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法图
|
药性升降图
心主夏,阳中之阳,热药应之,附子乌头姜桂红豆之类。 火之厚浮散下,气之厚者是也。 味咸补甘泻,气热补寒泻。 (脾主长夏,味甘补苦泻,气寒热温凉,各从其宜) |
肺主秋,阳中之阴,燥药应之,茯苓 猪苓 泽泻 木通之类。 自天收而降地,气之薄者是也。 味酸补辛泻,气凉补温泻。 |
肝主春,阴中之阳,内药应之,防风、羌活、升麻、葛根之类。 自地升天,味之薄者是也。 味辛补酸泻,气温补凉泻。 |
肾主冬,阴中之阴,寒药应之,大黄芩连黄柏 防己之类。 水之厚化浮沉,味之厚者是也。 味苦补咸泻,气寒补热泻。 |
治法图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 佐以甘苦 以酸收之 以苦发之 |
||
风淫于内 治以辛凉 佐以甘辛 以甘缓之 以辛散之 |
湿淫于内 治以苦热 佐以咸热 以苦燥之 以淡泄之 |
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 佐以基辛 以辛润之 以苦下之 |
寒淫于内 治以甘热 佐以苦辛 以辛散之 以苦坚之 |
脏腑泻火图
黄连泻心火 木通泻小肠火 |
||
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胆火亦以黄连佐之 |
白芍泻脾火 石膏泻胃火 |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黄芩泻大肠火 |
知母泻肾火 黄柏泻膀胱火 |
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
虚实补泻图
心苦缓,酸以收之,五味子 心欲软,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 泽 泻 以甘泻之,参芪甘草 |
||
肝苦急,甘以缓之,甘草 肝欲散,辛以散之,川芎 以辛补之,细辛 以酸泻之,白芍 |
脾苦湿,苦以燥之,白术 脾欲缓,甘以缓之,甘草 以甘补之,人参 以苦泻之,黄连 |
肺苦气上逆,苦以泻之,黄芩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 以酸补之,五味子 以辛泻之,桑白皮 |
肾苦燥,辛以润之,知母黄柏 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 以苦补之,黄柏 以咸泻之,泽泻 |
内伤五脏虚实补泻图式
补:炒盐 朱砂安神丸 泻:甘草 泻心汤,单黄连汤,导赤散 |
||
补:生姜陈皮 (缺补方) 泻:白芍 泻青丸 |
补:甘草大枣 益黄散 泻:枳实 泻黄散 |
补:五味子 阿胶散 泻:桑白皮 泻白散 |
补:熟地黄柏 肾气丸 泻:泽泻 (无泻方) |
肝:
实则泻子(心) 甘草泻心 |
||
实:酸泄芍药 钱氏泻青丸 虚:生姜陈皮 |
苦急甘缓 甘草 |
辛散川芎 辛补细辛 |
虚则补母(肾) 熟地黄柏 钱氏地黄丸 |
心:
虚:炒盐补之 钱氏安神丸 实:甘草泻之 泻心汤导赤散 |
||
苦缓酸收 五味子 虚以生姜补肝 |
甘泻人参黄芪甘草 |
|
咸软芒硝 咸补泽泻 |
脾:
苦以燥湿白术 苦以泻之黄连 虚则补母:炒盐 |
||
甘缓甘草 甘补人参 虚:甘草大枣 钱氏益黄散 实:枳实泻之 泻黄散 |
实则泻子 桑白皮泻肺 |
|
肺:
气逆苦泻 诃子皮,黄芩 |
||
酸以收之白芍 酸以补之五味子 |
虚则补母:甘草 |
辛泻桑白皮 虚:五味子 钱氏阿胶散 实:桑白皮 泻白散 |
实则泻子:泽泻 |
肾:
苦以坚之知母 苦以补之黄柏 |
||
辛以润燥 知母黄柏 补母:五味子 |
||
咸以泻之泽泻 虚:熟地黄柏 (肾无实不泻) |
推荐相关书籍: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