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正文

「RIA学习力」《第五项修炼》No.12,泉水

今天的拆页来自第九章 《心智模式》

**补充阅读

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而且决定我们如何采取行动。哈佛大学的阿吉里斯40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心智模式和组织学习他认为:“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

心智模式可以是简单的一般化概括,比如“人是不值得信赖的”;也可以是复杂的理论,比如我会假设,究竟是什么使我的家庭成员之间有如此这般的关系。但是,要把握心智模式,最重要的是理解其作用的活跃性,即它能决定我们的行动。假如我们认为人是不值得信赖的,我们的行动就会与持相反观点的人大不一样。假如我认为儿子缺乏自信,而女儿又爱挑衅,我就会不断地干预他们之间的交往,总想防止女儿去挫伤儿子的自尊心。

心智模式为什么对我们的行为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呢?部分原因在于它会影响我们的观察。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两个人去观察同一件事,会给出不同的描述,因为他们看见了不同的细节,并且作了不同的解释。我和你同时走进一个人群拥挤的晚会,我们都得到同样的基本场景感官信息,但是我们会看到不同的面孔。正如心理学家所说,人们的观察是有选择的。一般人是这样,而想象中的“客观的”观察者,比如科学家,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爱因斯坦说过:“我们的理论决定我们去测量什么。”物理学家们曾经做过多年实验,结果与经典物理学相矛盾。然而,没有人“看见”这些实验的结果,而正是这些结果后来逐渐导致了20世纪物理学的革命—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诞生。

工具和技能

尽管壳牌、BP、汉诺瓦和哈雷一戴维森公司分别使用了差异很大的方法来建设心智模式修炼的能力,它们的工作却都包含两大类的技能开发,即反思技能和探寻技能的开发。反思技能涉及放松思考的过程,它使我们更能意识到我们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探寻技能涉及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交往,还特别涉及复杂和冲突问题。下面几点与开发这些技能的工具和方法一起,构成了心智模式修炼的核心内容:

·正视我们“声称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与我们实际“实行的理论”(在我们所做的背后所隐含的理论)之间的区别。

·识别“跳跃性推断”( leaps of abstraction,注意我们如何从观察到一般化概括)。

·暴露“左手栏”(left- hand column,明确说出我们通常不说的话)。

·探寻与宣扬的平衡( balancing inquiry and advocacy,有效学习协作的技能)。

拆页十五

P188

声称的理论和实行的理论

学习总要逐步围绕实际行动进行。一项基本的反思技能是,通过我们说的与我们做的两者之间的差距来提高意识水平。比如,我可能声称某种观点(声称的理论):人基本上是值得信任的。但我从未借钱给别人,面且护财如命,妒忌他人。显然,我实行的理论、深层的心智模式,与我声称理论不一致。

声称的理论和实行的理论之间的差距,可能会引起沮丧、失望,甚至玩世不恭的心态,但这种情况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差距常常是愿景带来的结果,而不是伪善所致。例如,“相信人”可能真是我愿景的一部分。于是这方面的愿景与我的行为之间的差距就成为创造性变革的潜力。问题不在于差距本身,而在于像第8章“自我超越”中所描述的那样,面对差距却不能说出真相。如果没有觉察和承认我们声称的理论和现实的行为之间的差距就没有学习收获可言。

因此,面对声称的理论和实行的理论之间的差距,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真正重视声称的理论的价值吗?”“那真是我的愿景的一部分吗?”假如我们实际上对声称的理论并不忠诚,那么这个差距就并不是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张力,而只是现实和我(或许是因为顾及别人怎么看而)表白的观点之间的差距。

由于实行的理论非常难以辨认,你可能需要另一个人------一个有着“冷酷的慈悲心”的伙伴来帮助你。在开发反思技能的过程中,你们就是对方最大的财富。如古语所说,智如目者,不能自见其睫。

「I,重述知识」

简述运用声称的理论和实行的理论工具的行动步骤。

WHAT

声称的理论:我们所说的。

实行的理论:我们所做的。

WHY

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那到底什么是心智模式呢?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谓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并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心智模式这个名词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 在1940 年代创造出来的,之后就被认知心理学家Johnson-Laird和认知科学家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1975)、西蒙·派珀特(Seymour Papert)所采用,并逐渐成为人机交互的常用名词。

