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源泉,培养孩子思维远比知识重要。
家长困惑?
我儿子脑袋就一点不灵活,没啥创造性思维,从不喜欢自己动脑筋,一碰到问题就问我们怎么办?别人家孩子都爱自己折腾,他就不会。
——家长郑女士
大家谈:
孩子为何缺创造性思维?
“现在孩子更聪明”是很多专家都认同的观点,但是,明明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创造性思维呢?
宁维
(心理咨询师)
我个人认为,和很多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有关系。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成长环境充满了焦虑,他们觉得只要孩子离开他们的视线就会不安全,孩子拿任何尖锐的东西,他们都会担心孩子受伤。
这样的“圈养”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极大挫伤。因为在孩子需要探索世界,需要和世界接触的最重要时期,这种探索被父母阻断了。
当然,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利益,才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让他们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有些父母也会犹豫,是否应该放任不管,让孩子自己去玩。
他们可能担心,在打闹或粗暴的幻想式游戏中孩子们可能会受伤。父母有这样的直觉很正常,但这样保护孩子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难以应对预料之外的复杂世界。
如果一个孩子曾尽情地探索、接触,他长大后更可能自如应对“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所以,家长应该放手给孩子尝试、接触的机会,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还因为这样很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郑呈则
(教师)
孩子缺乏创造性思维是因为,在很多在学校、家长看来,孩子们要做个好学生,孩子的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只要能把知识装进去,这“图书馆”就是一流的,装得越多,说明“图书馆”的质量越高。
但人的大脑这个“图书馆”的功能不仅仅是“知识的宝藏”,它的真正效能应是一个“知识的喷泉”。不论是传统教育还是前沿教育,要想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就需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儿童大脑从知识的宝库到知识的喷泉的转变。一个人吸收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应用,那是典型的书呆子。
唐剑锋
(教师)
这跟我们的家长、学校教育过于功利化有关。他们只关心孩子成绩,孩子的任何行为,他们都需要一个量化后的结果,比如学了乐器一定要考级、参加各种活动一定要拿奖、拿证,比如我们经常组织科技创新类活动,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活动目的性很明显“能不能拿证?以后升学能不能加分?”如果能加分,就必须参加,甚至不惜自己代替孩子做各种作品来帮助孩子拿奖,但是如果不能加分,很多家长立即没有了热情,甚至不支持孩子参加活动,觉得耽误了孩子“正事”。
专家点评:
吴万芳
(四川省心理咨询专委会主任)
培养创造力,玩耍很重要
很多家长、老师都会从教育方法上去思考如何提升孩子创造力,但是他们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是在生活中对创造力的培养。让教育回归生命,就要让孩子有机会体验生命中的各种波澜,而其中,玩耍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在发表于《发育心理学》杂志的一项经典研究中,研究人员将90名尚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4种来自由玩耍;对于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常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东西。10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们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子的3倍,这说明借助材料的自由玩更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我们所说的'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另外一方面,给孩子相对的空间也很重要,这个相对空间包括不惟成绩论、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参与选择、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探索的欲望,哪怕这些事情在你看来毫无价值。
有话要说...