

随后,原方去掉大黄,再投5剂。

5剂之后,小患者嘴唇周围恢复正常,不适感完全消失。而且,随访三年,病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03年的《四川中医》杂志。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我问问你,我们的嘴唇,和哪个脏器的关系最密切啊?

对了,答案是脾。嘴唇,由脾所主,是脾的外候。

当一个人,中焦脾胃有了积热以后,就很容易体现在嘴唇上。

与此同时,脾属土,心属火,火能生土。因此,脾胃积热的背后,往往还有心火偏亢的的问题。

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所谓的“心脾积热”。

咱们看上文医案里的小患者,他就属于典型的心脾积热。舌红脉数,是热迫血行,苔薄黄,是热盛津伤。至于说大便干、小便黄,那不用说,更是热邪弥漫三焦所致。

热邪扰神,这孩子就别提多闹心了。他闹心难受,就忍不住用舌头舔。而这么一舔,反倒加剧瘙痒干燥。

这个时候怎么办?当务之急,是把患者体内的心脾积热泄出来。

我们看看当时的医家,是怎么遣方用药,改善这个问题的——

生地黄15克,木通、栀子、知母各10克,淡竹叶、泽泻各6克,生石膏20克,大黄(后下)3克,甘草5克。

这个配伍,显然是导赤散的加减。

其中,石膏配知母,这是在解决患者脾胃积热。

栀子,治三焦之热,解毒利尿。大黄,通腑泄热,辅助排便,让热邪随后门排出来。

接下来, 看生地、木通和甘草。这三味药,就是导赤散。生地可以滋阴清热,木通清心火而利尿,让热邪随小便排出来。这个导赤散,其实就是在泻心火。

淡竹叶加进去,滋阴清热利尿。泽泻,可以泄热通淋。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它还是相对容易理解的。

等这个孩子,心脾之热被完全导出来了,整个身体恢复了阴阳平衡,那他的口唇周围,就可以恢复正常了。

其实,医案里所述的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很多见的。我把这一例典型医案写出来,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这里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中医用什么样的思路来看待它。上文中的这个配伍,肯定是有一定借鉴意义。但非专业读者,还是应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化裁。

从观察来看,犯这个病的人,一般都爱吃肉,爱吃一些热性食物。尤其是一些火力壮盛的男孩子,更容易在饮食失当的时候,出现这个病。这充分说明,科学饮食、清淡饮食,对孩子体质的影响,是多么重要。这一点值得所有人注意。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