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升阳之冠,逐水之龙:细辛

之所以这么讲细辛,因为不仅它是发阳之物,更是升阳之物。它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经之品。什么是上经的药?《神农本草经》记载有一百二十种,称其“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向益气,不才延年者”。可见,细辛在当时是被认为是很重要的药材。

在《神无本草经》没有记载细辛有小毒只记载有“味辛性温无毒”清代及以前的本草类书未见论有毒性,”那么在哪里说开始它有小毒素呢?这还是起源于宋朝陈承的《本草别说》里讲的“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真。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李时珍将其录入了《本草纲目》,从那以后中医就有了“细辛不过钱”的说法。后来各个版本的《中国药典》、各种《中药学》教科书都规定细辛的用量1~3克。

讲细辛有毒主要还是现代药理学,主要讲的是它的挥发油中含有毒成分,现代称这种有毒素成人发为黄樟醚。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对呼吸系统的抑制,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反射消失,最后呼吸完全被麻痹,先于心跳而停止。

听起来很可怕,实际上中医实践中几乎少有讲到细辛有毒的问题,伤寒论的汉方中经常使用细辛这味中药,因为中医使用细辛多用于汤剂,细辛在煎煮三十分钟以上,其毒性成分黄樟醚的含量能大大下降,不足以引起中毒。现代药理对中药单一成分的研究与中医组方使用是不同的概念,真正使用应当以医师处方和医嘱为准。实际上宋朝用药习惯是使用粉剂,而《神农本草经》与伤寒论所使用的是汤剂,是不同的使用方法。

古代是没有精细的药理研究工具,判断一种草药是否有毒素以人的服药反应为标准,现代是以成分研究为标准。这是不同的判断标准。正所谓百草均是药,是药三分毒素,有毒无毒应当建立在使用条件这个前提下而论。比如水是没有毒的,但现代医学有“水中毒”的讲法。所以用药安全应当以经过不断的人体实践检验为标准,能久经考验,而不是以某一种分析与判断为依据。

细辛被列为上品,其医治武功当然不在话下,汉医们常挂在嘴里的“麻桂辛附”就有细辛在其中。

细辛这味药吃起来有点巴辣,吃下去以下整个人会觉得有一股暖气上升起来。所以《神农本草经》讲其味辛温。吃下去能使人暧起来的药有很多,如麻黄、桂枝、生姜、附子等等,这些均属于阳药,但不同的阳药共药性的喜好有所不好,所走的路线不同,比如麻黄擅于走表,桂枝擅于解肌,附子能温肾水,生姜则温中醒胃。那么细辛呢?能生火逐水,它的辛散升发之力很强,倪海夏是这样讲它的:细辛长得细细的一根,用起来如一根独阳往上走。唐容川讲,细辛形细色黑,故入少阴以达太阳,味大辛能温散少阴经之风寒,少阴为寒水这脏,帮能逐水饮。

可见,细辛是一味能治水饮的中药。如伤寒论的小青龙汤,是一味治”心下有水气“的良方,用细辛以行水,用干姜以散寒,用麻桂驱寒外出,相互配合,让邪水(也有人称之为痰饮)得以出而愈。

古代使用细辛也有“用细辛以引经,入骨驱寒”的讲法,意思是用细辛作为引药,带领药力进入骨的部位来驱散寒气,常见于用细辛治疗风温骨痛就是这种手法,这还是得力于细辛的行水之力。

但细辛这味药很奇怪,同样是样药,细辛能温肾,附子能温肾,但温法却是不一样,附子入肾中而温肾中之水,而细辛升而不沉,入肾经是助肾中之火,引火上升,所以人吃了之后很快就感觉到一股暖气往上走。(这可能跟它的挥发油成分有关)

由于火性炎上,所以倪海夏在讲到这味药时,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的人均不适合使用。

你可能想看: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