心智模式有以下七个特点:

1.每个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角和做出的相关结论。

3.心智模式是指导我们思考和行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让我们将自己的推论视为事实。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的结果,并不断强化。

7.心智模式往往会比其有用性更加长寿。

其实行为和语言之间存在差距,不一定是伪善,而可能基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者说愿景与真实生活的距离。以我们之前说过的阿拉丁的故事来说,阿拉丁捡到一盏神灯,他许下一下个愿望,灯神出现了,实现了他的愿望,这种情况,在真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我们经常会听说很多故事,特别是某些功成名就的人的故事,但是故事发生的实际过程,我们并不清楚。基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就声称“成功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我要成为成功的人”,而行动会表现为“当我需要努力成为成功的人时,我可能迟迟没有行动,或者感觉非常吃力”。

李平今年38岁,一流大学本科毕业,任职某知名企业HRD,表面看,风光无限,而实际上,李平为了工作,经常加班,基本上没有周六日。但他在同学和朋友面前从来不说这些,只拣一些大家以为的风光来说事。这就是心智模式在影响他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微信朋友圈一度非常风行。

小玲小时候,成绩出众,家人抱持很大的希望,迫于压力,小玲就养成了“报喜不报忧”的处理事情的习惯。

心智模式的形成是先由讯息刺激,然后经由个人运用或观察得到进一步的讯息回馈,若自己主观认为是好的回馈,就会保留下来成为心智模式,不好的回馈就会放弃。心智模式不断地接收新讯息的刺激,这种刺激的过程可分为'强化'或'修正'。


在小玲的那个案例里,

小玲观察到家长听到好消息时,会高兴,听到坏消息时,脸色阴沉,因此,她的主观意识认为:我只能说好消息,如果我说了坏消息,就会挨骂。因此,她表现出来的行动就是,好消息说出来,坏消息隐瞒。


从小玲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反思技能和探寻技能二种技能的作用过程。

反思技能涉及放松思考的过程,它使我们更能意识到我们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探寻技能涉及我们和别人面对面的交往,还特别涉及复杂和冲突问题。它们构成了心智模式修炼的核心内容。

简而言之,小玲如果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寻,她可能就会一直无意识地保留这种习惯,并且将之带到工作中间去。但是,当她在工作中遭遇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她才会意识到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她必须要改变。当这种情况发生后,她才可能产生反思了,进而积极地去探寻自己的这种行为的合理性或者是改变性。

HOW

那么,究竟要怎么做呢?如何才能运用声称的理论和实行的理论工具的行动步骤来不断进行心智模式的修炼呢?

1、直面问题。正视我们“声称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与我们实际“实行的理论”(在我们所做的背后所隐含的理论)之间的区别,不逃避,不抗拒,并且要痛苦地去直面人生,直面我们遇到的问题,直面困境。

2、识别推断。当勇敢地面对问题后,采用解决问题的姿态,而非回避问题,同时,识别“跳跃性推断”( leaps of abstraction,注意我们如何从观察到一般化概括),深层次分析,我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借用ORDI的工具。O实践-客观事实(Objective)、R感受-客观反射(Reflective)、I意义-事实分析(Interpretive),D行动-基于事实的下一步行动(Decisional)。我们可以把ORID用于个人思维,将其渗透在思考、表达、提问、讨论、会议等过程中。它从客观事实开始,从感觉引导到思考,最后做出决定,是自然的思考过程。举个小栗子,我想买一套新的套装,思维通过ORID的程序:O(客观事实):看,唯品会我最爱的品牌经典故事有一套套装打骨折价了。R(感觉、感受):真漂亮,我喜欢!I(思考):我穿着一定漂亮,工作中也可以助力不少,价钱好像有点贵?D(决定):还是买吧,为了工作提高着装品味是重要的。


3、反向思考。我们一般会说好,是的,但是现在我要直面问题,不要回避问题,因此,遇到问题了,不是说是的、好,而是要把自己真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暴露“左手栏”(left- hand column,明确说出我们通常不说的话)。以前,领导安排工作,小玲说:“好吧……”现在,她接到领导安排的工作,她感觉自己能力不够,完成不了。因此,小玲说:“领导,我知道您的想法,这个任务,很难,我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够,我会先努力,但是,如果出现了问题,我需要您的支持。还有,这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我担心的”

