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教授在《“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一文中明确说明:最新的“部编本”语文教科书改变了以往的编写方式,而是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的基础上,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一个个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并有机融合在教材中。因而,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了解编者意图,充分解读教材,并把“语文要素”有机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To sumup,this study examines and tries to prove the hypothesis that various modes,or in our case,the visual mode,find their way into textual narration,and with such intertwining of different modes in the textual content,both humor and politics can be discussed implicitly or metaphorically.
一、“语文要素”概念的界定“语文要素”到底是什么?相信很多刚接触部编教材的一线老师肯定会问这样一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一概念。
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转向,使人们开始关注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例如译者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甚至性别身份。能否读懂并准确译出作者的“潜台词”和内心感受,更多的还是依赖于译者自身对原作、原作者的了解以及自身的专业技能与世界价值观念。因此,女性主义译者对于男性译者的无法与女性感同身受的“批判”并不合理。
“语文要素”听着很陌生,但是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要素”。“要”是必要,不可或缺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那么从字面上来看,“语文要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必要元素。从内容来看:字、词、句、文中包含的最基本的语文知识;书写、阅读、写作、审美和口语交际等丰富的语文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这些都属于“语文要素”的范畴。
“阿斌”,竹韵推着龙斌一边走,一边兴奋地说,“我想去老家请个保姆来,有保姆侍候你我更加放心,也免得姐姐走上走下的。”
二、“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现那这些要素在教材中是如何呈现的呢?在部编教材中,在课文和语文园地中标有许多 “提醒”小标识,大多用上了第一人称的语言,读起来亲切、易懂,学生也很感兴趣。如为了落实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在一下这一册教材中就有这样的安排:
在第6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第二小节“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在“孤单”一词下方有小要求: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第一小节中,“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回扣第一小节,想象树和鸟的处境就不难理解“孤单”的意思了。还是在本册第14课《要下雨了》一课中第6小节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我们到水面上来透透气。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这里也出现了提示: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闷”的意思。在这一册教材中就这两次设计,一处结合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另一处联系上文理解词的意思。这样精妙的设计,关注了年段目标,聚焦了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真正感悟和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设计巧妙。
在语文园地中的标识就更丰富了,如“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部首查字法查”“我从火车票上也认识了好多字”“厨师什么意思呢?让我们来借助拼音查字典”这些标识,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提供了切入点,同时教师也明晰了教材解读和课堂教学的方向。
同时,在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设计分布了许多“语文要素”。不仅有知识点也有能力训练点。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的《祖先的摇篮》一文课后就有这样一道题目“ 朗读课文,注意读好2—3小节的问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猜测的语气。同时这也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难点并提示学生:祖先可能在摇篮里做这件事,也可能做那件事。全凭作者的猜测,所以朗读的时候语气要上扬。在一下《姓氏歌》一课后有要求:介绍自己姓什么,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难发现,通过课后练习题,一线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发现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让教学不再盲目无序,对青年教师更至关重要。
三、“语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实“语文要素”的明确提出,大大解决了一线教师面对教材到底要教什么和学生具体应该学什么的难题。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保障“语文要素”有效实施,教学活动该如何开展?教学策略又有哪些调整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基于学情,明确目标第一学段的“语文要素”没有相应的单元导语提示,这就需要执教教师充分解读教材,根据“语文要素”的设计来灵活地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如“理清文章脉络”在教材中的编排就是层层递进的。从二年级上册《千人糕》中借助插图说说千人糕需要经过哪些劳动才能做成。并且文章给了学生明确的图案。到二下《蜘蛛开店》一课中课后思维导图的形式,学生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完成一张表格式图案,再根据图案来说说蜘蛛开店的过程,由此来理清文章脉络。不难发现,同样是理清文脉,从二上到二下教学目标一步步提升,在教学中,一线教师要发现并遵循目标的延续和递进,并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
(二) 依托目标,展开教学“语文要素”的学习要依托明确的目标,如我在执教二下《祖先的摇篮》一课中,课后习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想象一下,在祖先的摇篮里,人们还会做些什么?仿照第2或第3小节说一说;还有一个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摘野果、采蘑菇、挖野菜等动宾形式的短语。在教学中我围绕摇篮“有意思”展开学习,以生为本,遵循认知规律,读中发现文本特色语言——动宾短语。根据低段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各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如:看图联系字义、字形演变、动作表演等,体会动词的妙用。学生乐中学,印象极为深刻。积累语言,拓展练习,接着仿写短语,如此循序渐进地展开学习,降低了难度,却提升实效。增强了学生对动宾短语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学生发散想象力,写出了“数星星”“抓长毛象”“画壁画”等充满想象力的短语。可见,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学情,也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接着我让学生创编诗歌,运用刚刚所写的短语回读文本,在课文语境中迁移运用动宾短语。整堂课学习紧紧围绕“发现——学习——运用”展开活动,逐步引导学生亲历言语的认知、觉醒和创造的过程。紧扣本课目标,做到教学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首先,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聘请一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让这些老教师对青年教师传授经验,使其尽快成长。其次,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应举办相关的专业报告会,可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本校进行演讲,这对开拓教师视野来说很有帮助。
(三)关注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识字、写字、朗读、积累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内容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在教学一下《动物王国开大会》一课中,老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分角色朗读,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朗读后可增加生生互评的点评环节,同样也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枯燥的知识传递与能力训练。还要关注教学情境的设置,让语文学习摆脱枯燥的刻板印象,成为一种充满情趣的审美过程。让“语文要素”在学生心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李争,周有利.聚焦语文要素 萃取实践智慧——“语文要素如何在课堂落地”主题沙龙[J].小学教学设计,2017(34).
[2]陈燕.凸显语文要素 发展语文能力——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课文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J].小学语文,2017(3).
[3]王春平.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青海教育,2018(3).
[4]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上一篇
乐素坤博士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