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经济学不是心理学的分支 —— 误入歧途的行为经济学

不要再试图把经济学
变成心理学分支 文 \ 弗兰克 · 肖斯塔克
>>Frank Shostak<<


译:禅心云起 编: 瑞秋的春天


最 近,一种相对较新的经济学也就是所谓行为经济学( BE)开始流行了起来。由于在该领域的贡献, 行为经济学的实践者如丹尼尔·卡尼曼、弗农·史密斯和理查德·泰勒被授予了经济学“诺贝尔奖”。

行为经济学框架之出现,是因为有人不满意新古典理论中的消费者选择。在新古典理论中,个人表现得就好似在他们的头脑中硬生生植入了一种偏好尺度。无论其他因素如何变化,这一尺度始终维持不变。

行为经济学实践者认为这是不现实的。为了使主流框架变得现实起来,他们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

他们认为,个人的情绪状态是其决策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如果消费者对未来越来越乐观,那么这对企业投资决策来说,将是一个重要信息。

在行为经济学研究人员看来,消费者,通常是持久忍耐还是缺乏耐心,决定了他今天是倾向于消费还是倾向于储蓄。如果他们更有耐心,就会积蓄得更多,那么这可以为企业家的新投资项目带来资金。

行为经济学家强调了个体性格的重要性。有决心的人更有可能做出利他主义选择。易冲动的人更有可能失去耐心,不善于为退休生活积蓄。爱冒险的人更有可能承担风险——有更大可能沉迷于赌博。

虽然行为经济学家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行为经济学家是否解决了消费者偏好不变的问题,将消费者当成真正的人而不是人形机器来描述。

我们认为,这里的关键在于对人的定义。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决策中运用了理性,而根据行为经济学,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是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实践者表示,消费者选择的关键驱动力是情感。论及这一点,诺贝尔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有言:

“人们喜欢相信,良好决策是运用理性的结果,而各种情感不管可能产生什么影响,都与良好的决策相悖。米塞斯和同样在选择理论中依赖理性至上的其他人所不理解的是情感在人类行动中起到的建设性作用。”

一旦理性的重要性被摒弃,那么剩下的就是把人当作物来对待。依据这种思维方式,人类行动不是由理性来引导的,而是由作用于个体的外部因素引导的。通过给定的刺激,一个旁观者就可以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类反应,并得出关于经济世界的各种结论。然而,米塞斯表示,

“如果不指出行动者在刺激中看到的意义及其反应所要达到的目的,就不可能描述任何人类行动。”

通过拒绝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将人类当成了另一种动物来对待。事实上,一些实验经济学家在鸽子和老鼠身上开展各类实验,以验证主流经济学的各种命题。

为什么心理学不会使

经济学变得更加现实?

心理学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类行为和心理学是相互关联的学科。然而,经济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心理学处理的是目的的内容。然而,经济学以人们追求有目的的行为这一前提为出发点,并不处理各种目的的具体内容。

罗斯巴德表示:

“一个人的目的可能是'利己'或'利他'、'高雅'或'粗俗'。他们可能强调'物质商品'享受和舒适,也可能着重于禁欲苦行的生活。经济学不关心其内容,它的法则适用于这些目的的性质”,而 “心理学和伦理学处理人类目的的内容; 它们问,为什么人选择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或者人应该重视怎样的目的? ”

因此,经济学处理的是任何特定的目的,以及人有目的并利用手段来实现这些目的这一事实的正式含义。因此,经济学是一门独立于心理学的学科。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就抹杀了这个理论的普遍性。

对立于主流思想,奥地利经济学派始终认为,如果不考虑要被评价的事物,评价光靠本身就不可能存在。关于这一点,罗斯巴德写道:“没有需要评价的东西,也就没有评价。”评价是心灵对事物重要性进行掂量的结果。它是心灵和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

现在,如果偏好是恒定的,那么就有可能将这些偏好简练成一道数学公式,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一道公式来捕捉人们的愿望。这被主流经济学称为效用函数。

显然,人们确实会改变他们的想法,因此,行为经济学的实践者“发现”真实的人的行为系统地偏离了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人形机器的行为,并不令人惊讶。

米塞斯的消费者选择框架

遵循米塞斯的思维框架,我们可以确定人类行动的显著特征和意义。例如,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从事着各种活动。他们可能在从事体力劳动,驾驶汽车、逛街或上餐馆吃饭。这些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它们都是有目的的。

此外,我们可以确定这些活动的意义。因此,体力劳动可能是一些人赚钱的手段,这反过来又使他们能够实现各种目标,如购买食物或衣服。聚餐可能是建立商业关系的一种手段。开车可能是到达一个特定目的地的手段。

人们在目的和手段的框架内运作;他们使用各种手段来确保目的。从以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行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人类行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这一知识是确定的,而不是暂定的。任何试图反对这一点的人都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他在从事有目的、有意识的行动,来论证人类行动不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

从这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行动的知识中得出的各种结论也是有效的,这意味着没有必要像实验经济学那样对它们进行各种实验室测试。对于某些确定的知识,不需要进行任何经验测试。

然而,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家,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反对人类行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观点。史密斯表示:

他[米塞斯]想宣称人类行动具有蓄意的目的性。但这对于他的体系而言,这并不是必要条件。无论人类行动的主要动力是否涉及自我意识深思熟虑的选择,市场都在那里运转。他极大地低估了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运作。我们所知道的大部分东西,我们都不记得学习,我们的意识经验——心灵也无法触及学习过程(…)即使是我们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也是由大脑在意识可及性之下处理的。

手段-目的及消费者的选择

有目的的行动意味着人们根据他们的目的评估或评价他们所掌握的各种手段。个人的目的替人类的评价和选择设定了标准。通过选择一个特定目的,一个人也设定了一个评估各种手段的标准。

如果我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那么我将探索各种教育机构,并根据我对这些机构所提供教育质量的信息对它们进行评级。请注意,我给这些机构评级的标准就是我的目的,即为我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另外,如果我的意图是买一辆车,市场上有各种款式的车,因此,我必须向自己说明这辆车将帮助我实现的具体目的。由于个人目的决定了他对手段的评价,从而决定了他的选择,因此,同一物品会因个人目的之变化而有不同的评价。

无论何时,人们都有大量他们想实现的目的。限制各种目的实现的是手段的稀缺性。因此,一旦有了更多手段,就可以容纳更多目的或目标,换句话说,人们的生活水平会提高。

实现各种目标的另一限制是我们是否有合适的手段。因此,为了缓解我在沙漠中的口渴,我需要水。在这方面,我所拥有的钻石将无济于事。

请注意,手段-目的框架是任何人类行动的本质,无论该行动是否符合一般人认知中理性的行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米塞斯认为任何人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因为任何人包括精神病患,在采取行动时都至少认为该行动是可以达成他的目的的。——译者注】

此外,一旦人们接受了人类行为是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那么在实验室里或通过问卷调查来提取偏好就变得没有多大意义了,因为只有一些恒定不变的东西才能被提取出来。

结论

通过对理性是引导人类行为主要能力这一概念的怀疑,行为经济学强调了情感作为人类行为关键驱动因素的重要性。

通过心理学分析,行为经济学实践者据说已经证明了人们的行为是非理性的。

因此,行为经济学实践者可能无意中为引入政府控制来“保护”个人免受自己非理性行为的伤害奠定了理论基础。

例如,人们把各种经济损害归咎于非理性行为,认为它是金融市场广泛波动的祸首。因此,通过服一剂监管解药,来羁束这种非理性行为,就变得貌似有理了。

推荐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