4、平衡强化。凡事均有二面,好,坏,正、反、对、错,因此,我们要平衡。找到中间支点。探寻与宣扬的平衡( balancing inquiry and advocacy,有效学习协作的技能)。

「A1,激活经验」

请写一个最近让自己记忆深刻的事件,运用前面的行动步骤找找声称理论和实行理论的差距。

《婆婆生气了》

巧玲是大家公认的好媳妇。

她和公公婆婆一住就住了十几年。大家相处也很不错。

昨天,她忽然给我打电话,声音带着哭腔。

我吓了一跳。连忙问她怎么了。

她犹豫半晌,才娓娓道来。

起因是一双鞋垫子。婆婆年龄大了,有很多习惯改不了,最近婆婆忽然把家里的鞋都放上鞋垫了,而且还是她用过的鞋垫子。老人家年龄大了,鞋垫子没有洗干净,散发出阵阵异味。小玲悄悄地拎出来了丢了。

昨天小玲回到家,发现鞋子里又放上鞋垫子,小玲很生气。就跟公公说:“爸,让妈妈不要再放鞋垫子了。”这一下不得了,捅了马蜂窝。婆婆开始唠叨,一整天都没有安生。

小玲头都大了。打电话给我求救。我沉默了半晌,觉得这个问题不简单。忽然想到第五项修炼中的心智模式修炼方法。于是,我和小玲开始反思和探寻问题的真相。怎么做呢?

第一步,直面问题。

正视我们“声称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与我们实际“实行的理论”(在我们所做的背后所隐含的理论)之间的区别,不逃避,不抗拒,并且要痛苦地去直面人生,直面我们遇到的问题,直面困境。小玲声称的理论是要孝顺婆婆,实行的理论也是一样的,但是遇到的问题是,婆婆年龄大了,有一些让人无法忍受的怪习惯。怎么办?忍受还是抗拒?首先,要肯定一点,愿景和行为有一致性。但是以小玲这么好的脾气,也难以忍受婆婆的怪习惯,所以,丢鞋垫子,其实本意还是不想惹婆婆生气的。

第二步,识别推断。

当勇敢地面对问题后,采用解决问题的姿态,而非回避问题,同时,识别“跳跃性推断”( leaps of abstraction,注意我们如何从观察到一般化概括),深层次分析,我看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借用ORDI的工具。

O实践-客观事实(Objective)、

R感受-客观反射(Reflective)、

I意义-事实分析(Interpretive),

D行动-基于事实的下一步行动(Decisional)。

我们可以把ORID用于个人思维,将其渗透在思考、表达、提问、讨论、会议等过程中。它从客观事实开始,从感觉引导到思考,最后做出决定,是自然的思考过程。

小玲和婆婆发生矛盾这件事情,首先:

来看O(客观事实): 小玲丢了婆婆的有异味的鞋垫子,婆婆责备小玲。

R(感觉、感受): 婆婆生气了,小玲感觉委屈。

I(思考):婆婆生气经常发生,动不动就生气,没必要太计较她。小玲委屈,这很正常,确实是委屈。哈哈。

D(决定):那就让婆婆先发泄发泄呗。

第三步、反向思考。

暴露“左手栏”(left- hand column,明确说出我们通常不说的话)。

婆婆生气对吗?不对。

小玲觉得委屈,对吗?对。

但是婆婆的习惯能改变吗?很显然,不能。

那小玲应该怎么做?


去转变婆婆的习惯?

去委屈自己跟婆婆道歉?

去继续忍受自己无法忍受的异味?

婆婆对小玲的生气会破坏家庭关系吗?

第四步,平衡强化。

小玲不想让婆婆生气,她也知道丢婆婆的东西,会让婆婆生气,所以,如何平衡这种关系呢?

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

其实很简单,对婆婆的孝顺,难道一定要容忍她的怪习惯吗?不一定。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婆婆去生气吧。道理和原则小玲一定要坚持。

小玲觉得很有道理。所以,她感觉自己豁然开朗。

写在后面的话:
《第五项修炼》,和我一起再次重温那些成长的日历!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