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会杭州,曾是南宋都城,即临安府。有人觉得临安这个名字有历史感,为什么要改称杭州?
南宋范成大《吴郡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西湖,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为其美景倾倒,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仅此一句就将西湖之美刻画得淋漓尽致。
杭州位于浙江省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钱塘江下游、杭州湾西岸、京杭大运河南端,西部是浙西丘陵山地,东部是杭嘉湖平原。
杭州西部、中部、南部多丘陵,森林覆盖率约65.35%,还有钱塘江、千岛湖、西湖,可谓山水相依,湖城合璧。
杭州面积约1.69万平方千米(1685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52.2万(2023年),户籍人口860.6万(2023年)。
杭州听起来不如临安有历史感,这是假象,杭州之名出现要比临安早得多,我们来看看杭州的历史。
良渚遗址位于浙江杭州余杭区,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亚洲东部古老的国家形态。
上古时大禹治水,南至会稽,大会诸侯,并在此舍舟登陆。古人称舟为“杭”,故将此地叫做“禹杭”,后来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早期,杭嘉湖平原一带沼泽河湖密布,又与江海相通,还是一片潮水横流、地广人稀的寂寥荒原。春秋后期,吴越争霸,大体上以钱塘江为界,杭州是双方必争之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战国时杭州属越国、楚国。
秦灭六国,设会稽郡,首府在吴(今苏州),在灵隐山下设钱塘县。当时今杭州市区还是随波出没的海湾,西湖也尚未形成,而与烟波浩渺的钱塘江水连成一片。
汉武帝时,将会稽郡西部都尉治所从山阴(今绍兴)移至钱塘,由此杭州的地位高于一般的县。西汉末年,县吏华信筑塘拦海,从此塘外江水滔滔,塘内山水汇集,逐渐形成了西湖。
129年(东汉顺帝永建四年),以钱塘江为界,将会稽郡一分为二,江南仍为会稽郡,江北为吴郡,钱塘县属吴郡。
南朝梁时,钱塘县一度升格为临江郡。南朝陈时,改称钱塘郡。
589 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杨坚废钱塘郡,改设杭州,这是杭州作为地名首次出现。隋炀帝时开凿京杭大运河,从北往南终点就在杭州的钱塘江。从钱塘江沿京杭大运河北上,经嘉兴、苏州、无锡、常州入长江,还可继续从扬州北上,杭州商船云集,成为水上枢纽和物资交易中心,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907年(唐哀帝天祐四年、后梁太祖开平元年),钱镠封为吴越王,建都杭州。
钱镠发数十万人三扩杭州城,分为子城、夹城和罗城三重,子城为王城,夹城和罗城有朝天门(鼓楼)、盐桥门、荐桥门等十座城门。因罗城南北宽而东西窄,形似腰鼓,故杭州在此后又俗称「腰鼓城」。钱镠在太湖地区设“撩水军”四部、七八千人,专门负责浚湖、筑堤、疏濬河浦,杭州城内有撩湖兵千余人,专门疏浚西湖。此时的杭州,富庶盛于东南。
978年(北宋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归宋,吴越亡。北宋时期的杭州,人口达到22万户,超过南京和苏州,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即东南第一州。
989年(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在杭州设市舶司,与广州、明州(今宁波)合称“三司”,为全国三大外贸港口。
宋仁宗的《赐梅挚知杭州》:“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1129年(金太宗天会七年、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升杭州为临安府。当时南宋以杭州为行在(临时都城),杭州下面有个临安县,临安府比杭州府或许更符合都城气质。
1138年(金熙宗天眷元年、南宋高宗绍兴八年)正月,赵构建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南宋时临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罗城),宫城建在凤凰山东麓,其中大庆殿高约百尺、威严肃穆,又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国家大典之处。外城南跨吴山,北至武林门,西沿西湖,东近钱塘江北岸。城区南北长约14里,东西宽约5里,面积约为60平方千米。
南宋是杭州城内外五方杂聚,商贾云集,街衢纷繁,临安府(包括所属九县)约有人口 124万,其中城区有62万,几乎是重建了一个北宋汴京(今开封)。
南宋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五岁的宋恭宗赵显。杭州故宫毁损殆尽,地面遗迹荡然无存,终成一片废墟。
元朝将南宋都城临安府,降级为浙江行省杭州路,名称也改回隋唐古名。此后杭州名称固定下来,地位也一直是省会级别。
杭州历史上有余杭、钱塘、杭州、临安之名,杭州之名用了1300多年,巅峰时期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府。如今杭州的许多古名也得以保留,比如余杭区、钱塘区、临安区等。
下一篇
家赋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